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机制研究

2013-08-08 12:26胡黎明
对外经贸 2013年2期
关键词:技术水平跨国公司效应

汪 立 吴 友 胡黎明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伴随着产业转移浪潮的兴起,不仅使移入地资本存量增加、投资质量提高以及就业压力缓解,而且对移入地经济长期发展还有生产技术溢出效应。早在1974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Caves首次将计量经济方法运用到产业转移溢出效应实证研究中,随后很多学者在对产业转移技术溢出实证检验中,得出了正的技术溢出效应和负的挤出效应。Kinoshita(1998)、张建华、欧阳轶雯(2003)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转移技术溢出的四种机制:示范与模仿效应、竞争效应、关联效应和人力资本流动效应。

随着研究的深入,单纯的正溢出效应和负挤出效应的表述和观点是不全面的,尤其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产业转移技术溢出实证中观测到的结果,实际上是正负效应相互抵消之后的结果,不能仅从结果上判断产业转移带来的好与坏。由于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是一个综合性、交互性的过程,从上述提到的四种溢出机制中也难以清晰地辨别出各种机制的路径选择。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转移技术溢出的三种机制,即直接作用机制、中介作用机制以及调制作用机制。引入科技投入中间环节,从技术进步的流程出发,深入研究了产业转移技术溢出的微观作用机制,并探讨了各种作用机制相对应的路径选择(见图1)。

一、直接作用机制

图1 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机制模型

产业转移技术溢出的直接作用机制是指产业转移的发生直接促进移入地工业产业技术进步的传导机制。国内外的学者大多选择外商直接投资(FDI)作为产业转移研究对象,并建立了相关的实证分析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是Coe and Helpman(1995)建立的FDI技术回归模式,该模型的基准形式是 TECHd=f(FDI,X)+u,其中 TECHd表示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变量,FDI表示外资分支机构在东道国的产业转移水平,X表示技术外溢的其他影响因素,u表示随机因素的扰动。模型回归结果中FDI前的系数大小就表示FDI对技术进步的直接作用大小。Caves(1974)选择劳动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的测度变量,运用1962年加拿大和1966年澳大利亚的23个制造业的截面数据为样本,对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FDI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劳动生产率指标的选择同样可以在一些学者(Globerman,1979;Blomstrom&Wolff,1989;Kokko,1994;陈涛涛,2003)的研究中得到体现。Coe and Helpman(1995)则选择了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技术进步的测度变量,选择22个OECD国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外资企业R&D对当地生产力有益,且当地经济的对外贸易越开放效果越好。

综上所述,产业转移的发生会直接促进移入地的技术水平。因此,将产业转移技术溢出的直接作用机制模型归纳如图2:

图2 产业转移技术溢出直接作用机制模型

模仿和学习是当地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直接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有效手段。跨国公司作为产业转移的绝对主体,同样也是产业转移的产物。跨国公司是世界上产业技术的主要创新者,核心技术是维持其垄断优势的基础。随着跨国公司转移到东道国,跨国公司不仅会带来新设备、新产品或新的加工方法,而且还将产品选择、销售策略以及管理理念等非物化技术引入东道国,于是就为当地企业采用新技术或进行技术仿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关于示范和模仿直接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直接证据是充分的,Tilton(1971)和Lake(1979)在研究欧洲半导体工业时,都强调了美国跨国公司在欧洲半导体工业的技术示范效应。

进一步分析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直接作用机制的路径,笔者认为产业转移的发生,当地企业可以通过“技术监听站”(Mansfield& Remon,1980)、“逆向工程”(Kim,1980)等手段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研究、学习和模仿,强化创新意识,甚至开发出具有竞争性的相似产品。这种路径的优点在于它能够绕开和突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Kim(1980)通过对韩国电子消费品生产厂商的研究发现,1975年在15个黑白电视机组装厂商中,有11个是通过引进其他厂商的工程技术人员,借助于逆向工程掌握必要的技术后才得以进入该行业的。

人力资本流动也是产业转移直接技术溢出的一种重要方式。人力资本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资源,对于消化、吸收、促进技术进步的工作都需要人力资本来进行。人力资本的流动既包括人力资本的“有形”转移,也包括人力资本的“无形”转移。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其子公司的竞争优势,会注重对当地各个层次的雇员提供形式灵活多样的培训。当这些经过技术培训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一旦被其他企业所聘用或自主创业时,其所学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方式也随之外流,从而引起技术的直接溢出。Simon(1991)在对台湾地区的企业研究时发现,当地技术扩散的主要媒体是技术人员的流动,他们在外资企业工作若干年后,用学到的技术、信息和其他形式的技术诀窍创立自己的企业。

二、中介作用机制

产业转移技术溢出的中介作用机制是指产业转移的发生引起移入地企业科技投入的增加,进而促进移入地工业产业技术水平进步的作用机制。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定义,科技投入是指投入在研究与发展(R&D)活动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科技投入反映的是企业在特定时期内投资于创新活动的资源总量(Marinano,2005)。科技投入的大小与技术水平的高低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国际与区域产业转移的发生,特别是以产业转移为主要形式的跨国公司,为了开发利用国外的自然资源、廉价生产要素以及产品市场,纷纷在国外设立分公司。而当地的供应商和销售企业在与其子公司进行合作的时候,往往需要增加科技投入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从而满足子公司高技术、高标准的需要。同时,随着跨国公司子公司的入驻,当地企业为了能与之进行竞争,也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图3 产业转移技术溢出中介作用机制模型

