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启群[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 210037]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莫迪凯·里奇勒(1931—2001)在当代加拿大文坛颇具传奇色彩,他不但著作等身,而且也是加拿大的公众人物,他的批判性言论使他赢得了很多赞赏和尊重,也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和争议。如今,里奇勒在加拿大几乎是家喻户晓,成为加拿大的“标志性人物”,加拿大的一些学者甚至认为,“要想理解20世纪中叶的加拿大,具体来说,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这段时期的历史,阅读莫迪凯·里奇勒;要想理解西方犹太人的世俗化过程,阅读莫迪凯·里奇勒”①。
莫迪凯·里奇勒一生创作了十部长篇小说,还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大街》、散文评论集《温室中的打猎虎》《消除烦恼》《哦,加拿大!哦,魁北克!分裂国家的安魂曲》《今年的耶路撒冷》等。里奇勒还出版了儿童读物,如《雅各2-2遇到摇滚乐队》《雅各2-2和恐龙》《雅各2-2的第一个间谍经历》等。此外,他还从事电影剧本创作,亲自将自己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如《杜德·克拉维茨的学徒生涯》《约书亚的前世今生》《圣厄本大街的骑士》《巴尼的一生》,他的儿童书籍也在1999年被搬上银幕。丰富多彩的创作使他荣膺很多奖项,包括三次总督文学奖、吉勒奖、斯蒂芬·里科克幽默纪念勋章、英联邦作家奖、北美编剧协会奖、年度最佳儿童读物奖等。里奇勒对加拿大文化政治的杰出贡献使他在2001年辞世不久后获得加拿大政府颁发的加拿大荣誉市民奖章,这是加拿大政府给予做出杰出贡献的本国国民的最高荣誉。近年来,加拿大文学在我国的接受不断升温,不但有很多针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论,也出版了数部和加拿大文学发展史、加拿大地域文学研究、加拿大华裔文学等相关的专著。从目前国内加拿大研究现状来看,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阿特伍德、芒罗、加拿大华裔作家等,而和阿特伍德一样在加拿大享有盛誉的莫迪凯·里奇勒在我国的关注则较少。《译林》最早在1982年出版了莫迪凯·里奇勒的小说《本尼》,此后,郭继德、朱柏桐、段慧等相继发表了关于里奇勒的论文,主要侧重于里奇勒作品主题的探讨。②总体来看,我国读者对于这位在加拿大声名显赫的作家还比较陌生,因此,本文结合里奇勒的具体作品梳理其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试图对里奇勒一生的创作脉络及走向进行总体把握和归纳。
莫迪凯·里奇勒的祖父是犹太拉比,早年移民加拿大,定居蒙特利尔。莫迪凯·里奇勒出生、成长于蒙特利尔的圣厄本大街(St.Urbain),1951年离开蒙特利尔去了欧洲,期间他曾短暂回国在CBC工作了一段间,1954年开始正式旅居伦敦,直到1972年才回到蒙特利尔。尽管旅居国外,但是圣厄本大街这个典型的蒙特利尔犹太聚居区后来出现在里奇勒的多部作品中,成为他成长记忆的一个符号。撰写里奇勒传记的加拿大学者莱恩霍德·克莱默在《莫迪凯·里奇勒:离开圣厄本大街》中将圣厄本大街作为里奇勒一生创作的重要标记,在他看来,“离开圣厄本大街表明里奇勒想要逃离自己生活的环境,包括逃离这个符号蕴含的犹太文化的过去和现在;而里奇勒最终回到自己的故乡,表明了他最终对自己生活的环境的接纳和对犹太文化的回归,而这种接纳和包容使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家”③。
