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贵芳,佟继龙
(1.秦皇岛秦冶重工有限公司,河北 秦皇岛 066318;2.辽宁省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 110032)
冶金行业使用的炼钢炼铁车辆属于重型机械,如钢包车、废钢车、铁水罐车、板坯运输车等,其工况环境差,多为高温、粉尘、重载、冲击的工况,在这类车辆的设计上,就需要考虑对车辆的防护结构,以保证车辆安全和长效的使用。
重载、冲击工况的车辆,通常需设计缓冲装置来保护车体。缓冲装置型式多样,可利用材料特性或结构型式来实现功能,常用材料有高分子材料、橡胶、缓冲胶等,采用结构特性的装置有金属弹簧、液压阻尼、磁力等。弹簧缓冲结构是一种使用较广泛和有效的形式。
弹簧的材料广泛采用硅锰弹簧钢,它是一种价廉的合金弹簧钢,热处理时有较高的淬透性,加热时氧化皮较少,能获得较好的表面质量和较高的疲劳强度。其主要品种有55Si2Mn 钢和60Si2Mn 钢两种。
在弹簧缓冲结构的设计中,多选用圆柱弹簧和碟簧。圆弹簧具有结构简单、质量小的特点,其结构检修制造方便,有的缓冲结构还利用了弹簧的横向弹性,有利于缓和车辆的横向振动。碟形弹簧形状为圆锥碟状,主要特点是:负荷大,行程短,所需空间小,组合使用方便,维修换装容易,经济安全性高。适用于空间小、负荷大的精密重型机械。
在选取弹簧时,弹簧的静刚度和静挠度是两个重要参数。本文主要介绍弹簧缓冲机构中,弹簧的几种布置形式及其在冶金车辆的具体应用。
弹簧的组合布置形式主要有串联组合、并联组合、双卷螺旋弹簧、两级刚度螺旋弹簧等。下面分别列举各种组合布置的结构应用。
图1
其布置原理见图1。当量刚度为1/K=1/K1+1/K2+…+1/Kn。公司设计制造的抱轴式减速机电动平车采用了这种组合方式。减速机机体通过弹簧吊杆与车体连接,减速机在运行中的振动、冲击产生的能量由弹簧吸收,而且此结构对安装精度要求低,便于减速机的安装与调试,见图2。在碟簧做缓冲的结构中,叠合组合或对合组合的碟簧也是串联组合弹簧的一种。这种情况下,弹簧的位移小,缓冲行程短,组合刚度大,结构紧凑。在板坯称量运输车上,为减小板坯放置时对车体和称量系统的冲击,设计了缓冲平台,平台下方就使用了这种碟簧组合的缓冲结构,见图3。
图2
图3
图4
其布置原理见图4,当量刚度为K=K1+K2+…+Kn。在车辆的缓冲设计中,通常采用多组弹簧并行来同时起到缓冲作用的结构。而上述板坯称量运输车的缓冲结构,缓冲平台下同时设置了4 套碟簧组合机构,这也是串联、并联结构相结合的应用。
为使结构紧凑,减小弹簧占用的空间位置,时常采用双卷弹簧来代替单卷弹簧。设计计算中,将内、外卷所承受的载荷按1∶2的比例进行分配。个别情况也有采用三卷弹簧的。凡是采用双卷或三卷螺旋弹簧时,要求其相邻的两层簧的螺旋方向相反,一个是左旋,另一个则必须是右旋,以免相互卡住或簧组转动。设计计算中,对于三卷组合弹簧的内、中、外三卷所承受的载荷按1∶2∶4的比例进行分配。然后分别进行各单卷弹簧参数、簧卷间隙及组合当量刚度等值的设计计算,并适当给予修正,满足设计要求。因为上述方法简便,实际中应用较多。高炉炼铁设备中的铁水罐车,是运用弹簧缓冲最常见的车辆。每台铁水罐车至少需要两套转向架,载重大的需要四套、六套不等。每套转向架含有两套弹簧组,在承载负荷时,每组弹簧发挥着相同的缓冲作用。只有在弯道转弯时,由于外侧弹簧组需提供车辆的向心力,而与内侧弹簧组受力不同,见图5。
货车载重量增加带来的问题之一是空车、重车簧上质量相差很大。如果采用一级刚度的螺旋弹簧组,有可能由于空车弹簧静挠度过小和自振频率过高,而使其振动性能恶化。采用两级刚度的螺旋弹簧组,可使空车时有较大的弹簧静挠度,改善其运行的平稳性,同时提高了车辆对扭曲线路的适应能力,使轮对减载率减小,从而改善其运行的安全性。目前,两级刚度的螺旋弹簧在国内外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应用,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两级刚度螺旋弹簧组,应用广泛的是内外簧并联承载,空车时为外簧承载,重车时为内外簧并联承载,又称为不等高两级刚度弹簧组,其结构简单,使用最多,转向架结构的铁水罐车也是这种缓冲结构的典型应用。
另外,有的弹簧缓冲结构利用弹簧的横向弹性来起到缓冲的作用。例如目前新型结构的废钢料篮车。车辆运载废钢料篮,废钢从料篮上方落入料篮,对车体的冲击较大,需要设计缓冲结构以保护车体,见图6。正常状态下,弹簧倾斜向上,处于自然状态。当车体受到冲击时,弹簧受压,发生位移,车体向下移动,冲击能量得到释放,由于弹簧的横向弹性,车体再次复位。此外,弹簧横置,也减小了车辆运行中启动、制动带来的水平冲击。这种缓冲设计,结构简单,检修维护方便,不必拆装车体。
综上,在车辆弹簧缓冲的设计应用中,可以根据结构、功能的需要,选择适合的组合形式,以达到最好的缓冲和实际应用效果。
[1]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JB/T 5000.10-2007,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S].
[3]张质文.起重机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4]高敏,张成中.工业设计工程基础Ⅱ-创意结构与控制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第八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