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哈姆雷特》,重温莎士比亚

2013-08-15 00:43:30周梦琳许家亚
剑南文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周梦琳 石 毅 许家亚

走进哈姆雷特的世界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没有经历过什么巨大的挫折,生活的环境也比较单纯。一直学习西方正统思想的他认为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生在一个开明君主的宫廷,从小学到大学都受到人文主义的教育,抱有远大理想,成了国内有新思想的模范青年,进步人士所瞩望的新时代的代表。

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对的是自己的原先的理想世界的破灭,剧本一开始,三道打击就同时落到了主人翁哈姆雷特身上:父王的猝死,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一下子把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梦想的年轻王子置于一个不堪的现实,这一切使他对世界产生了怀疑。而这种怀疑直接促成了他后来的彷徨。他见到了鬼,得知了原来是叔父杀死了父亲,这加重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对它的原先的天真进行了再次否定,使他不信任, “我所见的幽灵也许是魔鬼的化身”。后来,通过戏中戏发现了叔父的罪大恶极之后,他依然没有终止他的彷徨?哈姆雷特的踌躇原因在于客观形势妨碍了复仇计划的实现,我们的丹麦王子的软弱性还是决定了他没有鲁莽行事。在严峻的现实中,他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杀死他父亲的叔父和他一样是人,拥有的是人的思想。可是就算复仇成功,一切还会回来吗?为此他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活着是一种痛苦,但是对死又怀有那么绝对的恐惧。他遇到了一个无法回答的难题,却又无从逃避。

哈姆雷特完全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和谐的。哈姆雷特尽管从出场到死去都背负着复仇的使命,但我们依然能够从他的言谈中感受到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平等、仁爱、充满着光明、远离了欺诈与阴暗的理想社会。但在残酷的现实中,人性是那么邪恶,那么卑鄙;那么…… “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但忧郁的哈姆雷特毕竟没有丧失人文主义对 “人”这个 “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信念,而且为这个永恒的信念献出了生命。

多角度品读 《哈姆雷特》

从文化背景角度看 《哈姆雷特》,关于君主国王位继承规矩:哈姆雷特为什么不在父亲死后自动继承王位,他不仅是长子,而且是唯一的儿子。其实,在哈姆雷特的时代,丹麦王位是选任的,下一任国王要由王室枢密院提名,王位的长子继承权还没有被列入法律。但莎士比亚要让他的观众认为整个环境是在英国。所以,哈姆雷特是他父亲的法定继承人,克劳狄斯则是一个篡位者。

关于乱伦,现在的宗教标准,王后与亡夫兄弟再婚并不构成乱伦,但在哈姆雷特的时代却是乱伦的。在剧中,公众能普遍接受乔特鲁德与克劳狄斯的婚姻一定是由于某种制度或法律条文中的漏洞。然而,哈姆雷特把这种做法看作是乱伦的想法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从戏剧史的角度看 《哈姆雷特》,将莎士比亚看作是一个戏剧工作者,一个生活在戏剧开始发展时代的受观众欢迎的演员-戏剧家。莎士比亚戏剧的写作是为了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剧场中演出,要符合当时的戏剧传统。所以,戏剧中人物的矛盾和不合理之处或者要归于当时的传统,如独白,或者要迁就当时观众的趣味低下“流血才有好悲剧”,或者受到莎士比亚所依据的原材料的限制。

从思想文化史角度看 《哈姆雷特》,在莎士比亚时代,传统的世界建筑在 “神创说”的基础上,并发展出 “君权神授”的理论,具体表现为对 “权威、秩序、等级”的顺从。在 《哈姆莱特》中,对 “秩序”的追求, “重整乾坤”应如是理解。

基督教悲剧,主人公的命运和事件的发展,似乎都受制于一种不可解释、不可预知的冥冥神力,但是这种神力的最终实现,却又不在于人对上帝、命运或者自然的服从,而恰在人自己的意志、反抗和主动的选择。

道德的困惑,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人,始终不能摆脱一种永恒的道德悲剧。一方面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使人们充分肯定现世的利益和欲望,象加尔文那样将功利成就视为获救的标志。另一方面,他们又相信唯有对于美好情感的希翼才能安慰脆弱的人生,渴望仁爱、宽恕。

重温经典的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的作者是英国的莎士比亚,他在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少年时代曾在 “文学学校”掌握写作技巧和丰富知识,因父亲破产走上独自谋生之路。各种职业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22岁时他离开家乡来到伦敦,照料看戏人的马匹,演一些小配角。后来从改编剧本到从事独立创作。尽管受到主流才子们的嘲讽打击,但莎士比亚的剧作却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爱戴。后来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沙龙,对上流社会有了直观观察和了解,事业扩大,为其日后创作提供更丰富的源泉。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戏剧,在1616年5月3日这一天病逝。凭着自己作品的数量与影响成为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莎士比亚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在莎士比亚的 《哈姆雷特》中舞台没有布景,道具也很简单。莎士比亚戏剧当时是不分场景的,现行场次划分是18世纪初编订全集时后人加上的,不分场景造成莎剧独有的叙述性与戏剧性相结合的特点。观众主要以中下层市民为主,戏剧开演前秩序混乱,因此常用一些热闹的场面吸引观众,如群众械斗、风暴、鬼魂、女巫等。

《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用了多线索多层次的手法,以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线索为主线,以挪威小王子和雷欧提斯的复仇故事为副线,以挪威小王子和雷欧提斯的复仇故事为副线,互相对比,激化矛盾,使戏剧场面不断转化,推进情节矛盾,走向高潮,以达到艺术效果,共同表现全局的主题。

在语言上,莎士比亚彰显了大家风范,将多种文体相结合,表现出英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在人物塑造上,着重内心世界的描写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的复杂正突出了人物的魅力。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还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莎士比亚笔下的 《哈姆雷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的许多思想仍服务我们现在,服务我们生活,所以我们需要反复品读。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哈姆莱特(节选)》核心素养导学
莎士比亚(素描)
当代人(2022年3期)2022-03-30 01:28:46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青年文学家(2022年2期)2022-03-17 21:57:14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