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范式下的《论语》英译研究之一——《论语》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类译

2013-08-15 00:42李红梅中国计量学院外语学院杭州310018
名作欣赏 2013年21期
关键词:伦理观伦理思想原著

⊙李红梅[中国计量学院外语学院, 杭州 310018]

作 者:李红梅,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中国计量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典籍英译、比较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典籍《论语》的阐释,在多种文化中的传播的不同译本以及对《论语》原著及译本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是据中国知网的检索可知,有关《论语》的类译只有鲍宪阔从《论语》语言智慧方面和教学理念进行了类译研究。本文不同于鲍的类译之处在于本文应用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对类译的译文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为了更好地进行《论语》的生态伦理思想的英译比较研究,本文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应用现有的生态伦理学方面对《论语》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总结。文中《论语》的原文和汉语阐释选用了杨伯峻的中华书局的版本,英语译文采用了理雅各(Legge)、Waley和刘殿爵(D.C.Lau)的译本(具体版本和选择理由、对《论语》原著的研究和三个译者的目的语读者研究详见笔者的《教育哲学典籍〈论语〉英译研究之一》和《教育哲学典籍〈论语〉英译研究之五》),加以对照,列举了《论语》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的类译。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1)有助于译者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原著——(包含《论语》在内的)中国古代教育哲学典籍深刻地阐释原著的内涵。在中国古代教育哲学典籍的翻译中,译者借助于原著、原著的阐释和对原著阐释的评论等多种文本,从而对原作有多个维度深刻的理解,并把握其精髓。(2)这些对原著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对译者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及译者准确再现原作的生态伦理思想有重要作用。(3)通过本文对《论语》的生态伦理思想类译的研究,以进一步对《论语》生态伦理思想的英译进行比较研究。

生态伦理学是现代生态科学和社会伦理学的交叉学科,其核心思想是接受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生态伦理学思考的是人对地球上其他物种和自然界的态度的问题。对中国古代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做出研究的主要有:何怀宏从“行为规范”等三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任俊华从生态伦理信念等四方面探讨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刘海龙探讨了儒家的仁爱思想独特的推理方式与方法论原则。田海舰认为儒家生态伦理观具有“爱有差等”的特点;即具有重人轻畜的特点。关于对《论语》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徐朝旭从儒家核心价值观入手,审思了其生态伦理思想。胡发贵从儒家的仁学方面探讨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王树义认为则探讨了中国古代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在法学方面的现代价值。陈俊亮探讨了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骆承烈主要从自然和人的关系方面探讨了孔子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及论述。齐姜红比较了孔孟的生态伦理观。涂平荣从生态伦理认知、情感和实践探讨了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张建国等对孔子的仁学思想其现代意义进行了探讨。蒲沿洲对《论语》等书中的孔子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渊源进行了诠释。安成林探讨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认为生态翻译学是“一项探讨文本生态、翻译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语言形式)、文化维(双语文化内涵)和交际维(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本文在归纳《论语》的生态伦理思想类译的同时,应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对译文进行简要分析。

一、孔子热爱自然、把自然人化、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上,孔子以天人合一观为基础,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友好的生态伦理观。仅在《论语》一书中就不乏体现孔子热爱大自然,乐山乐水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的例子。例如(1):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第六)The Master said,“The wise find pleasure in water;the virtuous find pleasure in hills.The wise are active;the virtuous are tranquil.The wise are joyful;the virtuous are long-lived.”

原著的含义选择杨伯峻先生的解释:孔子说:“聪明人乐于水,仁人乐于山;聪明人活动,仁人沉静;聪明人快乐,仁人长寿。”理雅各的译文在语言维度上,如文体风格上极力模仿原文,在文化维度上,传达出了“仁者”“智者”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化概念词。理雅各在脚注中阐述了“山”“水”和“仁者”“智者”的内涵和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在交际维度上充分传达了原著中反映的孔子的“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

类似的反映孔子把自然人化、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例子在《论语》中还有例如(2):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第九·二十八)The Master said,‘When the year becomes cold,then we know how the pine and the cypress are the last to lose their leaves.

