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容积CT多期增强扫描及3D重建在肝细胞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2013-08-09 01:03:40林荣良唐平太李传旺
罕少疾病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门脉包膜供血

林荣良 唐平太 李传旺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龙岩市第一医院放射科,福建 龙岩 364000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临床常见的肿瘤,正确诊断和尽早恰当的临床治疗对该病的预后极为重要。随着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特别是64排容积CT扫描速度更快且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的优势,全肝扫描的时间已经有明显缩短,HCC的检出率已有明显提高,对供血动脉显示、门脉及下腔静脉瘤栓的显示更为清晰直观。本文分析HCC的64排容积CT扫描平扫及三期增强(动脉晚期+门脉期+平衡期)表现,并对图像数据3D重建,旨在进一步提高HCC诊断正确率,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9年06月-2013年03月在我院行64排螺旋CT检查,经临床及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HCC患者154例,其中男125例,女29例,年龄33-84岁,平均55.23岁。131例有肝炎或肝硬化病史。在本院或外院手术治疗72例,介入治疗+化疗49例,33例系晚期患者且年龄较大、体质差,仅对症治疗。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 64排Lightspeed VCT机,扫描层厚5mm,床进速度为49.21mm/s,120kv,300-400mA,1.25mm标准重建。将容积数据传送至GE ADW 4.4工作站。检查前口服水500-1000ml作为胃肠道对比剂,行全肝平扫后三期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mg I/ml,总量1.5ml/kg体重),生理盐水30-40ml,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OptiVantage TM DH)先后以3-4ml/s流率经前臂静脉注入,三期扫描时间:动脉晚期采用智能追踪技术,触发点置于腹主动脉,阈值120Hu,转换时间8-10s,门脉期65-70s,平衡期180s,每次全肝扫描时间为3-5s。

1.3 图像后处理与图像分析 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在GE ADW 4.4工作站对全部154例薄层数据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并在横断位图像上测量增强前后病灶CT值、病灶数及大小并统计、分析征象,意见不一致时,经协商取得最终结果。

2 结 果

本组154例HCC患者中单发病灶直径小于3cm者24例。病灶分布情况:肝左叶52例(左外叶31例,左内叶21例);右肝91例(右前上段23例,右前下段11例,右后下段22例,右后上段21例,跨右前后上段6例,跨右后上下段5例,跨右前上下段3例);肝尾叶2例;左右肝多发9例。病灶增强后强化情况:动脉期明显强化142例(92.21% )(图1、2),无强化或轻度强化12例(7.79%)(图3);门脉期呈等密度2例,呈高密度6例(图7),呈相对低密度146例;平衡期154例均表现为相对低密度影;显示病灶包膜82例(53.25%)(图4),显示供血动脉138例(89.61%)(图5、6),门脉瘤栓32例(图8),下腔静脉瘤栓8例。3D重建图像能直观地显示肿瘤的立体位置、供血动脉及肿瘤与肝动脉、门静脉、下腔静脉等的关系。

3 讨 论

图1 男,71岁,“乙肝小三阳”35年,甲胎蛋白78.31μg/l,动脉期示病灶不均匀强化,中心坏死区无强,病灶边缘锐利。病理为肝细胞性肝癌。图2 男,55岁,“乙肝”病史6年,甲胎蛋白阴性,动脉期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但低于同层肝动脉,大小为16mm×23mm。病理为肝细胞性肝癌,Ⅲ级。图3 女,43岁,“乙肝”病史14年,甲胎蛋白420μ g/l,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境界模糊。病理为透明细胞型肝细胞癌,Ⅲ级。图4 男,68岁,发现“乙肝”1年,甲胎蛋白22.72μ g/l,门脉期显示包膜呈环形低密度影,欠均匀,与肝被膜分界不清。病理为低分化结节型肝细胞癌,Ⅲ级。图5 男,37岁,“肝硬化”3年,动脉期斜冠状位MIP清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并见“肿瘤染色”,此动脉与胃十二指肠动脉共干。图6 男,33岁,动脉期加厚MPR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及迂曲细小肿瘤血管,其后下方门脉早显,相应肝实质强化明显。病理为肝细胞性肝癌。图7 女,73岁,中度脂肪肝,增强门脉期肿瘤包膜及其内部强化结节呈相对高密度,肝实质中度强化,门脉无瘤栓。病理为肝细胞性肝癌。图8 男,63岁,“乙肝”病史30年,门脉期MIP斜冠状位显示门脉瘤栓的范围及肝门区侧支开放情况更清晰直观。

