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啸
(厦门大学 艺术学院音乐系,福建 厦门 361000)
在当代音乐学中,音乐社会学是其重要的一门子学科,音乐社会学是与音乐学和社会学紧密相连的一门学科。是音乐学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探讨的问题除了各类型音乐的社会功能,还包括音乐家如作曲家、演说家,甚至音乐出版商、唱片出版商等在社会中的作用与社会的关系。这些都是音乐社会学所研究探讨的对象。
当音乐学(Musicology)于1885年正式成为音乐研究的基本对象时,奥地利音乐学者阿多诺(Guido Adler1885—1941)就提出了将音乐学二分的主张与方法,他将音乐学分成系统的与历史的两部分。
德国汉堡大学于1975年5月将原有的音乐系所分成两个独立的音乐学科——历史音乐学与系统音乐学,主要理由就是二者在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上的差异。
音乐社会学属于系统音乐学,汉堡大学系统音乐学系的研究课题包括音响学、音乐与听觉生理学、乐器演奏生理学、听觉心理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还包括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近年来,由于民族音乐学和世界音乐研究的蓬勃发展,我们更要关注音乐学二分法的研究方法。
音乐社会学(Sociology of Music)它所涉及的相关学科最主要当然是社会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医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紧密相连。它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西方音乐学界公认第一本有关音乐社会学的著作,就是德国社会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社会学家与音乐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1864—1920)在1921年出版的《音乐的理论性与社会性基础》一书。由于音乐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而对其定义、任务、目的、范围,我国学术界仍然存在着许多争议。
在这里,我想从音乐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方面来了解它。除此之外,我们将借助参考《国际音乐文献宝库》从1967至1980年间所收集的有关音乐社会学文献,来观察其发展动态。最后,我们还要参考对音乐社会学有深入研究的学者的理论成果。
我们虽然可以从各种音乐学辞典和百科全书中找出对音乐社会学所下的各种不同的定义①《音乐社会学:音乐词典词条汇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甚至如一位1989年过世的著名德国音乐学者所说:音乐社会学是什么,或者可能是什么是不确定的②Carl Dahlhaus.Das musikalische Kunstwerk als Gergenstand der Soziologi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Aesthetics and Sociology of music.Press,1974.,但是,在这里,我们还是要尝试对音乐社会学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音乐社会学是一门研究音乐与社会之间交互关系的学问。一般认为它属于交叉学科。而到底什么是“音乐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呢?我们可以借助了解音乐社会学的研究课题,来加以体会与推敲。
一般来说,音乐社会学的研究课题总是离不开音乐家、作曲家(音乐人)、音乐作品(艺术作品)、听众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见下图)。以下我们将列举几个具体的问题来加以说明。
1、社会与传播媒体
在有声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研究的课题包括噪声污染问题、噪声污染环境中音乐的参与程度问题、噪声对人类生理、心理所造成的伤害问题等。又如,音乐如何帮助医学界进行治疗或其他工作,几年前,美国医学界让音乐进入手术室,以化解和减轻手术房内的紧张气氛。把音乐当做心理治疗,甚至生理治疗的一个有力助手,自古中外都有所闻。近年来则将它归属于音乐治疗的研究范围。
有关传媒方面,除了对传播媒体发展的研究外,还可以从传播媒体的经营模式谈起,通过它,社会各阶层的人随时随地可以接触到不同的音乐。传播媒体如何影响、改变人(听众)的生活,它对作曲家有何影响,它又如何改变人(听众)听的习性,如广告音乐的研究与探讨等,都属于这方面的重要课题。
2、工作与休闲活动
这里的休闲活动当然指的是与音乐有关的接触,其中工作性质与休闲时所接触音乐类别的探讨,就是一个值得关心的问题。
据音乐社会学家研究结果显示,流行音乐之所以会流行,与大多数人单调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密切相关,现代社会工业生产线上分工极细的生产结构,是单调流行音乐广受喜爱的主要原因。当然,亦不是所有的人对单调的工作环境都有同样的反应,另外有一种反应,就是对它产生一种逆反心理。1964年,英国新闻媒体出现的字眼 “披头热”(Beatlemania),就是形容当时英国年轻人在披头士演唱会上的疯狂行为,它暗示着英国年轻人对当时社会不满的一种反抗心理。
3、公共机关与社会阶层
这里的公共机关是指音乐演奏厅、歌剧院、演唱场所等。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包括:歌剧院、演奏厅在社会、文化中的角色,歌剧院(如国家歌剧院)硬件规划研究,文化中心音乐活动软件(节目)规划研究等。
