王可 郭剑华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 湖南长沙 410100)
当体育教育的内容在我国学校中得到广泛发展和引用的时候,体育课程便成为连接社会、学校、学生三者之间的最佳枢纽站。体育课程的包含内容极其丰富,至今仍没有一个较确切的规范概念,但是由体育课程的特性和构成方面分析,仍能从连接三者的重要关系中对其概念进行理解。无论是从广义或具体层面来定义体育课程,都应当始终贯彻“在学校作为媒介的前提下,将完善的体育文化和实践知识尽量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利用外授和内隐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加强身体素质的前提下发展综合能力、积极情感态度、强化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如人生价值体现”。这一说法不仅体现了体育课程的人本性教育特性,更在宏观意义上体现了健美操的多元化、多维度的价值培养取向,可以概括理解为个体层面(生理及心理);社会层面(社会适应能力和服务社会)。由此观点出发,高校健美操的重构、改革与创新都应当以实现其体育多层面价值理念为目标而开展。
改革放开以来,高等院校也尤其重视体育课程的建设和创新改革,致力于将体育课程模式不断地向着开放型、创新型的模式转变。2002年“体育课程纲要”的颁布巩固和加深了教育工作者的改革和创新意识。然而由于体育课程受到传统教学方式、体育课程认识片面、体育课程在改革中所需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匮乏等种种问题,导致体育课程改革成果不明显,目前,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课程设置的规范性较差,某些课程在学生的直接兴趣和娱乐效果上过分强调,使得具有规律性教育意义的课程变成只以娱乐为目的而开展的偶然性活动,导致体育课程的教育意义丢失,核心价值和功能不能得到根本体现。
(2)课程的重构和改革注重形式和表面。在改革之后的体育课程中仍保留着传统的指令性范式和以传授式为主的规定性健美操动作;在教学方式上仍旧采用为了掌握健美操每个动作为目的而开展的单一、组合、成套动作的练习方式,在课堂上教师还是不断重复“示范—讲解—练习—纠正错误”的一系列教学方法。教师虽然采用引进的外国先进教学方式,如“金字塔”、“递加循环法”等,这些仍旧属于“练习法”的归纳范围,学生依旧是在教师的监督下被动的接受体育文化知识;在学习成绩的考核中则过分注重健美操的成套动作掌握情况,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身心素质提高和发展特征、健美操相关拓展知识、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等,这些素质能力因素大多都未被列入考核内容中。
(3)无论在广义上或具体层面缺乏对体育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片面认为体育课程泛指体育课程教学,不能在教学课余合理地组织和安排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活动,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的拓展和延伸空间。在健美操的改革和深化创新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中,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和需要倍加得到重视的问题。
(1)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理论是健美操课程模式创新构建的理论指导基础。马克思曾指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更是造就一个人发展的唯一方法”、“尽可能自由、多方面的得到发展”。这些理论体系强调了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创造性”、“自由性”等特征。而在创新改革健美操课程模式的根本宗旨是实现其体育价值的多元化和多维度功能,总而言之,利用其创新的模式与学生的发展相适应,使得学生的身心、道德和情感、技术和文化、能力与素质方面都能得到最大化和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2)健康不仅仅是是指个体对疾病和虚弱的免疫,而是个体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在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也呈现出积极的完美状态。这一说法在社会各界得到认可,也丰富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内涵,是体育锻炼的生物性主体教育扩展到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的三维教育。同样地,学校体育教育也不仅仅是单一的强身健体作用,还要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积极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离开校园的社会适应能力,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和家庭中去。
这些理论基础不仅是为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指引方向,更为了健美操的课程模式改革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健美操的创新模式构造是建立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体育教育的三维理念的基础上,因此提出了健美操的“课程实现目标多元化”、“教学渠道多样化”、“授课方式多变化”、“教学内容丰富化”、“评价成绩综合化”等创新性课程模式。“目标多元化”是指学生对体育文化认知、情感态度、价值体现、综合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适当的协调发展和提高。“渠道多样化”是指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一定要发挥社会各界的有利渠道,将仅仅借助学校为教育场所的渠道扩展为俱乐部以及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等场所。“教学授课类型多样化”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工作时综合各类课程特点,将选修课、必修课、校外实践、娱乐等课程相结合,统筹安排。“内容丰富”丰富的教学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层次清晰地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优劣专项。“考核综合化”是指评价目标不仅仅是评价学生对健美操动作的熟练操作程度,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以实现体育价值多元化为目标来开展教学评价工作,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良好的教育环境。
(1)“课程实现目标多元化”是指学生对体育文化认知、情感态度、价值体现、综合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适当的协调发展和提高。在课程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始终贯彻贯彻这一目标多元化的特性,将“知识与技术”、“素质和能力”完善结合。无论采取哪种课程模式开展教学工作,都要强调学生以学到的正确技术来强身健体;无论是在学习哪些内容都要重视体育学科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价值,一切为学生的健康心理、情感、意志的塑造和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强调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型”,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健美操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则是作为最主要的教育渠道,学校计划中的体育课程主要包括“选修课”与“必修课”两种,通过这一渠道学生掌握健美操的技能、技巧以及体能和能力的提高。而“俱乐部活动课”、“校外实践活动”则是体育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它是实现体育课程的多元化目标的辅助渠道。学生在校园计划内获得的知识体系、技能技巧等,可以在类似于俱乐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强化和训练。学生自身在校园内获得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能在这一辅助渠道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宽泛的提高空间,能在体育活动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实现素质和知识的共同进步。
(3)健美操的“教育内容丰富化”,是指针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人群、不同发展程度的学生开展的多类型体育内容。①健美操中具有丰富多样的课程项目。如不同风格的健美操、健身健美操、表演类健美操,在授课过程中既包括健美操相关知识的讲解,又包含健美操实践和体验等。②课程组织形式多样、多变。主要有集体授课、分组提高、小组讨论等。③教学手段也多种多样,包括“带领法”、“激励法”等,在授课中还采用现代的“体验法”、“问题法”、“发现法”、“观察法”等,而在课堂教学手段中还采用多媒体、影像、课堂展示等方法。
(4)为了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本性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而采用了“综合考核评价”,改变了传统的以单一健美操动作技术成绩作为考核成绩的评价方法,故在不断创新和改革的基础上构建了“体能与技术”、“活动参与”、“综合能力”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0.
[3]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9.
[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2,3.
[5]尚大光.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