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唐松
合川区为巴蜀古都,自古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历代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绝美唱和。明朝程本立有诗曰:合州楼前江水合,合州楼外青山匝。倚楼西望雨溟溟,顺水舟来飞两楫。阆州山水天下稀,不如合州可忘归。街头仿佛吴门市,人家瓦屋白板扉。买鱼沽酒醉今夕,相逢谁是吴门客。鸡鸣风雨梦初醒,邻机轧轧村舂急。从中可看到勤劳的合川人劳动创造繁荣、劳动幸福生活的身影,而合川桃片正是合川人劳动智慧创造下来的一笔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12月14日,一场大雪使得北京披上了厚厚的银装,与此同时,在位于西直门外的北京展览馆内却热火朝天,这里举行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华老字号博览会”。值得一提的是,老字号博览会上,重庆组织了13家企业参展,雪片似的合川桃片以雪姿滑脂、香酥润舌而备受观众好评。据合川桃片协会会长荆世勇介绍,目前合川有大大小小桃片生产企业20多家,年产值近1亿元,行业企业向合川提供近2000个就业岗位。
百年沧桑,老字号的合川桃片似乎迸发出了一股勃勃生机,为地方如何发扬光大老字号产业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合川县城“祥云斋”糖果铺开始生产甜桃片。之后,内江人朱国祯、蒋盛文等在合川城申明亭开设“同德福”典当,又在苏家街创办“同德福京果铺”,生产各种蜜饯、糖果,同时对合川“祥云斋”试制的桃片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初步生产出具有色白、离片、绵软等特点的“合川桃片”,其香润可口的合川桃片迅速得到当地人的喜爱,并走俏巴蜀。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合川县举人张石亲把合川同德福桃片作为合川特产,带至成都、北京等地送师友,其味鲜美,不同凡品,受人称赞,于是,合川桃片就渐渐远近闻名了。
1916年,同德福糖果业由余鸿春接手经营。余死后,其子余复光继承。此人精明干练,通权达变。深知欲发展桃片业务,关键在于提高质量。为了提高桃片质量,他首先采用上等原料,如糯米一律用上熟大糯米,所用的糖是当时市场上最好的英国太古公司白糖和台湾白糖,其他如桃仁、麻油等都采用上等优质原料。其次,他严格讲求精工细作,研究刀法,每斤规定在250片左右。再次,他在选料、磨粉、搅糖、蒸块、包装等每道工序上,都订有详细规章,按章办事,并设有专人担任质量检查,严格把关,做到不合格的产品不准出门。于是,“同德福”桃片的质量在同业中一路领先。
1920年,同德福桃片在成都花会物展竞赛中,首次获得优质奖章。1925年,四川省劝业第5次会议在成都召开,同德福送去的桃片又名列前茅,获得特等奖章。1926年,驻合川的川军二十八军第三师师长陈书农主持召开的合(川)、武(胜)、铜(梁)、大(足)、璧(山)五县展览会上,同德福桃片又一次得到一等奖。三师旅长杨杰华还亲笔题写了“片片飞来是桃花”的匾额,送与同德福。1926年,合川桃片参加了汇聚各国美食精华的豪华盛宴“费城世博会”,并夺得博览会金奖,被誉为“世界第一桃片”,从此名扬天下。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当时的合川县供销社在老同德福旧址建糖果厂,后交商业局成为合川国营糖果厂。1958年技术革新时,国营糖果厂自制滚筒硬糖成型机、榨油渣机各一台,首用机械生产糖果。合川桃片的发展进入了时代化的改革。1959年,合川桃片由当时的县外贸公司组织远销香港、澳门地区。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国营糖果厂自己新设桃片切片机。当年,经国家商业部批准,合川桃片注册为“三江牌”商标。
1980年至1981年,合川桃片先后荣获四川省政府、国家商业部颁发的糖果糕点优质产品奖,并获国家银质奖章。1982年,“同德福”合川桃片的厂名又得到恢复。到1985年,合川城乡共有糖果糕点和桃片生产厂三十多家(含乡镇企业),年产糖果糕点1000多吨,并于1988年,再次荣获国家银质奖。1994年获第五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博览会国际金奖;1995年被评为四川省和重庆市名牌产品;1998年“三江牌”注册商标被评为重庆市著名商标。然而,合川桃片的生产规模却滞后了,据说当时市场紧俏时,想买到合川桃片需要找厂长批条子。正是这个时候,一些传统桃片的传人和老职工看到了合川桃片的商机,一批民营桃片生产企业开始成为这个市场的主角。