作为圣乔治学院的学生,里奇勒在即将毕业的最后一年放弃了学业,去了当时北美很多作家的朝圣之地——巴黎。在巴黎的两年里,他阅读了安德烈·马尔罗、海明威、萨特、加 等作家的作品,而且还经常有机会参加巴黎的旅居作家聚会,这段巴黎的经历被里奇勒后来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④。在此期间,里奇勒还曾在西班牙逗留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卷入和警察的纠纷,他不得不回到巴黎。他的第一部小说《杂技演员》以现实主义的笔法讲述了一个居住在战后西班牙的加拿大画家的故事,其背景就是西班牙内战之后的一段时期。主人公安德鲁·贝内特是非犹太教徒,但是他对社会的悲观态度和里奇勒当时的世界观颇为一致。这部最早在英国出版的小说一直被里奇勒本人所否定,甚至他在有生之年一直拒绝将此书付诸重印。1955年,第二部小说《小英雄的儿子》出版,被评论界认为是里奇勒“蒙特利尔系列小说”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的主线围绕犹太青年诺·安德勒如何努力挣脱家庭、宗教、社会的束缚,有着明显的传记色彩。和里奇勒一样,该小说的主人公诺·安德勒也是生活在20世纪中叶蒙特利尔犹太聚居区,最后也选择离开蒙特利尔,旅居欧洲。乔治·伍德考克在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中指出,里奇勒在这部小说里“刻画了寻求真理的年轻人,同时也表现了现实世界的残酷”。继《小英雄的儿子》之后,里奇勒1957年出版了第三部小说《敌人的选择》,主要刻画了旅居伦敦教书和写作的加拿大人诺曼·普赖斯。小说主要表现了由于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而出走伦敦的加拿大和美国旅居作家群体充满中产阶级的无聊和倦怠。乔伊·耶诺夫斯基在《莫德凯和我》中认为《敌人的选择》这部小说“更像同时期的加拿大小说,有功力、可以被预见”,标志着莫德凯“学徒生涯”的结束。⑤
《杂技演员》《小英雄的儿子》《敌人的选择》被加拿大的评论者公认为是里奇勒的早期作品。这三部小说虽然背景不尽相同,但都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寻求真理、渴望挣脱束缚的人性诉求。从故事的结局来看,主人公大都旅居国外,或者最终离开故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青年时代的里奇勒对于生活环境的不满和厌弃,表明他要和“圣厄本大街和它所代表的一切决裂”⑥。
1958年4月,里奇勒获得“加拿大青年艺术基金”的资助,开始专注于下一部小说的创作。1959年,《杜德·克拉维茨的学徒生涯》出版,正是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加拿大文坛的稳固定位。小说描述了一个来自蒙特利尔圣厄本大街的年轻犹太商人,为了发财致富不择手段,不惜背叛家庭和出卖朋友。在该书的前言中,A.R.拜文将里奇勒笔下的杜德·克拉维茨和西方文学作品的另外两个著名人物形象,即乔伊斯笔下的斯蒂芬·迪德勒斯和劳伦斯笔下的保罗·默瑞尔做了比较。拜文认为,虽然这三部小说看似都是关于年轻人的成长,都想挣脱社会的束缚,但是,和乔伊斯、劳伦斯笔下富有责任感的人物所不同的是,里奇勒的人物从来“没有掂量自己行为的后果,他只把精力用来积累财富”,因此,杜德·克拉维茨和哈代笔下的汤姆·琼斯更为类似,是个典型的恶棍形象。⑦
《杜德·克拉维茨的学徒生涯》被加拿大评论界视为是里奇勒创作的重要转折,也是里奇勒创作日渐成熟的标志。首先,和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相比,这部小说表现了一个狡猾自负的无赖形象,而这正是里奇勒更为擅长塑造的人物形象。事实证明,真正为他赢得创作声誉的大都是滑头的骗子和无赖形象。此外,小说中不时出现的粗俗骂语、充满矛盾的叙述形成了里奇勒独特的幽默讽刺风格。滑头的恶棍形象和讽刺喜剧的语言使得里奇勒向读者呈现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反英雄形象,同时也指向了其背后的复杂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里奇勒笔下的“杜德”是一个“现代反英雄,生活在一个更大的决定的社会里,在这样的社会里,决定不是决定,选择也不是真正的选择”⑧。