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阅微草堂笔记》的宗教观

2013-08-15 00:42:44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2
名作欣赏 2013年36期
关键词:消夏纪昀佛教

⊙张 勐[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82]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出自清代著名学者纪昀之手的《阅微草堂笔记》(下称《阅微》)由《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及《滦阳续录》五部分组成,五书并非一气呵成,根据诸部书中纪昀自作的序言,《滦阳消夏录》成书于乾隆乙酉(五十四年,1789)为最早,最后一部《滦阳续录》则成书于嘉庆戊午(三年,1789年),前后延续近十年之久,嘉庆庚申(四年,1800)由门人盛时彦为之校订合刊。《阅微》追踪魏晋志人、志怪小说的特色,艺术风格上崇尚质朴简淡,有着丰富而多样的文化意义和思想内涵。《阅微》中大量的内容涉及到作者对宗教问题的探讨,受时代观念和知识专业化水平以及传统思想的制约,在纪昀的观念中,宗教和法律的界限并非十分清晰,从宏观的意义上讲,纪昀认为世间的宗教和法律都是圣贤为治理天下所定下的规则,本质上并没有差别,以此为基础,纪昀更加鲜明地提出“神道设教”的观点,书中大量的神鬼因果的内容,正是对这一观点的具体发挥。

一、儒教伦理道德之主体核心地位不可动摇 虽然《阅微》中有大量神狐鬼怪之类的“怪力乱神”内容,儒、道两教的独特思想内涵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纪昀本人更是对宋明理学大加鞭挞,但是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知识分子,纪昀不可避免地将儒教思想摆在最核心的位置。《滦阳消夏录四》中写道:“盖儒如五谷,一日不食则饥,数日则必死。”而在《槐西杂志一》中又写道:“道家言祈禳,佛家言忏悔,儒家则言修德以胜妖,二氏治其末,儒者治其本也。”在纪昀的价值体系当中,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修养是完成自己社会理想的根本手段。

《阅微》当中有众多冲破时代观念束缚的典型思想,在道德伦理方面并不是严格按照传统的理学观点来评价认识。在《滦阳消夏录五》中,一对自小被指配的小奴和小婢因相遇说笑,便被某公斥责为“淫奔”,最终导致“先后死”的悲剧发生,对此,纪昀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饮食男女,人生之所欲存焉”,“若痴儿女,情有所钟,实非大悖于礼者,似不必苛以深文”。类似的章节在《阅微》中还有多处,但是这并不代表纪昀本身对儒家的正统思想有怀疑,他虽然攻击社会上不通的礼法和荒谬的习俗,但本质上却是要正本清源。“孔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岂不然乎?”(《滦阳消夏录五》)“孝为德之至也”(《姑妄听之二》)之类的表述大量存在。宣扬孝悌节烈等传统伦理道德,仍然是《阅微》一书的核心所在。像“事亲无失礼,然文至而情不至”和“亦能得舅姑欢,然退与其夫有怨言”(《如是我闻二》)之类的行为都不能够被认为是孝妇。虽然在妇女失节的问题上,纪昀已经表现出了极大的开明,但是从根本上,纪昀仍未摆脱“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①的传统节烈观。《如是我闻二》中收录了这样一个残酷的故事,一少妇即将被屠户宰杀鬻肉,“客心悯恻,倍偿赎之,释其缚,助之著衣。手触其乳,少妇艴然曰:荷君再生,终身贱役无所悔,然为婢媪则可,为妾媵则必不可,吾惟不肯事二夫,故鬻诸此也,君何遽相轻薄耶?解衣掷地,仍裸体伏俎上,瞑目受屠,屠恨之,生割其股肉一脔,哀号而已,终无悔意。惜亦不得其姓名”。一个“惜”字尽可管窥纪昀所崇尚的节烈观尚不能脱离儒家上千年传统之窠臼。评价纪昀的道德伦理观念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一方面纪昀的确表现出许多超乎时代的开明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他从未试图彻底摆脱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达到中晚明士人的解放程度。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封建伦理观念的一个悄然嬗变的过程。

二、佛教之因果论成为全书的深刻底色 佛教思想对于因果论有着深刻的论述,《杂阿含经》中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说法。佛教因果论认为世间一切有为之法皆深受因果论之影响与支配,即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切因果循环不息,报应不爽。中国的传统思想中的因果之说与佛教的因果论大相径庭,在佛教传入之前,因果论只作为一种简单的逻辑关系,更多地强调其自然性,而佛教的因果流转不虚理论则成为其本身立足于人类社会的一种独特的理论支柱,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先验性和不可知性。比如前世种恶因而今世得恶果,这中间并无实在的逻辑支撑,因而是先验的,即便是佛教中的佛与菩萨亦受因果论的控制。