与社会阶层有关的研究问题,如对歌剧院、演奏厅的观众、听众加以研究调查,亦与其他类型观众、听众作比较分析。
集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社会学家、作曲家于一身的德国音乐学者阿多诺曾根据德国听众的个人背景、反应与听音乐的态度,将它们分为八种类型①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music.teans,E.B.Asthon.Seabury Press,1976.(音乐社会学导论):
1、专家型:这类听众对他们所听到的曲目,都可以用专业的知识加以分析、判断,他们是属于完全能自觉的听众。
2、好听众型:这类听众对他们要听到的曲目,都非常用心地注意它们,但没有专家型听众的专业知识。就如同一般人说母语的情况类似,使用母语说话易如反掌,但若要说明母语的文法与句子结构时一定哑口无言,因为他们使用时不是完全自觉的,甚至是完全不自觉的,这一类音乐听众与音乐的关系就是如此。
3、有教养的听众或有教养的音乐消费者:这类听众喜欢听很多音乐,甚至可以无止境地听。他们对音乐家、诠释者、音乐曲目都会主动地进行了解,而且收集唱片、录音带。他们把音乐当成一种精神文明的产物,而且非常尊重它。这种类型的音乐听众往往会把听音乐、了解音乐、收集音乐作为他们社会地位的一种标志,认为是他们的一种义务,从而显示出故弄风雅、庸俗的形态。
4、感性的听众:该类型听众与音乐的关系不像上一种文化消费者那么生硬。不过,音乐变成他们生活中的避风港、欲望的发泄与非理性行为产生的来源。阿多诺认为,这类听众尤其喜好强调感情的音乐,如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5、不满挑剔的听众:这类听众属于西方音乐史上巴洛克时期音乐巨人巴赫音乐的热爱者。他们对现今社会音乐生活非常不满,认为它很虚伪,对这种不满环境的反应,就是消极地在前人音乐里找慰藉,而他们所强调的,正是对前人音乐作品忠实的诠释态度。
6、爵士乐专家与爵士乐狂:这两者是很难划分的。该类型的音乐听众,有如爵士乐的基本特色“即兴”一般,喜好自主自发性,与“不满的听众”同样排斥社会上以古典浪漫为音乐理想的趋势。
7、把音乐当成消费的听众:该类型的听众在所有类型中占的比例最大,他们的产生与“文化工业”现象息息相关。由于缺乏音乐的专业知识,他们通常只是文化消费者,音乐对他们除了当成兴奋剂外,是不具备任何意义的。
8、无所谓、非音乐与反音乐听众:据阿多诺解释,此类型的听众所以会有听音乐的态度,不在于生理上缺乏音乐性或音乐才能,而在于后天不良的环境背景与极度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1、严肃音乐与娱乐音乐
一般认为,传统的西洋古典音乐是严肃音乐,流行音乐则属于娱乐性音乐,或称为轻音乐。但真可以这样区分吗?若问,莫扎特的《嬉游曲》属于严肃或娱乐性音乐?或许一般人会马上回答,它们应该属于前者。然而一旦了解《嬉游曲》是一种在十八世纪末提供娱乐的室内乐时,答案可能就完全不同了。至于爵士乐的种类,也有同样的情况,可见严肃音乐与娱乐性音乐这两个名词虽然常被使用,但无法分得清楚,原因何在?可有更好的分类?这些都是音乐社会学研究学者试图解决的问题。
曾于1979年出版的第一本专门介绍 (系统音乐学)方法及研究技巧的论著的捷克音乐学者,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卡布其斯基 (Vladimir Karbusicky b.1925),在他的《经验社会学》(Empirische Musiksoziologie)中(于1975年出版于德国威斯巴登),从定义、名词与美学角度来探讨娱乐性,也就是轻音乐与严肃音乐的不同,再就特性与功能的观点来区分它们。
2、价值与评价
社会学上的两个重要问题若应用到音乐社会学上,所涉及的研究课题有:什么样的音乐作品在一个社会中会被赋予一个较高的评价呢?原因为何?它与社会的架构、形式有何关系?又如音乐家、作曲家、演奏家或音乐学家的社会地位如何?以及音乐研究学者的研究兴趣、研究方向等。
1970年生于法国巴黎的音乐学、东方学学者丹尼耶陆 (Alain Danielou),在他1972年出版的《东方国家音乐与音乐家的处境》一书中,针对亚洲国家音乐家的情况,做了详细的剖析。他指出,亚洲音乐之所以会被藐视,是西方人借助殖民政策所作的文化宣传所导致的结果。又说,西方国家在亚洲地区开拓殖民地的野心,更造成集体洗脑与灭绝种族文化的后果。这也是亚洲传统音乐的作曲家、演奏家地位低落,亦感到自卑的原因。很明显丹尼耶陆的这种研究,就是把社会学上的两个重要问题——价值与评价,应用到音乐社会学领域的最好例证。
3、非自主性的音乐学习
这也是音乐社会学探讨一个人在无意识、无法抗拒的情况下,所接受的音乐教育,如广告音乐常常无形中进入我们的脑海中。
非自主性音乐学习是音乐教育,尤其是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儿童,特别是幼儿时期,受大人的影响既大而深,一个从小就被灌输古典音乐的小孩,会无理由地排斥其他音乐。所以,一个人对某种类型音乐喜好的原因,是否与非自主性音乐学习有关呢?另外除了广告、音乐教育,非自主性音乐学习还可以来自哪个方面?这些都是属于音乐社会学的关心范畴。
自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的 《音乐理性基础和社会学基础》于1921年出版后,音乐社会学学科就成为一个新兴的音乐理论研究领域。