因此,从《杜德·克拉维茨的学徒生涯》开始,加拿大评论者认为里奇勒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也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里奇勒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其他两部小说《无以伦比的阿图克》和《自负》中,将讽刺风格发展到了极致,甚至有些尖酸刻薄,被评论界认为是最刻薄的讽刺作家。1963年出版的《无以伦比的阿图克》以荒唐的笔触书写了加拿大民族主义的腐败和真实性;而1968年的《自负》以戏剧嘲讽式的口吻记录了在一个渐趋疯狂的世界坚守传统价值的困难。《自负》获得加拿大总督奖,为里奇勒赢得了更多的声誉和更为广泛的关注,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甚至表现出将这部小说改编成剧本的兴趣。《自负》中大量的口头语、俚语、脏话的书写使得这部小说的幽默中夹杂着粗鲁,以致该小说被评上总督奖时备受争议。但是,他略带粗鲁的幽默、犀利的调侃和刻薄的讽刺却使他的创作独具一格,正如乔伊·耶诺夫斯基所言:“如果说里奇勒在《杜德·克拉维茨的学徒生涯》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那么他在《无以伦比的阿图克》《自负》中发现了适合他性情的语气。”⑨
1971年,《圣厄本大街的骑士》的出版再次使里奇勒荣膺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如果说里奇勒早年的小说基本上都是刻画“在堕落的社会发现价值的”年轻人形象,那么在这部小说中,里奇勒则通过三十七岁的导演杰克·赫什的故事尝试着更多的人物塑造,通过这一人物形象探讨个人、职业和道德的冲突。而且这部小说也有着强烈的传记色彩,主要人物杰克·赫什和里奇勒一样是旅居国外的加拿大人,也从事电影行业。正如里奇勒所言,杰克·赫什“和别的人物形象相比更像我”。里奇勒笔下的杰克·赫什头脑中一直想着纳粹时期大屠杀的灾难,想象着一个新的神话人物,幻想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行侠仗义的“骑士”,希望能够纠正纳粹时期的罪行。而结局则是赫什最后和妻子走到了一起,这一结局隐喻了人和过去的和解,也表现了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即过去的一切是无法救赎的,沉湎于过去会导致忽视现在的危险,因此人必须学会接受过去。这一主题反映了里奇勒对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从逃离转变为接受的人生态度。而就在这部小说出版的第二年,他回到了加拿大,回到了蒙特利尔的圣厄本大街。
里奇勒1972年回到加拿大,在间隔七年之后出版了第八部小说《约书亚的前世今生》,1990年完成了《所罗门·格斯基》,1997年最后一部小说《巴尼的一生》出版。和前面的小说相比,虽然这三部小说出版时间间隔较长,但是他在每部小说上花费的时间也更长,每本小说的厚度也比之前增加了很多。换言之,他在这些小说中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也书写了更多的历史。而且,小说的主题、题材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里奇勒似乎在通过这些小说回应外界的质疑,即他并不是只会重复自己,他一直在试图改变。
在《约书亚的前世今生》中,里奇勒描述了加拿大犹太人上流社会的生活。小说中的约书亚和《圣厄本大街的骑士》中的杰克·赫什有些类似,只不过杰克·赫什希望能够纠正纳粹时期的罪行,而约书亚则回顾了西班牙内战。两部小说的结尾也很相似,都是丈夫和妻子终于走到一起,都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爱是这个反复无常的世界的一剂解药。虽然小说主题和《圣厄本大街的骑士》有些类似,都是对过去的一种探讨,但在叙事模式上做了很多探索,如通过倒叙、闪回等复杂技巧探讨了过去的回忆对人的占有和影响。而在《所罗门·格斯基》中,里奇勒一改往日对那些自命不凡、狭隘民族主义的嘲讽态度,通过采用传统家族叙事形式在小说中追踪了所罗门家族四代人的故事,成为“加拿大式的”家世小说。里奇勒在小说中通过早年做皮毛生意的格斯基这个特定家族的变迁史展示了一百多年的加拿大历史,涉及到很多重要历史事件,不但称颂了加拿大的文化,也称颂了加拿大的犹太移民,称之为是和英国移民、法国移民一样的加拿大奠基者。作为一部史诗性的巨著,《所罗门·格斯基》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生动的叙事模式再次为里奇勒赢得了很多荣誉,包括“英联邦作家奖”。