佛教汉代传入中国,在南北朝的战乱时代因时而起,迅速成为中国除儒教外第一大思想体系,这中间因果论发挥了主要作用。及至明清,佛教对于普通人的影响不仅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在《阅微》中,众多描写民间百态的故事将佛教因果论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阅微》中,纪昀认为个人言行的改变能够对命运带来影响。在《滦阳消夏录二》中,纪昀借“族祖雷阳公”谈到“昔有遇冥吏者”并与冥吏的问答,论述到每个人都有自己命运,大多数是难以改变和预知的,但是“大善则移,大恶则移”,并且偶尔让人指导命运,是因为“不偶示之,则恃无鬼神二人心肆,暧昧难知之处,将无不为矣”。纪昀认为一切命中皆有定数,“在对待命运的问题上,纪昀明显存在着矛盾和主观随意性。一方面他刻意强调命皆前定,似乎任何人的命运皆为前世所定,冥冥之中,始终有鬼神操纵。但另一方面,又非常强调人的后天本身的主观行为能动性”②。在以上逻辑的指引下,纪昀充分发挥了因果论的奇妙作用,使之成为劝善惩恶、教化世人的有效工具。《阅微》中大量存在的因果报应的故事,将现实与幽冥玄之又玄地连接在了一起,最能明显反映出纪昀“神道设教”这一写作动因。

三、道教思想发挥着丰富而全面的补充作用 同佛教一样,道教思想在《阅微》中的作用主要是辅佐居于核心地位的儒教思想。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发挥着互补作用。道教作为根植于中国本土的宗教,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得更加紧密,宋代太一教要求肆法继位的人必须改为萧姓,其目的就是借助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强大力量来巩固自身实力和扩大影响力。在《阅微》中,通过道家的途径修炼似乎并不与儒家修身的途径相冲突,《滦阳消夏录二》中小狐们修道成仙的基础就是要读圣贤书,在《滦阳续录三》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仙侣都在诵读经书,可见一斑。

《阅微》中道教的代表形象除一般的道士或术士外,还应包括一些体现出道士特征的狐妖,因为它们往往也幻形为道士,而它们修炼的途径也可认为是道家的法门。而这两个群体发挥了三种不同的作用。其一是维护人间正义。他们或一部分具有的未卜先知、通“搬运术”的能力,或具有侠客的特征,他们运用自己的本领惩治奸邪,以自己的方式维护社会的秩序,《如是我闻二》中一个精通数术的道士从来不为其他人占卜,但是却预测了一家兄弟打架的时间并及时给出了化解的办法;其二是证明幽微之中的神秘力量,这样的内容虽然不免虚幻缥缈,有时也难以自圆其说,但是从纪昀“神道设教”的初衷来讲,具有神秘主义的内容似乎更能够使普通百姓信服,相信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为芸芸众生降幅消灾、逃避厄运;其三是宣扬伦理道德,这也是纪昀书塑造了许多接近世俗的道人形象,这些人虽然有时在言谈中体现道家思想,为道教的重要性辩护,但是更多的时候,他们所要表达的则是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如是我闻一》中一人虐待自己的兄弟及侄子,他的亡父请求冥官取此人的儿子以偿冤,此人想让导师驱鬼救子,道士表示虽然可以为人驱鬼,但绝不能为子驱父。

四、继承传统知识分子三教合一的思想结构 纪昀身为士大夫阶层,沿袭了宋代以来士大夫参与社会与逍遥自在有机统一的人生态度,在《阅微》中对三教合一、殊途同归的观念进行过详细阐述。他在《滦阳消夏录四》中针对三教的异同进行了说明。在区别方面:“儒以修己为体,以治人为用;道以静为体,以柔为用;佛以定为体,以慈为用;其宗旨各别,不能一也。”但是在明确三教不同的特征的前提下,又充分肯定了儒、释、道在教人为善、有益于物的方面是没有差别的,因为三教的归宿大略相同,故能够并存于世。他还用比喻的方式形象地加以说明:“盖儒如五谷,一日不食则饿,数日则必死。释道如药饵,死生得失之关,喜怒哀乐之感,用以解释冤愆、消除拂郁,较儒家为最捷;其祸福因果之说,用以悚动下愚,亦较儒家为易入。”对于看待三教的正确观点,纪昀认为儒家应为治世之根本思想,所以绝对不能舍本逐末,而佛道两家起到了辅助的作用,而且相对于儒家而言更加易于接受,更加便捷,所以也不应该弃若敝屣,这两种倾向都是“一隅之见”。对待这两家的思想,应该是于儒之外存而不废。

以儒为本、佛道辅之不仅是《阅微》中反映出来的纪昀的宗教态度,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生哲学。传统知识分子的思想内核应当属于儒家,但是当理想与现实发生背离后,他们就在不断寻找其他的途径,而佛、道两家以其慈悲、柔善的精神特质和儒家不断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调和,最终被传统知识分子所接受。从某种意义上讲,“三教合一”本身已经超越了方法论和思维框架的层面,而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精神资源。

①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1055.

② 吴波.彰显圣人“神道设教”的创作动机与矛盾的鬼神观天命论[J].船山学刊,2005(4).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吴波.阅微草堂笔记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周积明.纪昀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韩希明.试论《阅微草堂笔记》的宗教观[J].文学研究,2003(12).

猜你喜欢
消夏纪昀佛教
消夏
金秋(2023年16期)2023-11-25 07:38:14
《左传》里有穮和蓘
知识窗(2023年5期)2023-05-26 22:30:43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天中学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佛教艺术
来时雾散尽
飞言情B(2019年10期)2019-09-10 07:22:44
消夏谨防啤酒病
基层中医药(2018年8期)2018-11-10 05:32:02
吟雪
清凉消夏魅力十渡
新产经(2015年5期)2015-07-25 08:48:46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古代楚人如何防暑消夏
大众考古(2014年6期)2014-06-26 08: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