1991年,“同德福”桃片厂老职工荆朋山带领儿子荆世勇创办了“合川县金都桃片厂”,当年11月1日开业,生产出小批量的“合川金都桃片”。1992年,24岁的荆世勇凭着自己到沿海打工3年所积累的经验,跑市场、摸行情、促销路,当年使“金都桃片”日产量由300多斤上升到500多斤。1995年,合川市金都桃片厂扩大再生产,投资50多万元,在盘龙村水产校附近的北环路旁征地1.3亩,修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大楼,使当年桃片日产量上升到800多斤;这一年,时任厂长的荆世勇在父亲的指点下,开始试制新产品“川洲桃片”,当年获准注册。1996-1998年,合川市金都桃片厂坚持年年抓技改,年年上项目,平均每年固定资产投资10多万元,截至1998年底,该厂已拥有固定资产200多万元,日产桃片4吨以上,每年上交国家税金10多万元。1999年,金都桃片厂又新征地10多亩,开始实施糕点企业走“规模、质量、效益相结合”的新路子。当年,“川洲桃片”已先后开发出“香甜、椒盐、八珍、红豆、黑米、黑芝麻、绿豆”共7个桃片系列品种,开始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口味的消费者的需求。2000年10月,金都桃片厂正式更名为“合川市川洲桃片有限公司”;同年12月,该公司在合川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的统筹协调和精心指导下,投入巨资,建立川洲公司5000亩荞麦生产基地、2000亩糯米生产基地、30亩玫瑰基地,与黄土镇联合开发了“荞麦桃片”新产品的荞麦原料基地。
2001年底,公司当年生产的“川洲桃片”8大系列产品总产量已达1500多吨,占合川桃片的市场总销量60%以上,年创利税150多万元,企业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重庆市消费者满意商品”、“重庆市企业计量工作评定合格单位”等荣誉称号。2002年,合川市川洲桃片有限公司被中共合川市市政府确定为“重点优势企业”。与此同时,“荣记三民斋”、“金三利”、“金典”等民营桃片厂也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合川桃片发展的新格局。
本世纪初,合川有近20家桃片企业,但真正上规模的只有两三家,和大多传统食品老字号企业一样,其大部分企业还是家庭作坊式生产,整个桃片行业的年产量仅8000吨左右,难以形成“涪陵榨菜”那样的规模效应。如何尽快攻克桃片保鲜难题,尽量延长桃片的保质期,尽最大努力拓展外地销售市场,成为了这个行业经营者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异地企业挂名生产冲击原产地企业市场等问题也困绕这个老字号行业的发展。
目前,合川桃片主要有三大知名品牌:一是合川桃片总厂生产的“三江牌”桃片,二是川洲桃片有限公司生产的“川洲牌”桃片,三是三民斋桃片有限公司生产的“荣记三民斋”桃片。合川桃片厂家共有22家,年产值在几十万到上亿元不等,但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并不多,需要整合“包装”。而且全国各地生产桃片的企业,大多也叫“合川桃片”,质量良莠不齐,影响了“合川桃片”的推广。
2010年,在重庆市和合川区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在行业协会和行业企业的努力下,重庆将“合川桃片”向国家质监总局申请原产地保护,并于当年申请成功并实施,像“金华火腿”、“绍兴酒”、“涪陵榨菜”一样,拥有了受保护的地理标识,并采用统一的标准。这样一来,除合川之外其他厂家生产的桃片,将不能再叫“合川桃片”。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合川桃片协会当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打假”,让“合川桃片”的原产地血统更纯正、传统工艺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光大。
品牌保护意识的增强是老字号行业得到更好发展的重要条件。可以说,今后合川桃片的行业发展,行协会将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同时,老字号行业的发展需要有敢于创新、敢于奋进的领军企业来带动。而川洲桃片有限公司在合川桃片发展中正承担了这一角色,成为全国最大的桃片生产企业,并在广东佛山成立川洲桃片分公司,在湖北、云南、重庆等省市建有糯米、核桃和玫瑰花原料种植基地11000余亩。
一位移居香港的重庆朋友说,她到香港的屈臣氏去购物,发现了重庆的特产合川桃片,觉得很是亲切,当即买了几大盒回家慢慢吃。如今,在香港 30多个超市网点,都能买到各种口味的合川桃片,在美国、加拿大等地也能看见它的身影。
合川桃片是合川的一张名片,也是重庆的一张名片。如何让这个老字号行业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让行业更上规模,企业如何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促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内部管理,注重新产品开发,实行名牌策略,加大产品宣传力度,使产品在竞争中不断发展,依然是这个行业企业们今后任重而道远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