究其原因,首先是高科技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音乐制作、创作的提高和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其次,为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对音乐形式追求的多元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音乐内容与样式,音乐新事物的出现大大地提高了音乐的社会性,扩大了音乐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范围。如曾经被广为忽视的各类流行音乐也成了音乐社会学的研究领域。虽然音乐社会学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传统的音乐学理论相比,它还属于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对它的研究方法、定义、范畴还有很大分歧和差别。这些研究理论方法中比较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有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的合理化及理想型理论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观念就是以合理化理论来阐释为什么在欧洲音乐历史中,由复调音乐发展而来的主调音乐得到蓬勃的发展,而世界其他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则合理化地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他把音程、和弦和声、平均律的调音、记谱法以及乐器制造都看作是欧洲音乐文化内代表性的、合理的标志。
韦伯还提出了理想型概念的社会科学研究理论,这种方法侧重于理解、分析现实社会现象。认为把现实社会中许多零散的现象中有意义的本质提炼出来进行分析研究,把音乐作为社会现象来研究。①白学海:《论音乐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范型》,《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建立在美学基础上的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认为,西方音乐史和社会史水乳交融。他认为音乐作品象征着社会,陈述事实,并在自己的素材中吸收社会的矛盾。对他来说,音乐作品是音乐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出发点。②白学海:《论音乐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范型》,《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阿多诺还提出了文化工业的著名论述:文化工业已渗入到绝大多数的人口中,通过大批量生产文化产品,人们的感觉和行为模式符合工业资本主义主宰的社会形式的需要。他的理论充满着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为他的流行音乐批判增色不少。他还理解西方艺术音乐,力图把握西方社会整个音乐领域的历史与社会意义。③汤亚汀:《西方城市音乐人类学理论概述》,《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西尔伯曼经验主义音乐社会学的理论研究认为,研究和音乐有关的个别人的行为方式和音乐经历在音乐社会学研究中占有中心地位。这种音乐社会经历也是一种社会现象,阐释这种音乐现象必须要以经验主义理论为依据。西尔伯曼从客观化的角度出发,把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作品、音乐内容排除在考察范畴以外。他注重经验理论的重要性,摆脱美学标准,用经验主义的方式来思考、解决问题。④白学海:《论音乐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范型》,《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从五四运动开始,我国就有一些著名的知识分子、思想家、教育家在其论著中有关于音乐与社会关系的论述。如:曾志忞在《音乐教育论》中专章论述 “音乐之功用”;沈心工在学堂乐歌的推广过程中倡导的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五四”运动以后,在音乐的社会功能的音乐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方面,又有一批知识分子和音乐家们的论著涉及,如:我国20世纪著名的音乐学家王光祈先生在他的论著 《欧洲音乐进化论》中最早提出了对我国古代与民间音乐进行搜集与整理,然后借鉴西洋音乐的方法把这些古代与民间音乐重新进行包装,使之更易为广大民众所理解接受,并成为一种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符号的新国乐。
蔡元培最早指出了音乐社会学的概念与内涵,首次较全面地勾画出了中国音乐社会学学科的整体构架,他提出:“音乐所及于人群之影响,则关乎社会学与文化史者也”。这一时期可看成是音乐社会学在我国的启蒙阶段。
我国的音乐社会学理论的独立系统研究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80年代也是我国对音乐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此时,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国内外音乐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音乐商品化的氛围日益浓郁,这些是音乐社会学学科系统研究的重要的客观条件,也为我国的音乐社会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多新的课题。1985年,由前苏联音乐美学家、音乐社会学家A.索霍尔著述的《音乐社会学》(杨洸教授译)在我国首次面世,这本译著在我国音乐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此后,1990年5月,《音乐社会学:音乐词典词条汇辑》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本专著共收录了四篇有关音乐社会学的译文和六条音乐社会学词条。它们是:金经言先生翻译的《音乐社会学认识对象》(德国克奈夫著)、《音乐社会学的目的》(德国西尔伯曼著)、曾遂今先生翻译的《音乐社会学的对象、结构和方法》和孙国荣先生翻译的《音乐社会学》(西班牙罗莎著)。