3.1 准确区分肝动脉期及门脉期是提高肝脏富血供肿瘤检出率的关键,90%的HCC是富血供的,由肝动脉供血,因此动脉期扫描绝大多数病灶都能见到强化表现,大的病灶多强化不均匀,周边强化明显,而中心区域的坏死、出血及脂肪变性等无强化,而较小的病灶常呈明显均匀强化。64排容积CT扫描速度更快,全肝扫描仅需3-5秒,采用智能追踪技术,能准确区分肝动脉早晚期,而动脉晚期对病灶的检出率要远高于动脉早期,双动脉期+门脉期方案与动脉晚期+门脉期方案之间比较,对HCC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1,2]。因此,本组病例采用的增强方案为动脉晚期+门脉期+平衡期,并且常规减薄至1.25mm层厚进行重建(MPR、MIP和VR),充分显示HCC的强化特征,对病灶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本组病灶动脉期强化显示率达92.21%,与之吻合,也与本组部分病灶相对较大有一定关系。在动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的12例病灶中,显示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坏死及脂肪密度。本组中有6例为透明细胞型肝细胞癌,属HCC的一种特殊形态,因癌细胞胞质内富含糖原及一定量的脂质,且此种细胞占比50%以上,增强扫描往往无特征表现,术前很难确诊,大部分病例表现为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呈轻度强化,以病灶边缘区强化为主,少数与普通型HCC强化相似[3]。少血供肝细胞癌由于血供少,在增强各期均呈低密度改变,但仍有其特殊的影像特征:病灶内密度不均匀、常呈轻度强化或强化不明显、境界模糊、边缘欠锐利[4]。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仍为高密度者通常有两种原因,一种是伴有脂肪肝者;另一种为伴有影响循环功能因素[1]。本组有6例显示在门脉期仍呈高密度,均伴有中度至重度脂肪肝,此时延迟扫描是必要的。我国肝癌病灶多为膨胀生长,假包膜出现的机会较高,但CT上不一定都能清楚地显示,包膜多不完整,且厚薄不均,边界较清晰,包膜有2种表现,一种为无明显强化仍呈低密度环影,另一种为包膜强化呈高密度环影;部分包膜变模糊则提示临床病灶有浸润或突破,包膜的显示高度提示HCC的诊断[1]。本组病例包膜显示率为53.25%,在门脉期及平衡期显示较清晰。

3.2 64排容积CT行3D重建的优势 由于应用了智能追踪软件,能准确获得最佳肝动脉晚期显像的时机,利用动脉期薄层数据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MIP、MPR及VR重建,显示肿瘤供血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较为清晰、直观。我们的体会是,选择适当的重建厚度及显示平面的角度,对图像质量有很大影响。本组肿瘤供血动脉显示率为89.61%,同时能观察到动静脉瘘情况及肿瘤侵犯周围血管细节,动静脉瘘是肝癌的特征表现之一[1];螺旋CT血管成像可直观、全面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动静脉瘘、肝静脉及门静脉系统的解剖、受侵及癌栓的范围及侧支开放的情况,更有利于临床术前治疗方案的选择,对手术的可行性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有效的参考[1,5]。

3.3 鉴别诊断,肝脏小血管瘤(直径≤3cm):部分病灶因管壁薄,管腔大,增强早期整个病灶即可均匀强化,和部分HCC的强化方式一致,但有两点可以和HCC鉴别:①小血管瘤的强化程度比HCC要高,其密度和主动脉的密度一致或接近。②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仍为等高密度。另外,有些小血管瘤瘤壁厚、瘤腔小,对比剂进入缓慢,动脉期和门脉期仍呈低密度,需和少血供肝癌鉴别,加做延迟期的扫描或行MRI检查有重要价值。肝脓肿:主要是早期和慢性期的肝脓肿,类似软组织肿块,早期肝脓肿的脓腔尚未形成或脓腔壁很厚,不易显示,轻度强化,以延迟强化为主,且密度不均匀,病灶周围充血水肿明显,表现为异常高灌注,增强后期,充血水肿区密度与肝实质相近,病灶范围缩小;慢性期肝脓肿内有大量的肉芽肿组织,也以门脉期和延迟期强化为主,边界不清,结合病史有助于鉴别[1]。

64排容积CT有扫描速度快及强大后处理功能优势,肝脏增强三期扫描及3D重建,能充分反映HCC血供特征并清晰直观地显示供血动脉、动静脉瘘、肝静脉及门静脉系统的解剖、受侵及癌栓的范围及侧支开放情况,为HCC诊断提供更多可靠信息及病变特征,对提高肝癌诊断准确性、临床术前治疗方案的选择、手术的可行性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价值[6-9]。

1.周康荣,严福华,曾蒙苏主编.腹部CT诊断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赵虹,周康荣,严福华.多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对肝细胞癌检出的初步评价[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8):747-750.

3.付芳芳,沈海林,刘新爱,等.原发性肝脏透明细胞癌的MSCT影像表现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2):202-205.

4.郑贤应,李银官,倪希和,等.少血供肝细胞癌与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多层螺旋CT表现[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2):131-133.

5.余永强.多层螺旋CT在肝胆胰疾病诊断中的优势[J].肝胆外科杂志,2005,13(3):161-164.

6.贾昌俊,王鑫璐,戴朝六,等.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6例临床报告[J]. 中国医刊,2013,48(8):63-64.

7.谭国强,龙晚生,吴秀玲,等.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1):29-31.

8.申京哲,千虎胜,李相国.原发性肝癌经TACE术后复发16层螺旋CT表现与评价[J].罕少疾病杂志,2011,18(2):29-31.

9.吕江,王芳军,刘连生,等.CT值测量及其变化对肝细胞癌辨证分型的意义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09(4):296-298.

猜你喜欢
门脉包膜供血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辣语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树脂包膜缓释肥在机插杂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门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时间的分析及临床护理
门脉高压性胆病临床诊疗进展
基于ROC方法对门脉高压脾切后PVT早期预测的诊断研究
三芪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气虚血瘀型)45例
补阳还五汤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中成药(2014年11期)2014-02-28 22: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