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探析

2013-08-13 07:52陈娆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学术不端研究生

陈娆

摘要:近年来,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频现,已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创新人才培养,污染着学风文风,阻碍着学术进步。着重从产生研究生学术不端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构成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外因是社会环境,次内因是高校、科研院所,内因是研究生个体。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不端;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078—03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国家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来源。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关系着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和学术研究的传承发展,而科学的学术规范体系、良好的学术道德、健康的学术氛围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障。但近年来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频现,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影响着创新人才培养,污染着学风文风,阻碍着学术进步,并且长此发展将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对学术不端行为必须引起充分重视,加强预防与严肃惩治。

中国科协2009年7月发布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近半数科技人员认为目前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是普遍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呢?

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虽然主要发生在高校、科研院所,但它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是社会不良风气在学术领域的蔓延,而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高校、科研院所,对其所提供的教育、培养必须通过研究生自身的内化才能起作用。所以在分析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中,社会环境为外因,高校、科研院所为次内因,研究生个体为内因。

一、外因——社会环境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造成公民道德品质缺失

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急剧转型期,市场经济尚未成熟,社会规范尚未成形,导致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冲击,致使人们的社会道德、伦理观念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滋长,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社会风气蔓延。研究生学术不端就是社会不良思潮、不良风气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缩影,也是部分研究生道德滑坡的具体表现。同时研究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道德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开始缺失。家庭中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在知识方面的学习,而忽视对其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即使有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也是偏于功利性和实惠性。学校里受应试教育的指挥,考分、升学率、名牌大学成为学校现实的培养目标,而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基本被弱化了。因此,这些学生是带着道德教育的缺失进入大学的。但在大学期间,这种缺失也未能得到及时弥补。正因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道德品质的缺失,致使研究生是非评判标准模糊,把学术不端行为当作一种正常现象看待。

(二)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助长学术不端行为蔓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主要源于政策正确与目标明确。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制定了短期与中长期发展规划,各地区、各部门也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发展规划。这种经济的发展,也带来对个人发展的要求,所以每个人也制定了个人的发展规划。这些规划一个连着一个,一个赶着一个,这也使追逐经济利益和短期效益等急功近利思想甚嚣尘上。在这种急功近利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部分研究生为谋求就业、升迁,急于考研;为顺利毕业、早些出名,急于发表论文。听几节课,读几本书,一个观点就产生了;上网游览一番,剪切复制一番,一篇论文就产生了。他们不是以虔诚心态对待学术,而是以浮躁之心汲汲于功名。要知道做学问是一个枯燥的过程,没有平和的心态及“板凳须坐十年冷”的精神是难以在学术领域取得成就的。

(三)概念界定模糊与规范制度薄弱滋生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指学术共同体成员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指用来捏造数据、窜改数据和剽窃等三种行为。2007年1月,中国科学协会在发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中定义“学术不端”为“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2009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规定: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等七种行为均为学术不端行为。以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是最为权威的。但这些规范意图用列举的方式来界定“学术不端”行为,缺乏细化,有漏可钻;“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这一框架性规定模糊了“学术不端”的外延,造成该规范实践操作力不强;规范只着眼于“事后惩戒”,不能真正起到教育和预防作用。

(四)监督手段落后与惩戒力度不够导致屡禁不止

从客观角度来讲,学术成果的真实与否存在很大的隐蔽性,学术不端行为很难被及时发现。虽然近年来在检测学术中使用了文献检测系统,但整个社会缺少一个预防、监督和治理的机构与制度。一些违规者的被披露主要靠事后“偶然”发现,而被“偶然”发现出来的学术不端行为由于怕影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声誉,怕影响研究生的毕业和就业等,也尽可能以批评教育为主,尽可能缩小负面影响的范围,不会给予很严厉的处分。美国哈佛大学何毓琦在给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健的信中指出:“在中国,违背学术和道德行为准则所遭受的惩罚很轻,甚至不受惩罚,仅仅是一句‘下不为例的警告……长此以往,一个不健康的学术体制将只能导致整个学术界的不良后果和声誉。”监督惩戒机制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导致屡禁不止。

(五)高新技术发展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方便条件

高新技术发展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电脑的普遍应用、网络信息化的资源共享为学术交流的发展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为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打开了方便之门。电脑的普遍应用使学术不端行为变得更容易、便捷,简单的复制、粘贴就可以解决一篇论文,可以说电脑技术进步本身助长了研究生抄袭行为;网络信息化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参考文献,人们可以坐在家里用网络下载相关的论文,稍加整合,一篇论文就出炉了。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也成了学术检测、监督的障碍,同时网络上兜售各种论文的信息也随处可见。2010年年初,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沈阳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我国买卖论文已成产业,2009年规模达到10亿元。

(六)期刊版面费索取降低衡量学术论文质量水准

市场经济下,部分学术期刊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迫于经济压力,向作者收取版面费。收取版面费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计论文质量,只要交版面费论文就会发表。同时由于没有完善的编辑责任制,审稿人和责任编辑一般不承担因发表抄袭剽窃之作的事后追究责任。再加上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学术的发展,编辑无法把握最新动态,无法判断是否抄袭剽窃。这些不仅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可乘之机,而且也降低了论文的质量。