此处,孔子靠直观的自然知识证明道德规范,将自然现象中的松柏最后凋零和人类社会中君子要在逆境中坚持气节的道理联系起来。理雅各的译文在语言维度上,如语言风格上(句式等)与原文亦步亦趋。在文化维度上,传达出了“松柏”这种中国特有的承载了丰富文化内涵的植物名称词。理雅各在脚注中指出了“后凋”的含义,并指出了原文的言外之意是“men are known in time of adversity”。从而在交际维度上充分传达了原著中反映的孔子的“把自然人化、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

例如(3):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子罕第九·二十一)The Master said,There are shoots whose lot it is to spring up but never to flower;others whose lot it is to flower,but never bear fruit.

由于古代的农业技术不发达,生产力落后,“苗而不秀,秀而不实”的现象可能较多,大多要“靠天吃饭”。此处孔子以典型的先秦时期古代中国人的直觉性思维方式,从古代中国农耕文化中的出现的“苗而不秀,秀而不实”的现象联想到人类社会中自己最钟爱的弟子颜渊的早逝。Waley的译文在语言维度上(句式等方面)力图传达原文简洁的语言风格。在文化维度上,传达出了“苗而不秀”和“秀而不实”这种反映了古代中国农耕文化的现象的含义。从交际维度来看,Waley在脚注中注明:“这一定指的是颜渊早逝”,说明了孔子由农耕中有的庄稼生长了却没有吐穗开花,而有的吐穗开花了却没有凝浆结实的现象联想到其弟子颜渊的早逝;意在感慨颜渊早逝。从而在交际维度上充分传达了原著中反映的孔子的“把自然人化、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

例如(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第九·十七)The master standing by a stream,said,“It passes on just like this,not ceasing day or night!”

此处孔子还是以典型的先秦时期古代中国人的直觉性思维方式,从河水不停的流逝这个自然界的现象推导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时光消逝、历史不断进步,也是孔子将“自然人化、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的体现。理雅各的译文在语言维度上(如句式等)在文体风格上尽力模仿原文。在文化维度上,传达出了“川上”“斯”和“舍”这种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化内涵词的含义。从交际维度来看,理雅各的译文充分传达了原著中反映的孔子的“把自然人化、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

二、孔子不滥用资源、节用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

例如(5):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第七)The Master used a fishing line but not a cable;he used a corded arrow but not to shoot at roosting birds.

原著的含义选择杨伯峻先生的解释:孔子钓鱼,不用大绳横断流水来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不射归巢的鸟。此处体现了孔子“不滥用资源、节用爱生”的生态伦理实践。孔子以实际行动来做到不竭泽而渔、尽力不打乱自然生物繁衍节律。刘殿爵的译文在语言维度上(句式等)尽可能地传达原作的简洁的特征,在文化维度上,传达出了“纲”“弋”这种中国先秦特有的器物和渔猎方式。并在注释中解释了“纲”在当时的文化内涵:attached to a net.从而在交际维度上准确地再现了孔子“不滥用资源、节用爱生”的生态伦理实践。

三、孔子爱有等差的生态伦理思想

例如(6):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君赐生,必畜之。(乡党第十)The stables caught fire.The Master,on returning from court,asked,‘Was anyone hurt?’He did not ask about the horses.…When his lord gave him a gift of a live animal,he invariably reared it.孔子的时代,马比奴隶贵重。孔子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比马贵重。在孔子所处的时代,这种重人轻财,爱有等差的生态伦理思想已经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对君主所赐的活物,一定要饲养,一则是表示对君主的尊敬,再则是对生命的爱护。刘殿爵的译文在语言维度上(句式等)尽可能地传达原作的简洁的特征。在文化维度上,传达出了“厩”“退朝”“君”“生”和“畜”这种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特有的器物和具有政治文化内涵的词,从而在交际维度上准确地再现了孔子“爱有等差”的生态伦理思想。

