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益彬
摘要:文章从创业、创业教育的内涵分析出发,根据“泰勒原理”中“目标源”理论以及教育目标筛选原则,提出了创业教育三层次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当今社会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时代要求,系统分析并提出了高校创业教育所要遵循的发展性、层次性、开放性等六项教育原则。
关键词:创业教育;三层次目标;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087-02
教育原则是人们根据教育目标、遵循教育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教育原则服从于教育目标,同时,为教育目标服务;第二,教育原则的确定依赖于对教育规律的认识;第三,教育原则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的设计起指导性作用。因此,探究创业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解决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全面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创业、创业教育
(一)创业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对创业的定义:“创业,创立基业。”这里的“基业”是指事业的基础、根基。南希·厄普顿认为:“创业就是一切,创业存在于政府部门、非营利机构、大学等单位……任何工作都需要创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创业是一个准备发现和捕获商业机会,由此创造出新产品或新服务,并实现其潜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二)创业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末创业教育引入我国,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创业教育概念,但基于上述关于创业概念的界定,我们更倾向于将创业教育确定为以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的广义的创业教育和以创业基本素质与具体创业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的狭义的创业教育的结合。因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养,为各行业、各领域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过程。
二、创业教育三层次目标定位
根据泰勒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关于“目标源”理论以及教育目标筛选原则,结合我们对创业教育含义的认识,综合教育专家给创业教育目标建议的研究,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创业教育目标进行筛选。笔者认为,高校创业教育目标应该从基础性目标、认知情感性目标以及创业实践能力目标等三个层次加以定位。
(一)创业教育基础性目标
创业教育基础性目标是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在各行业、各条战线、各自岗位开拓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设定的教育目标,包括:要给学生传授一种善于创新的工作精神,敢于在已有的社会条件和关系下创造新的秩序、规范和关系;要让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勇于挑战困难;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和自信、果断、勤奋、不怕遭受挫折的心理品质;具备团队精神、诚实守信的态度等,这些教育要求对创业人员的意识、态度以及行为起到支配和控制作用。越是基础性要求对人的影响越是深远和广泛,因此,基础性目标才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所有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要求。
(二)创业教育知识情感性目标
创业教育知识情感性目标是指通过创业教育要求学生对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培养创业兴趣等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创业教育知识情感性目标包括:让学生了解现代创业的历史,从业人员开创事业的条件和基础;了解大学毕业生创业对当今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解并掌握创新原理;系统学习法律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以及公共关系知识;学习必要的经济学原理等。创业教育知识情感性目标是成功创业的重要条件。
(三)创业教育实践能力目标
创业教育实践能力目标是在实现创业教育基础性和知识情感性目标的基础上,对那些具有创办企业愿望和行动的学生要求掌握的以创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目标。主要以创业实践为主要途径,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例如:创造和识别商机的能力;制订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应用和整合多种创业资源实现创业目标的能力;进行企业管理、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综合应用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的、经济的、管理的以及社会的问题的能力;等等。
三、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
根植于全日制高等教育体系当中的高校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是素质教育的延伸,应该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基于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以及当今社会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时代要求,笔者认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立足未来,注重创业教育的发展性原则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发展的原则。着力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让学生积累必要的创业知识,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开展创业教育要以创业教育基础性和知识情感性目标为重点,着眼于未来,着力提高其创造力、学习力、适应力、竞争力、耐挫力等终身受用的能力和素质,为以后开展创业活动、拓展自己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面向全体,注意创业教育的层次性原则
高校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让所有学生都要掌握创新、创业知识,都要具备开创自己事业的意识和能力。但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性,大学生的发展要求是个性的和多样的。一方面,社会需要有朝气的青年大学生毕业后去创办企业;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毕业时甚至是在校大学生也乐于创办自己的企业,开展创业活动。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必须满足这一层次学生的需要,以创业教育实践能力性目标为重点,通过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实战训练、组织他们到企业挂职锻炼等,使学生感受创业艰辛,培养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经验,锻炼创业能力,开展更高层次的创业教育活动。
(三)注重实践,着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原则
创业能否成功,创业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复旦大学学生顾橙勇,大学毕业回农村卖鸡蛋,三年中他进行了三项创新,第一,成功开发鸡蛋“身份证”;第二,设计修改了“阿强鸡蛋”的包装;第三,有效推出阿强“头窝鸡蛋”,最终,顾橙勇成功了。研究顾橙勇和其他成功创业者的经验,可以肯定一点,“创新”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因此,创业活动不仅需要创业者掌握全面的创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更需要创业者具有创新能力。而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创业能力都必须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创业教育必须是以实践教学为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
(四)依托专业,强化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与渗透的原则
以专业课程为载体进行创新、创业理念、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与渗透,不仅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有效保障,也是深化专业课教育、拓展专业课教育功能的全新举措。创业离不开所学的专业,创业教育的基础是系统的专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合于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本质所在,依托专业开展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需要牢牢把握的重要原则。
(五)把握规律,突出创业教育课程、形式的多样性原则
课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目标的多层次性及其全员性、创新性、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创业教育必须突出课程和形式的多样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遵循创业教育的规律和特征,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全面实现创业教育目标。
(六)依据特点,强化创业教育开放性原则
作为全面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必须是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第一,教育理念必须开放,创业教育应该着眼于全体学生、指向全体学生的未来事业发展的意识培养和能力发展,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开拓创新的欲望和能力为核心的广义的创业教育;第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开放,除了安排传统的学科课程,还应该让学生走出校门,将见习、挂职锻炼等社会性课程融入非学科课程体系,把校友创业典型、企业家等请进学校为学生授课等;第三,教育组织形式要开放,将教学活动向课外、院外、校外拓展,向寒暑假延伸,面向社会、依托社会、服务社会;第四,教育评价过程要开放,变总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向学生、社会开放。创业教育开放性原则是创业教育的本质所在,是有效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