二、次内因——高校、科研院所

(一)研究生招收标准不合理,造成队伍良莠不齐

伴随着经济与教育的发展,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突飞猛进。根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9年全国招收研究生9.22万人,其中:博士生1.99万人,硕士生7.23万人,在学研究生23.35万人;2009年全国招收研究生51.09万人,其中:博士生6.19万人,硕士生44.90万人,在学研究生140.49万人。从招收数量看,比10年前增长近6倍,从在学数量看,比10年前增长6倍多。但在招收规模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招收标准不合理的地方。各高校、科研院所为完成招生计划,复试分数一降再降,生源质量逐年下降,由原本精英化教育变为大众化教育;无论本科学什么专业,只要总分达到研究生标准就可以进入研究生队伍,造成专业知识缺乏、专业基础薄弱;研究生队伍中存有一定量的在职研究生,他们攻读研究生的目的只是为一纸文凭,根本不想在学术研究上下功夫。所有这些,造成研究生队伍良莠不齐,有悖学术道德的做法必然出现。

(二)研究生培养经费不合理,降低学术研究水平

科研资源是支撑科研工作的根本,然而与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相称的是研究生教学科研经费的投入不足。经费的不足,造成科研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仪器设备陈旧,造成研究生无法从事社会实践与机器实验,最终导致部分研究生在经费不足的压力下,要么低水平重复他人研究,要么伪造、篡改数据,要么捏造事实等,这些不仅降低了学术研究水平,也为学术不端行为制造了客观因素。

(三)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规范创新教育

当前,在研究生教育中,各高校、科研院所课程设置欠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偏重专业教育,轻视德育教育。各高校、科研院所虽然开设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课程,但缺少学术道德教育与学术规范教育,导致研究生对学术规范与失范的界限认识模糊,不知道什么是合理引用,什么是抄袭剽窃,不懂得如何标注参考文献,使一些非故意学术不端变为故意的。二是偏重知识传输,轻视知识创新。在科学技术发展,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面前,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将传输知识放在第一位,使学生创造知识能力退化,导致研究生缺乏创新,只能重复别人的观点,为学术不端行为埋下隐患。

(四)研究生评价机制不合理,缺少科研水平特色

学术研究的成果不同于一般工厂生产的产品,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定量地生产出来。学术研究的成果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是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勤奋刻苦的基础上,由萌生观点到收集资料再到论证总结而产生出来的。这种成果的推出,少则两三年,多则四五年,甚至十年八年。但目前在绝大多数高校、科研院所将研究生发表一定数目的、一定期刊等级的论文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要知道研究生在读只有三年时间,三年中他们除了需要完成论文,还要修完几十学分的学位课程,时间的短促,逼迫他们为了顺利毕业,不惜采取学术不端行为。同时这种注重量化考核,也使论文质量下降,缺少科研水平与特色。

(五)研究生导师风范缺失,影响研究生学术道德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普遍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及价值观念对研究生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教育中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导师价值观错位、治学精神功利化、学术道德缺乏,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本人。同时由于高校扩招,每位导师指导的研究生逐年增加,使导师对研究生的具体指导减少。再加上高校教师竞争激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还要面对各种考核评估,在时间、精力的分配上难以顾及对研究生的各方面指导。这些影响着研究生学术道德。

(六)培养单位的本位主义,助长学术不端的风气

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虽然是个人行为,但它也会影响到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声誉、排名、招生等。为此,一旦有研究生因学术不端行为而被“暴露”出来,其所在培养单位能隐瞒就隐瞒,隐瞒不住的才进行惩罚,但惩罚力度不够,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同时培养单位为了保证生源,平时对研究生纪律约束松懈,造成一些研究生经常旷课,在校三年中学业无大长进,临毕业时,急忙东拼西凑一篇论文,敷衍了事,这些助长了学术不端的风气。

三、内因——研究生个体

内因才是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在构成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成因中,虽然社会、培养单位负有一定责任,但究其根源还在研究生自身。目前,我国研究生大多年龄处在23—30岁,心理发展未完全成熟,思想易受社会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缺乏理性思考和分析选择能力。在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下,他们客观上对学术道德认识不足。主观上无视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在利益面前忘记了对学术道德的践行,守不住学术道德底线。在功利风气盛行背景下,他们将读研作为获取政治资本的筹码。如在对博士研究生的调查中,认为读博可以在评职称和晋升上有更强的竞争力的人达到59.2%;认为读博可以推迟就业,为以后找到更理想的工作打下基础的人有43.5%;认为读博只是一种“敲门砖”用来获得进入高校的人有39。2%。这种投机心态,使他们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校研究生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迫使部分研究生不得不多发论文,多做课题,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增添资本,学术不端行为就变为不得已而为之。也由于研究生扩招,使部分成绩低、素质差、学术能力有限的考生进入研究生队伍,由于他们原本的缺陷,为日后的学术不端行为埋下隐患。

世间事物是先有因后有果的,我们只有深刻了解构成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才能找到相应的治理对策。

猜你喜欢
学术不端研究生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学术不端行为防范机制的构建
高职教育类期刊学术不端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析
论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术期刊的责任
科技期刊构建学术不端文献检测体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