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新教育

2013-08-13 22:55文之
前线 2013年12期
关键词:乡试张之洞科举

文之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风云一时的人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堪称政治家、军事家和洋务派的代表人物。然而,近读晚清历史,始知他于新教育亦着墨颇多、用力颇深。

刘坤一、张之洞在变法奏折的第一折中,即论兴学育才,分设学堂、改科举、停武科、奖游学四事。1901年8月,诏命自次年起,乡试、会试等均试策论,不用八股程式,并停武科。9月,改各省书院为学堂,省城及府、州、县分设大学、中学、小学及蒙养学堂。凡由学堂毕业考试合格者,给予贡生、举人、进士。1903年,张之洞、袁世凯以科举为发展学堂障碍,奏请递减科举。清帝遂派张之洞与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厘定学堂章程,大致取法日本。翌年1月,清政府宣布:置学务大臣,各省置学务处。两年后,将乡试中额及各省学额逐科递减,俟学堂办齐、成效显现,再将科举额停止。不料,其后革命立宪风潮猛涨,袁世凯、张之洞及两江、两广总督周馥、岑春煊等以情形危迫更甚,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1905年9月,上谕宣布自翌年始,乡试、会试、科考一律停止。这较康有为的主张更为彻底。

由此深入一步,张之洞主张学堂广开课程,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以往,政府设置的学堂为数不多且性质狭隘,仅限于外国语文、技艺、军事。热心兴学的张之洞不以为然,在湖广总督任内设立两湖书院,分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经济六门。1893年又立自强学堂,分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门。更令人钦佩的是,在封建势力依然强大的当时,张之洞已经开始注意并积极推行妇女的学习与教育。他的敬节学堂、育婴学堂即为已婚妇女而设,主要讲习家庭教育。

随着变法兴学的渐次展开,晚清的留学教育也日渐盛行。对此,张之洞大为赞同,极而言之曰:“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十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张之洞主张,留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因为路近费省、文字易晓、西书多已删繁存要、中日情势风俗相似,故不难仿行。在张之洞等人的推动下,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劝总署派学生200名前往,称愿予便利。1901年,张之洞再次主张,为加速培养师资,以多派士人出洋留学为第一义。重定学生章程中,订明办理学堂的员绅,须先出洋考察,即使不能往西洋,日本则不可不到。自此,各省选派及自备资费前往者日众。1903年,东京有特为中国学生而设的学校。1905年,学生达数千人,并有女生。翌年,人数约一万人(一说为一万七千八百人)。其中,习师范、政治速成科者最多,占60%;习普通科者次之,占30%。

晚清的教育改革,短期內虽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但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方面,沿袭了成百上千年的中国传统私家教育、科举制度和八股考试,自此终结;另一方面,自今以后,教育成为国家要政之一,学科种类与内容大为扩张,启发了更多的时代观念,增进了更多人的爱国思想,以致渐渐达成现状必须改造之共识,因之向往革命或立宪运动。这虽非清政府之所望、亦非其始料之所及,但效果客观实在、不容回避。而这一切,我们不能忘记张之洞的作用与贡献。

猜你喜欢
乡试张之洞科举
张之洞的“三不争”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张之洞治赌
“科举”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从《聊斋?叶生》解读蒲松龄四十不灭的科考幻想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张之洞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