这本书参考了诸多外国的音乐社会学书目,这些文献包括 《音乐大辞典》(德)、《哈佛音乐辞典》(美)、《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英)、《音乐百科全书》(苏)、《音乐大事典》(日)等。 这些译著为音乐社会学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与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我国音乐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里程碑。
在翻译国外音乐社会学论著的同时,我国的一批音乐学学者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通过调查研究,也发表了大量的音乐社会学论文,其中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的论文有:曾遂今的《试论民间歌曲的走向》、《试论民歌概念内涵的发展与转化》、《现代民歌:时代的一面镜子》、《口头性、集体性不是永恒的真理:关于民歌问题与彭国华同志商榷》、《港台流行歌曲冲击后的回顾》、《中国现代城市民歌的复苏及其特点——音乐社会学实践思考笔记》等;叶林的《音乐社会学的导向和误区》;于润洋的《对一种社会学派音乐哲学的考察》;余兰森的《荀子〈乐论〉与音乐社会学》。⑤曾遂今:《中国当代音乐学中的音乐社会学》,《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年第1期。
音乐社会学已在1992年被正式批准为我国的“‘八五计划’青年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1996年年底结项。其研究成果《音乐社会学概论:当代社会音乐生产体系运行研究》一书于1997年正式出版,该书35万字(曾遂今著)。全书九章,分别为“音乐社会学学科认识论”、“中国音乐社会学学科建设论”、“社会音乐生产论”、“社会音乐听众论”、“社会音乐传播论”、“社会音乐流行论”、“社会音乐商品论”、“音乐职业论”、“社会音乐批评论”等,涵盖了音乐社会学作为中国音乐学新学科建设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的基本问题。
该专著主要是在当今社会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对当今社会音乐横向运动的规律性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包括三个方面:1、当今社会的音乐运动规律;2、音乐活动的参与者;3、音乐综合运动的未来预测研究。内容涵盖了音乐社会学的功能、音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等。本书还对全社会音乐的生产流程进行观察,并以此为基础,对社会音乐的生产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由此认识相关各环节(音乐创作、音乐演奏、音乐传播及音乐科研评论)的互动,揭示音乐的社会良性运转、非良性运转的规律。①曾遂今:《世纪之交:音乐社会学对象观念回顾与学术展望(上)——放牛班的课堂》,http://blog.sina.com.cn/oraltradition.《音乐社会学概论》打破了长期以来音乐理论研究为理论而理论的局面,学科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注重音乐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应用。
学者冯长春认为,该书有四个特点:用以“动”治“动”的音乐社会学研究方法,并以此为逻辑的出发点建立起全书的学术框架;新颖独到、富有创见性的学术观点;立足中国社会音乐生活,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并为相关学科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启发与思考。②冯长春:《一本新颖独特的音乐学著作〈音乐社会学概念——当代社会音乐生产体系运行研究〉读后》,《中国音乐》1998年第1期,第3页。
总的说来,音乐社会学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可大略分为三个阶段:一、五四运动前后到建国前的启蒙时期,这段时间的音乐社会学还没有作为个独立的理论学科来研究,一些音乐与社会关系的思想主要还是通过知识分子与音乐家在其他学科理论中表述出来;二、20世纪80年代的翻译国外音乐社会学论文与专著阶段,也是我国音乐社会学理论借鉴积累阶段;三、运用西方音乐社会学理论,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音乐生活实际情况,如:从音乐社会学视角对音乐史学、音乐美学、民族音乐、港台流行音乐及群众音乐生活等方面的研究与关注。
21世纪是信息与数字时代,整个世界变成了小小的“地球村”,音乐社会学也应与时俱进,更关心音乐与社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音乐社会学学术研究的空间将会更开阔,特别是网络技术为音乐的传播及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音乐社会学将会更加“细化”,形成体系庞大的综合学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