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民
武进锡剧团排演大型古装锡剧《浣纱谣》,我在该剧中扮演伍子胥。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擒,越国贿赂吴国太宰伯嚭,伯嚭献计,越国美女西施入吴——《浣纱谣》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我想,许多观众一定和我一样,对这段春秋史并不陌生,而对西施姑娘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大伙来看戏,是冲着西施来的,戏中的伍子胥是一个配角,但对于伍子胥这个人物来说,却是他人生的顶峰、生命的尽头——在剧中,他苦心孤诣谋划战事却被诬心怀不轨;他苦口婆心苦劝夫差,夫差却扔给他一把长剑。老泪纵横的子胥仰天大笑,挥动着红红的战袍、寒光闪过,英雄訇然倒地。生命逝去似闪电之迅疾,战袍沾尘如秋叶之壮美。
在演这个角色之前,为了把握伍子胥的性格特征,设计唱腔动作,我阅读了大量书籍,理清了伍子胥的人生轨迹,说子胥要从他的父亲伍奢开始说起。
伍奢是楚平王太子建的太傅。少傅费无忌奉平王之命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无忌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杀己,因谗太子谋反。又觉得伍奢的官比自己大,就连伍奢一起告了。伍奢被抓进大牢后无忌又对平王说:“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于是派人对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诟,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果然,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仇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
“红颜祸水”不是红颜的错,红颜薄命而已。因为一位绝美的秦女,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做了刀下鬼,子胥踏上了逃亡之路。对昏君对奸妄小人,子胥恨之入骨!知子莫若父,伍奢对伍子胥的评价是准确的。
到昭关,几不得脱。追者在后。一夜白头出了昭关之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船至江心,渔父自沉。
《东周列国志》记载:春秋时期一位年三十而未嫁的女子为救伍子胥抱石投河,伍子胥目睹此壮烈情景,慨然用血指在石头上写下“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的故事。这位“声动列国,义形壮士”的女子,就是2500多年来一直为后人称颂的溧阳姑娘史贞女。
在逃亡的路上,救他的人一次次以死相报,这对青年伍子胥的性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伍子胥到吴国后,助公子光袭刺吴王僚而自立。阖闾既立,乃召伍员,共谋国事。阖闾死后,伍子胥又助夫差继位,夫差封伍子胥最高爵位称相国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越国兵败,伍子胥主张杀越王勾践,伯嚭暗地里得了越国大量的钱财和美女,就在夫差面前进谗言,说伍子胥把儿子送到齐国就是背叛吴国,又说:“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夫差此时眼里只有美人西施,怕就怕伍子胥居功自傲、反客为主,于是,赐伍子胥属娄剑。伍子胥视死如归,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伍子胥一生大起大落,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最终,他仍像他的父兄那样死于昏君之手小人之口,而偏偏又与绝美越女相关。
太史公曰: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后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为君者,其功谋亦不可胜道者哉!
这是司马迁对伍子胥的评价。也是伍子胥所有的性格。
孔明的戏是淡,伍子胥的戏是苦。京剧《文昭关》是杨派的骨子老戏,杨宝森先生以气运腔,自有一种浑朴,声音里略带一点沙哑,不但不觉是短处和不足,反觉真实稳妥,沧桑历历,不浮不飘。
我在心底把《浣纱谣》中的伍子胥当成《文昭关》中伍子胥的续集。我天天伏在桌上听《文昭关》,那一种余扬之味,如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浣纱谣》中伍子胥之死便是那拼却一腔热血的慷慨赴死。
对伍子胥了解到这个份上,走上台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像子胥都难。子胥的功与名、子胥的抱负与谋略、子胥的苦闷与忧虑、子胥的气概与悲壮;子胥的银发金冠、子胥的铁甲红袍、子胥的铁嘴银牙、子胥的仰天长叹……舞台上的子胥犹如傲视群峰的苍鹰、犹如傲立风雪的苍松,那一种英雄气概那一种彻骨的寒冷——我用心去演了!
阅读提高了我对人物的理解,也提升了人物的舞台气质。演员的内在文化素养与外在艺术表现形态是相统一,内在的文化素养能促使演员的表演风格大方脱俗,在表现人物时能准确无误地捕捉到人物典型的性格特征,通过对动作、神态的细致处理,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精致的艺术形象,给人一种“气韵生动”的美感享受。因此,重视文学修养是每个演员应该谨记和追求的。
锡剧《浣纱谣》的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舞台上,白发人的唱词充满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记在心里,指导自己做人、做事,自然就少了浮躁与浅薄,也不会与人多计较。这也是演老生带给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