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宜中
(安徽省全椒县医院普外科, 安徽 全椒 239500)
腹股沟疝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以老年人及儿童多见,据相关数据统计,发病率约为0.3%[1]。若不及时处理,可进行性加重甚至对患者正常生活与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若发生绞窄或嵌顿时,对患者生命安全可构成极大的威胁。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低[2],是临床上治疗腹股沟疝最常用的术式之一。慢性疼痛是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该术式的普及应用,慢性疼痛患者也日益增加.据大宗病例调查结果显示,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在0%-63%之前,平均约为11%[3]。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285例行无张力修补术的患者中35例发生术后慢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分析慢性疼痛发生的相关因素,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85例行无张力修补术的腹股沟疝患者,其中男性220例,女性65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9.6±8.5)岁;198例为斜疝,87例为直疝,215例为单侧,70例为双侧;215例为首次手术,70例为再次手术;腹股沟疝分型:I型120例,II型90例,III型75例。186例合并一种或多种疾病,125例次合并高血压,89例合并冠心病,68例合并糖尿病,85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8例合并前列腺增生,110例合并反复便秘。
1.2 手术方法:285例患者中,115例采用局部浸润麻醉,170例采用椎管内管醉。158例采用Prolene网片(美国强生公司)进行修补作为平片补片组,127例采用Bard Perfix Plug(每套含成型补往和疝环填充物)进行修补作为疝环充填补片组。212例术前采用抗生素预防性抗感染,73例未采用抗生素。①Rutkow法:将腹外斜肌腱膜剪开后,游离精索,寻找疝囊,游离到疝囊颈处并将疝囊还纳到腹腔,对于较大的疝囊可在中部切断,将近端缝合后还纳,远端疝囊开放[4]。根据疝环大小适当修剪网塞内芯然后将其全部塞入疝环内,并使其外瓣与疝环平齐,缝合固定后补片置于精索后部,按平片法将其固定;②Lichtenstein手术方法:分离疝囊并高位结扎疝囊,游离精索,将平片置于精索后方,在距耻骨缘约2 cm的耻骨梳韧带上将补片圆角固定,采用光面缝合补片下缘与腹股沟韧带,将补片上缘与腹内斜肌或其腱膜缝合,在内环口处剪可以让精索通过的小孔[5]。
1.3 疼痛评定:根据WHO确定的疼痛级别标准,将疼痛程度分为5级,0度(1分):不痛;I度(2分):轻度痛,为间歇痛,不需用药;II度(3分):中度痛,为持续痛,需用止痛药才能入睡;III度(4分):重度痛,用药不能缓解,不能入睡;IV度(5分):严重痛,为持续剧痛且伴有血压及脉搏等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5 例术后慢性疼痛患者一般情况:本组285例患者中,35例(12.28%)术后有不同程度疼痛,30例疼痛时间均在12周以内,4例持续3-6个月,1例疼痛时间超过6个月。29例为II度或以下疼痛,经治疗后,疼痛消失,4例为III度,2例为IV度,经对症治疗后,5例疼痛症状消失,1例IV度疼痛患减为II度。
2.2 腹股沟疝分型与术后慢性疼痛的关系:I型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为10%,II型发生率为8.89%,III型发生率为20%,III型明显高于I型和II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腹股沟疝分型与术后慢性疼痛的关系 n(%)
2.3 不同年龄,性别与术后慢性疼痛的关系:年龄≥60岁的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明显为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但不同性别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请见表2。
2.4 首次手术与再次手术与术后慢性疼痛的关系:首次手术患者术后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为9.30%,再次手术患者发生率为2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208,P<0.05),见表3:
表2 不同年龄,性别与术后慢性疼痛的关系 n(%)
表3 首次手术与再次手术与术后慢性疼痛的关系 n(%)
2.5 麻醉方式与术后慢性疼痛的关系:局部浸润麻醉组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为17.39%,椎管内麻醉组发生率为8.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424,P<0.05),见表4:
表4 麻醉方式与术后慢性疼痛的关系 n(%)
近20年来发展的无张力修补术由于其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目前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最主要的手术方法,但术后慢性疼痛是该术式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但一直以来未受到临床重视[6]。本组285例患者共35例患者发生术后疼痛,发生率为,与文献报道类似。临床实践表明,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多由创伤和术中损伤神经引起,虽然较大部分患者口服止痛药或可自行缓解,但是仍有部分患者疼痛明显,严重影响患者休息。而且有报道表明,术后慢性疼痛对于中老年患者而言,可增加肺部感染,心肌梗死及高血压的风险。近年来,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越来越受到临床相关专业人士的关注与重视,同时,分析术后疼能的原因,如何消除和缓解这种术后疼痛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7]。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III型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I型和II型。本组研究结果还显示,年龄在60岁以下的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率高于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这可能与老年患者长期受各种慢性疾病的困扰,痛阈较高有关[8]。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局部麻醉者,这可能与局部麻醉时肌肉僵硬,手术视野暴露不充分,强行牵拉暴露时增加了损伤的机率[9],同时,术中补片不易牢靠固定等这些均可增加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本组研究看出,再次手术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首次手术者,复发性腹股沟疝发病时间长,疝块大,腹横筋膜缺损或薄弱等各种因素增加了再次手术的困难,术中对神经的分离及牵拉等不当致使术后发生慢性疼痛。
[1]吴强,于游,王灿,等.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原因分析及治疗[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9,16(2):95-97.
[2]赵渝,王刚.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原因及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1):826-828.
[3]张立成,石俊忠,孙惠军,等.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原因和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08,6(8):829-830.
[4]郑幼伟,白明辉,薛玉龙,等.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32例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2):1864-1865.
[5]黄海涛.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原因及治疗[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0):339-340.
[6]李煜,滕安宝,查晓光,等.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原因及治疗[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06(1):583-586.
[7]廖一鸣,关磐石.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临床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3):9-11.
[8]吴松,洪伟,杨成林,等.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24):4152-4154.
[9]李忠,杨志胤,王瑞华,等.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原因及防治[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