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董汉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1)
高校毕业生出路是目前的热门话题之一, 也是社会的热点工作之一,高校毕业后何去何从,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和谐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毕业生的出路主要是就业,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来抓。 本文就有关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问题进行探讨。
高校毕业生出路有深造、就业和创业,其中就业是毕业生出路的主要形式。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4 年280 万人增加到2013 年700 万, 具体如下表所示:(年份/人)
年份人数年份人数2004 年280 万人2009 年611 万人2005 年338 万人2010 年631 万人2006 年413 万人2011 年660 万人2007 年495 万人2012 年680 万人2008 年559 万人2013 年700 万人
高校毕业生从2004 年到2009 年每年增加超过50 万人、 从2009 年到2013 年每年增加约20 万人,虽然我国近十几年保持经济较快增长,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经济增长可创造就业岗位增加,但创造就业岗位慢于高校毕业生的增长。 近几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严峻。 在这种形势下必须要拓宽毕业生的出路,不仅要拓宽包括就业的多种出路,而且要深化就业的多种渠道,因此,高校加强对毕业生出路指导势在必行, 引导大学生抓住社会发展供的机会,通过继续深造、自主创业、顺利就业等途径拓宽毕业生出路渠道, 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铺就一条康庄大道, 使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社会发展。
近十年高校毕业生迅速增加, 必须拓宽高校毕业生多种形式出路方式, 目前以就业为主要的出路呈现“僧多饭少”的情况,应该加强对毕业生进行出路指导,但是高校出路指导还需完善,具体如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工作在我国高校起步晚,目前还处在建立和摸索的过程当中。 有的高校认为毕业生出路问题是学生毕业时才需要面临的问题,没把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到整个大学生活,没对学生进行全程式的职业生涯规划, 结果造成学生面临着毕业,继续深造还没准备好、自主创业没信心、就业没底气。 目前,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服务模式还需进一步完善,且各学校的发展进度而不同,有的高校宣传力度不大,不注重时效性,不少高校在形式上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创业教育, 但缺少创业的认识和师资力量。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不足会加重了就业难的局面。 有的高校对有关就业信息、就业渠道、就业政策等的信息采集比较落后, 使其毕业生因信息不对称而错失良机。 有的高校忽视对学生应聘能力的训练,结果造成学生在应聘时实力得不体现。 有的高校就业指导的设施严重不足, 尤其是开展个性化咨询等活动的场所欠缺,难以满足大学生对职业信息、政策法规咨询、就业协议书指导、求职技能、职业生涯指导和心理辅导等方面的需求。[1](P81-83)
在就业课程的开设方面,许多高校只是传授学生有关就业的理论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转化学生的就业观念重视力度不够。 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知识的实际运用、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职业素养、把握社会需求等方面的能力不足,有的高校没有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对就业能力方面的培养;部分大学生从小养尊处优,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精神,对择业的期望很高,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在工资水平的定位上要求过高,就业目标定位在发达地区的机关、大企业,有的高校对学生就业观念转化的引导方法有待提高。
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找到出路, 将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多方努力,尽最大可能地予以引导和帮助,使大学生走出毕业生出路难的困境。
在大学入学的第二年让学生充分了解可供选择的毕业去向,引导学生开始做好毕业出路准备。 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自己的需求和家庭的需求,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对每一个去向做出自己的判断,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去向并有针对地进行准备, 这样有效地帮助学生利用大学有限的时间,选好自己想要的目标,并进行有的放矢的准备,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选择不同出路因材施教给予不同的引导:一是选择继续深造,根据选择深造的多样性,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为深造努力学习相关知识, 阶段性询问学生学习进度并给予鼓励;二是选择就业,引导学生了解产业、行业和企业情况,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乐观向上,积极准备,指导学生了解应聘流程,掌握面试礼仪,学会书写求职材料并充分准备笔试与面试; 三是选择创业, 引导学生对自我、 对环境进行科学客观地分析,帮助做好创业前的认知准备,如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创业的行业、创业的区域、创业的产品或服务、创业模式等。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培养大学生就业意识。 一是全面了解所学专业当前的就业情况,积极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调低就业预期,树立服务基层的意识; 二是要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就业信息的公布,积极营造良好求职环境,及时告知学生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便利的就业渠道;三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就业危机感,从入学开始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社会各方面的就业信息、就业趋势、就业动态,使学生对就业整体情况有初步了解, 培养学生为就业有目的性地去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可以结合勤工俭学的岗位进行一些“模拟应聘”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应聘能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锻炼学生才干,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活动,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还可以组织招聘双选会、供需见面会等,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信息服务与指导。
引导学生调整择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择业时不能目光短浅,过于功利化,应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将干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不可将自己就业方向限制在某一专业,更不能把就业的区域局限于某一城市。 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适当调整职业规划和待遇要求,先就业、再择业,到基层、灾区、边远地区等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 要教育大学生摆脱“等、靠、要”等传统的思维,树立自主创业、竞争就业、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就业观和择业观。[2](P55-56)
职业适应能力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尤为重要。高校应有效地引导毕业生如何完成角色转化和职场适应, 以使毕业生尽快适应职场生涯。 在毕业的学年,要介绍初入职场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比较分析学生角色和职业人角色的区别, 指导学生制定角色转变规划;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业务学习,提升职业技能,拥有真才实学,才是硬道理,否则,如果就真成为像许多用人单位所戏称的“万金油”、“书呆子”、“半吊子”式人才。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自主创业可大大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也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主战场。 大学生有实力、有创新精神,高校要积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主要做法有:一是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 开设创业教育、 创业案例讲解、创业投资等创业课程,并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以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二是做好学生自主创业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创业素养,如吃苦耐劳精神、艰苦奋斗毅力、有正确的方向和方法、有良好的规划和人生设计等等, 能充分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并配合自己特长的发挥,要不断学习和探讨;[3](P44-45)三是引导学生了解、关注国家最新的相关政策,包括工商办照、税款减免、场地申办、办理信贷、资金支持等等, 能根据政府采取积极的措施, 研究自主创业思路,制定自主创业政策,开发自主创业门路;四是教育学生勇于面对失败并从中总结经验, 大学生创业当然不可能一帆风顺,有苦有乐、有成功也有失败,教育学生自主创业要勇于面对失败, 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引导学生根据准确的思路和坚强的意志,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定位,与有市场经验的人合作,对自主创业进行科学化、职业化的管理。
因此, 大学生出路问题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高校的努力下,通过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准确定位、调整心态、做好充分的准备,使高校毕业生出路越来越宽阔平坦。
[1]杨伟国.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1-83.
[2]张利华,肖熳,吴彬瑛.金融危机下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9(11):55-56.
[3]贾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透视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