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光通[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西 临汾041000]
论赵孟頫诗文中的佛学思想
⊙贺光通[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西 临汾041000]
赵孟頫才艺广博,在书、画、诗、词、文、乐、律、考古等方面均颇有成就。其独特的身世、备受争议的仕元经历、复杂的内心世界及其广博的才学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佛学思想对其人生及诗文创作的影响尤为突出。
赵孟頫 交游 文学创作 佛学思想
在至大二年(1309)致中峰的《承教帖》中,他认识到对利害得失的计较,是世人不能超脱而自寻烦恼的根由,就像那系住驴子的木橛子,拔掉它,就可获得自由。此时的他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还未能真正超尘脱俗。帖中云:
承教“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之说,无他,只是一个无是无非,无管无不管,没义味之极,当自有得,一切葛藤,一切公案,皆是系驴橛的样子耳。……日堕在尘埃中,孤负提警之意。
皇庆二年(1313)他在《暂还帖》中,对中峰避世移居六安山并不赞同,认为这是“俗境相驱迫,因不得不尔”,并规劝中峰不必过于超凡脱俗“,可拨遣即拨遣,不可拨遣亦随缘而已”,不必过于认真计较,不必逃避现实,随缘最好“,佛菩萨用心,恐未必如此逃避也”。他还劝说中峰不如暂且下山回浙江。同时他对自己深受皇帝“器重”也流露了感恩之情,对自己因世缘缠身不易超尘又深感无奈。这种奉劝、这种感叹都说明此时的他处于儒佛思想的交锋矛盾状态。
在与禅师的交流探讨中,他不断反思自己的过去,并彻底否定了自己的过去,希望自己亦能如禅师,领悟佛学精要之学。这其实是对儒家入世思想的一种反思,是对儒家入世思想的彻底否定。这种思想心态与他当初出仕元朝的热诚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如皇庆二年(1313)他在《佛法帖》中写道:
其于佛法,十二时间时时向前,时时退后,见人说东道西,亦复随喜。然自今者一瞻顶相,蒙训诲之后,方知前者真是口头眼前无益之语,深自悔恨。干过五十年无有是处,三要之说谨当铭心,以为精进之阶。
尽管他禅意渐浓,对死生之说、物物皆佛之说有了自己的体会,但他并未超脱尘缘,而是仕隐二兼,既心系朝廷又心向佛门,在仕宦与出尘间彷徨。如延五年他在《致中峰和尚·叨位帖》中说“:孟窃禄叨位,日逐尘缘,欲归未能,南望驰企。”同年又在《俗尘帖》中说“:至于死生之说,师所谓委顺者固已知之矣。感师提诲,情何敢忘。蒙寄酒,粒粒皆是禅味,敬领,莫知所报。”此时的他亦进亦退,却进亦苦,退亦苦,只好逃避着,迷惑着,又憧憬着。
在《还山帖》中,他再次反思自己三十年的仕宦经历,“卅年陈迹宛若梦幻,此理昭然,夫复何言。但幻心未灭,随灭随起,有不能自己者,此则钝根所障,亦冀以渐消散耳”。这里所说的“幻心”,实是对仕途功名、世事利禄的追逐。他终于认识到奔波劳碌于官场三十年都是梦幻,是因本心迟钝而随波逐流,时醒时梦,终未能彻悟,现在他渴望能清除内心障碍,破灭梦幻。又如延七年(1320)他在《入城帖》中对中峰入山公开表示支持。这与皇庆二年(1313)对中峰避居六安山表示惋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而这种变化正体现了他思想的变化。
管夫人曾在幼女病逝后,作《渔父图》并《渔父词》,其词如下:
(一) 遥想山堂数树梅,凌寒玉蕊发南枝。山月照,晓风吹,只为清香苦欲归
(二) 南望湖州路四千,几时回去溪边?名与利,付之天,笑把渔竿上画船。
(三) 身在燕山近帝居,归心月夜忆东吴。斟美酒,脍新鱼,除却清闲总不如。
(四) 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
四首词中有三个“归”字、一个“回”字,归隐的主题显而易见。她渲染故乡吴兴风物的美好,描写高洁脱俗的寒梅,以此反衬“名与利”的不足取,表达她向往自由生活的愿望,委婉地奉劝丈夫弃官归隐,远离尘嚣、远离世俗。赵孟观此图及题词后,和了首渔父词并作跋云:
侬在东南震泽州,烟波日日钓鱼舟。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自由。
此《渔父词》皆相劝以归之意,无贪荣苟进之心。其与老妻强颜道,双鬓未全斑,何苦行吟泽畔,不近长安者,异矣。
此外,他还把道家的超脱和佛家的慈善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方式体悟佛法的妙处。可见,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后,赵孟力图融合儒、道、佛思想,为寻求一种理想的政治模式他一直努力着、彷徨着、探索着。
① 欧阳玄:《圭斋文集》,四部丛刊本。
② 《姑苏志》卷五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佛法金汤编》卷十六。
⑤ 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022页。
作 者:贺光通,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编 辑:郭子君E-mail:mzxsguozij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