最后一部小说《巴尼的一生》是里奇勒创作的又一突破,不但获得加拿大重要文学奖项——吉勒奖,也获得了“斯蒂芬里柯克幽默奖”。小说塑造了一个六十八岁的加拿大电影制片人巴尼·潘诺夫斯基形象,在年老时讲述自己的一生,包括婚姻、家庭、工作等,其中还涉及到年轻时自己所卷入的一宗好友的死亡事件。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但是讲述自己一生的巴尼已经患有老年痴呆症,被病痛折磨,这使得小说呈现出不可靠叙事特征。大量的回忆、对主体的不断质疑等也使小说颇具后现代特征。该小说被里奇勒自己改编成电影剧本,获得多个电影方面的奖项。
从里奇勒回到加拿大后的创作来看,他在小说形式、人物形象上都进行了更多的探索和创新。对于加拿大文化的接受,对于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使他的作品抹去了早年作品的躁动,更多了一分平和,正如乔伊·耶诺夫斯基在评论《巴尼的一生》时所指出的,“这部小说读起来像一个老年人写的作品”⑩。总的来看,他在后期作品中将视野转向加拿大本土,而他本人也越来越关注加拿大的历史和文化,甚至成为捍卫魁北克英语语言的最著名的人物。他在1992年出版了《哦,加拿大!哦,魁北克!分裂国家的安魂曲》,其中很多文章和演说都指向魁北克法语历史上的反犹行为,深刻影响了魁北克的民族主义者,也延迟了魁北克语言法案的出台。
尽管莫迪凯·里奇勒已辞世,但他在加拿大仍然热度不减,已经有十多部关于他本人的传记出版,这在加拿大作家群体里并不多见。里奇勒用他的热情和智慧不断地质疑他周围的民众、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幽默讽刺的笔触无情揭露他们的伪善和缺陷,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让加拿大人对他既爱又恨。虽然他常常激怒他的对手,包括加拿大民族主义者和魁北克民族主义者,虽然他的一些言论备受争议,但他无疑已经是加拿大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① Reinhold Kramer.Mordecai Richler:Leaving St.Urbain[M].MQUP,2008:3.
② 参见郭继德:《犹太作家莫迪凯·里奇勒的小说》,《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朱柏桐:《犹太作家莫迪凯·里奇勒与加拿大犹太文化的变迁》,《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段慧:《莫迪凯·里奇勒创作中的民族身份和道德主题》,《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③ 莱恩霍德·克莱默为加拿大布兰登大学教授,著有《莫迪凯·里奇勒:离开圣厄本大街》。笔者在布兰登大学访学期间,就此文的撰写有幸多次和他探讨。当问及为何以《离开圣厄本大街》为书的标题时,他进行了上述阐释。
④ Dnna Bennett and Russell Brown.An Anthlogy of Canadian Literarure in English[M].Donmill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702.
⑤⑥⑨⑩ Joel Yanofsky,Mordecai&Me.An Appreciation of a Kind[M].Red Deer Press,2003:7,7,8,287.
⑦⑧ A.R.Bevan.Introduction.inmordecai Richler,The Apprenticeship of Duddy Kravitz[M].McClelland and Stewart,1959: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