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强 晁伟鹏 祁 裕
(1.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新疆阿拉尔843300)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第一产业是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一般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一产业对兵团社会经济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如图1所示。
2008—2012年五年间,第一产业对兵团经济的贡献率从26.7%下降到2012年的16.3%,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变化趋势很大程度反映了农业就业人数的变化,尤其是在农业现代化比较发达的新疆兵团地区更是如此,为了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可获得性,在研究时选取兵团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这一指标。文章中1953—2008年数据来源于2009年出版的《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2009—2011三年数据来源于《兵团统计年鉴》及兵团国民经济发展统计公报。
图1 2008—2012年兵团GDP及第一产业的增加值
表1 1953—1978年兵团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分析 单位:万人
1960 8 31.6428 26.68 84.32% 1973 21 56.3983 56.385 99.98%1961 9 31.8266 29.565 92.89% 1974 22 56.8501 57.97 98.03%1962 10 31.6169 32.35 97.68% 1975 23 57.8929 59.455 97.30%1963 11 35.4766 35.035 98.76% 1976 24 58.2494 60.84 95.55%1964 12 40.0102 37.62 94.03% 1977 25 58.9000 62.125 94.52%1965 13 38.7804 40.105 96.58% 1978 26 63.8736 63.31 99.12%
表2 1979—2011年兵团第一产业就业人员 单位:万人
为突出就业人数趋势的直观性,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1953—2012年兵团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趋势绘制成散点图,如图2所示。
通过对散点图研究,兵团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在成立之初就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之后又呈缓慢下降趋势,在21世纪初基本稳定。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1953—1980年近三十年间,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兵团先后从山东、河南、河北、甘肃、江苏、上海、天津等地招收大批知识青年、支边青壮年以及接收大批转业复员军人参加边疆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技术基础,出现了兵团农业史上农业就业人员数量增长的高峰期;1980—2000年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兵团结合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不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大力推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产业化发展,从而解放了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这些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就业;2000年以来,由于新疆兵团农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从而对农业劳动力需求趋于稳定。
图2 1954—2012年兵团第一产业就业人员趋势图
本文在考虑模型预测的准确信与可信度的基础上,采用纯数学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即预测时只考虑1953—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数据的变化规律和趋势,不考虑数据背后的经济规律以及其他相关影响因素。从图2和表1中可以看出,兵团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波动并非随机的,同时考虑图形特征并拟合兵团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规律。本文选取传统时间序列预测方法中的二次曲线模型预测法。在进行预测时,考虑到时间序列预测法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仅预测未来五年的就业人数变化情况。
采用二次曲线预测模型:
其中:Y为兵团第一产业就业人数;t为时间自变量,分别取1,2,3…,59;a为常数项;b为一次待估参数;c为二次待估参数。
选用三点法预测此模型,即在时间序列数据中选取3个最具代表性的点,然后根据这3个点的坐标值建立3个二次曲线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并求解出相关待估参数值。根据数据的变化情况,3个代表点的选取方法如下:当时间序列的项N为奇数时,并且N≥15时,在时间序列的首尾两端及正中各取五项,并分别求出其加权平均数,权数根据时期的远近,分别取 1、2、3、4、5,以加重近期信息在平均数中的比重。
本文时间序列为59年,为奇数项,设由远及近的三点坐标分别为即,其中N为自变量个数59,¯Y1,¯Y2,¯Y3为前五项、中间五项和最后五项的Y值的加权平均数。
即:
对应于上述三个点的坐标,可以建立如下方程组:解方程得出预测模型为
为进一步考察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增强模型预测的说服力,消除模型自相关,运用spss18.0软件对1954—1978年兵团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时间序列期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表3 模型总体情况
表4 兵团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趋势及预测的回归结果
通过观察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兵团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仍将继续上升,与上述理论分析保持一致。为进一步考察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增强模型预测的说服力,消除模型自相关,运用spss18.0软件对1979—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时间序列期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表5 模型总体情况
表6 兵团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趋势预测的回归结果
根据以上预测模型对2012—2016年兵团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进行预测,得出预测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2012—2016年兵团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预测值单位:万人
为更好地表现模型的预测效果,突出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拟合优度,本文在对1953—2011年进行全程预测的同时绘制兵团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实际值与预测值对比图,如图3所示。
图3 1953—2011年兵团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据与预测值对比 单位:万人
从图3实际值与预测值折线对比中可以看出,兵团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预测值与实际值上下波动不大,符合基本规律,整体呈现一致趋势,同时也说明该模型预测有一定的说服力。
第一,新疆兵团有比较丰富的土地资源。兵团从成立至今农作物播种面积持续增加。客观需要不断在开荒、耕作、兴修水利和推广使用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投入农业劳动力。
第二,2001年以来的十多年间,新疆兵团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内部作物种植结构,结合自身自然条件统筹规划,科学引导,使经济效益较高的林果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2010年林果业种植区位熵、集中系数相对于2001年分别增加了1.6倍和2倍。林果业种植在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上与棉花、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相比相对较低,所以兵团林果业的大力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加入到农业生产中。
第三,新疆兵团2012年三产结构的平均水平为32:40:28,与2012年全国三大产业结构的平均水平10.1:45.3:44.6相比,兵团的产业结构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产业整体层次偏低。棉花、红枣、核桃等大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依然为兵团的传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区内经济发展还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些现状一定程度上促使农业就业人数有所增加。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尤其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新疆兵团农业就业人数增加的幅度会越来越小,为了社会稳定、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加快农业发展等顺利开展,就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保证兵团必要的农业就业人数,在减少农业产值在三产中比例的同时保障农业发展的稳定。
新疆兵团应高度重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生产技能、现代农业知识和国家有关政策的培训,建立健全培训制度,不仅利用农闲时间加强农业生产人员的培训,更要在田间地头聘请专家学者现场培训,在不断学习和交流中使广大农业生产者及时准确把握国家农业政策,掌握农业科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对于兵团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从基层农牧团场连队到师机关,都应实行农业人员登记造册制度。应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农业就业人员队伍素质建设,并进一步组织、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维护农业就业人员的基本权益,提高农业就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充分利用兵团第一产业的优势,结合19个省市援疆工作的相关政策,促进兵团经济繁荣昌盛。
另外,产业结构应随着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调整。新疆兵团应大力发展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第二、三产业在兵团经济中的比重。
[1]程广斌,何佳赢,王永静.兵团人口变动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2(10):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