综上所述,产业转移的发生,当地企业在与跨国公司子公司进行合作与竞争的作用下,会间接增加科技投入,并最终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产业转移技术溢出的中介作用机制模型见图3。

跨国公司在进行产业转移时,从其自身发展战略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战略分为市场寻求型、资源寻求型和效率寻求型。无论跨国公司选择哪种类型,其在东道国设立的子公司都不能孤立发展,必然会参与当地的企业进行产业分工与合作。当其子公司与当地的供应商和销售企业进行合作时,为了维持合格的产品质量、标准化的服务水准和良好的品牌形象,他们会要求当地的合作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Lall(1980)在对印度卡车制造业研究中发现,跨国公司会通过以下5种方式促进其当地合作企业的发展:帮助未来的供应商建立生产性设施;为改善供应商产品的质量或促进其创新活动提供技术帮助和信息服务;提供或帮助购买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提供组织管理上的培训和帮助;通过发掘新客户帮助供应商从事多样化经营。

同时,随着产业转移的发展,跨国公司的移入会加剧东道国当地市场的竞争。当地企业特别是处于国内领先甚至垄断地位的企业为保持其市场竞争力,会主动加强学习和模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加大研发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甚至以不断创新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极大地促进了整个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当地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一些学者通过企业层面和行业层面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作用机制的发生。Wang&Blomstrom(1992)构建了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当地企业的博弈基本模型,证明由于竞争促进当地企业技术进步,缩小了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在我国,跨国公司竞争产生的压力促使我国通讯设备、汽车、工程机械、电站设备、高铁设备等许多行业中的内资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提升技术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保险、电信服务、批发零售等行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这些行业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务的进程明显加快。

三、调制作用机制

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调制作用机制指的是调制因子对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效应产生促进或抑制的作用,而其本身不能单独对技术进步产生作用。随着产业转移技术溢出调制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把调制引入到经济学领域。杜健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于产业技术创新的FDI溢出机制研究》中,从吸收能力和技术差距角度分析了FDI技术溢出的因素及其调制作用,并以1998—2003年6年间每一年的37个行业为研究对象,分别验证了吸收能力和技术差距两种调制因子对创新产出与FDI技术溢出的调制作用。Borensztein,Gregorio&Lee(1998)在研究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FDI的投资效率是否要高于当地投资时,发现金融发展程度、外汇黑市以及政治稳定性这些制度性因素至关重要。

在产业转移发生技术溢出效应的过程中,移入地的行业特征、吸收能力、制度因素以及地理因素等调制因子对技术溢出的有效发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得出产业转移技术溢出的调制作用机制模型(见图4)。

图4 产业转移技术溢出调制作用机制模型

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会受到行业特征的影响,例如企业规模、技术差距、资本密集度和行业集中度的差异都会对技术溢出产生影响。Aitken&Harrison(1999)在研究中发现,FDI技术外溢受到行业特征的影响,外资参股企业的生产率与企业规模相关。Findlay(1978)、Wang(1992)则认为,溢出效应是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技术水平差距的增函数,技术水平差距越大,则当地企业“赶超”的潜力就越大。陈涛涛(2003)选择我国84个四位码行业的数据,把“技术差距”、“资本密集度”以及“行业集中度”作为“内外资企业能力差距”的行业分组变量,结果证实了内外资企业之间能力差距越小,溢出效应越大。

吸收能力又是影响产业转移技术溢出的另一个调制因子。Cohen&Levinthal(1989)在分析企业研发作用时首次提出了“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bility)的概念,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研发投入不仅直接促进了技术进步,而且增强了企业对外来技术的吸收、学习、模仿能力,使得企业拥有更强的技术能力去吸收外部技术扩散。Cantwell(1995)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他得出如果东道国当地企业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人力资本的素质比较低,跨国公司就会倾向于转让一些生产阶段低附加价值、低技术含量的技术内容到该国,以便利用该国的低成本优势。相反,如果东道国的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则跨国公司会倾向于转移一些附加值及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以便利用当地的技术及人才优势。

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过程深受其周围制度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正因为如此,应该把制度因素视为促进产业转移技术溢出的核心要素之一。Lundall(1992)认为制度建立是决定创新系统的第二个要素,制度就是为个体和集体的行为活动提供路标(guide-posts),它包括惯例(指导着日常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活动)和诱导变革的路标。国内学者王伟光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和创新效率差异研究》中,以我国工业技术创新体制变化为背景,从创新融资结构、对外开放和企业制度三方面论述,揭示了制度环境对工业行业技术创新和创新效率的影响。

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伴随着技术的传播,而地理因素影响技术传播成本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Grilliches(1979)知识生产函数为技术外溢可能随距离递减。Keller(2002)研究具有代表性,他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的溢出具有局部性,且随着地理距离递减,约1200公里递减一半。他还发现技术溢出的局部性随时间推移减弱。付淼在其博士论文《技术溢出的空间计量和阈值回归分析》中,采用阈值回归分析得出了我国技术溢出强度随地理距离变化的衰减距离,创造性地把基础设施因素引入到模型中,具体检验了当地基础设施对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有效发生的作用大小。

[1]Kinoshita,Y.Technology Spillovers through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1998.

[2]Coe,D.T.,E.Helpman.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39(5):859 -887.

[3]张建华,欧阳轶雯.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对广东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3(3):647-666.

猜你喜欢
技术水平跨国公司效应
提高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的策略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懒马效应
全国首批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辽河化肥厂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
钢管倒棱机设备及专业技术水平简介
开放型经济对提升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