四、孔子对大自然的敬畏的生态伦理思想

例如(7):迅雷风烈,必变。(乡党第十)On a sudden clap of thunder,or a violent wind,he would change countenance.原著的含义选择杨伯峻先生的解释:遇到疾雷、大风,一定改变态度。孔子将自然人化,以直觉性的思维方式看待自然现象,遇到疾雷、大风时,则将这种自然现象比附为人类社会中的(君子或统治者的)发怒,因此改变脸色(以示敬畏)。说明了孔子对大自然也充满了敬畏。理雅各的译文在语言维度上(如句式等)在文体风格上尽力模仿原文。在文化维度上,传达出了“迅雷”“风烈”和“变”这种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化内涵词的含义。从交际维度来看,理雅各通过准确地再现“变”的含义,在交际维度上充分传达了原著中反映的孔子的“对大自然的敬畏”的生态伦理观。

本文借助于应用生态伦理学理论对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的已有的研究,将《论语》中反映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归纳总结为四个方面,并选择了代表性的译例;并应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对译文简要分析,发现译者为尽力保留语言维上原作简洁、微言大义的风格,多采用脚注的形式来传达文化维和交际维方面的内涵。笔者将在另文中以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深入探讨文中总结的《论语》中的四个方面的生态伦理思想的英译。《论语》的生态伦理思想类译的研究对热爱中国古典文化,和致力于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的各个群体,包括学习英语的老年群体也有重要的意义。如相当一部分读过私塾的老人有国学基础,如将《论语》的生态伦理思想类译纳入老人的英语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则可将老人熟悉的《论语》思想和英语的表达及传播中国古典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1]鲍宪阔,李艾文.《论语》语言智慧类译[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1).

[2]鲍宪阔,李艾文.《论语》的教学理念类译[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4).

[3]李红梅.教育哲学典籍《论语》英译研究之一[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版),2009(8).

[4]李红梅.教育哲学典籍《论语》英译研究之五[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版),2011(9).

[5]任重.全球化视阈下的生态伦理学研究述论[J].生态环境学报,2012(6).

[6]何怀宏.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述略[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

[7]任俊华.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3).

[8]刘海龙.儒家仁爱思想的生态伦理价值[J].孔子研究,2010(6).

[9]田海舰.试析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0]田海舰.儒家动物生态伦理思想新探[J].孔子研究,2007(3).

[11]胡发贵.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刍论[J].道德与文明,2003(4).

[12]王树义.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J].法学评论,2005(5).

[13]陈俊亮.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价值探究之[J].社会科学论坛,2010(10).

[14]骆承烈.浅谈孔子的生态伦理观[J].开封大学学报,2003(1).

[15]齐姜红.孔孟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J].管子学刊,2008(1).

[16]涂平荣.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探微[J].江西社会科学,2008(10).

[17]张建国,王绪琴.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及其意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6).

[18]蒲沿洲.孔子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渊源及诠释[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9]安成林.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J].鸡西大学学报,2011(4).

[20]宋志平.总结、反思与探索——第二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综述[J].中国翻译,2012(2).

[2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

[22]骆承烈.浅谈孔子的生态伦理观[J].开封大学学报,2003(1).

[23]Legge,James.The Chinese Classics with a translation,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prolegomena,and copious indexes Vol.Ⅰ[M].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60.

[2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5]李红梅.教育哲学典籍《论语》英译研究之二[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版),2009(9).

[26]Waley,Arthur.TheAnalect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7]Lau,D.C.Confucius:The Analects[M].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83.

猜你喜欢
伦理观伦理思想原著
大侦探福尔摩斯
浅析董仲舒“五常”伦理观及其当代意义
浅析董仲舒“五常”伦理观及其当代意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伦理观的反思
从红色和白色看中日两国的伦理观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中国梦视角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水家乡
琵琶记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