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与建设现代农业

2013-08-07 09:23樊祥成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劳动力化肥农药

樊祥成

(山东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山东 济南250002)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农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必须把农业产品的有效供给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党的十八大和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出了要求,做出了部署。

总的来看,近十年我国农业整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4年以来,全国粮食产量实现了“九连增”[1],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2];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越来越大,设施农业发展风生水起,农业市场化、商品化观念深入人心,农业现代化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给现代农业建设提出了新课题。特别是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层出不穷[3],农业水源污染日趋严重,农业发展的质量和结果难以令人满意,甚至可能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需要从政策上为农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最根本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自身的建设,把农业发展的基础夯实打牢。

一、劳动力持续转移条件下的农业发展

在经济起飞阶段,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一条重要的经济规律。对于农业部门来说,劳动力转移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推动农业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发展轨道。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到2011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4],这一数字占当年乡村人口总数的38.5%。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持续转移改变了农业发展环境,也改变了农业要素禀赋的相对稀缺程度。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非农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劳动力价格逐渐上升,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曾经长期存在的主要依靠劳动投入的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已经向机械化、物质化的较为粗放的生产方式转变,我国农业走上一条资本替代劳动的较为粗放的发展道路。

(一)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达到6.1%;到2011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8亿千瓦时,全国大中小型农用拖拉机达到440.65万台,配套农机具698.95万台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8%,比2002年增加22.5个百分点;全国小麦机耕、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8.8%、86.0%和91.1%,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生产机械种植和收获水平分别达到26.2%和69.3%,分别比2002年提高了20.9和53.6个百分点;玉米机械收获水平达到33.6%,比2002年提高了31.9个百分点[5]。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机作业逐渐从自我服务走向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农机服务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清晰,以提供农机作业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型服务组织活跃在农业生产各环节,并且不断充实经营内容,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要求是一致的。

(二)农业生产管理渐趋粗放

在机械化普及之前,农业生产环节比较繁杂琐碎,农业生产管理比较精细。以种植业为例,在普遍的耕耙播收环节之间还存在若干小生产环节,收获之前的田间管理,一般要多次除草、追肥、灌溉,这都需要耗用大量人工。随着农业机械的普及和新型机械装备的不断研发,农业生产环节不再如此琐碎,农业生产管理渐趋粗放,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大幅降低。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免除了收获前后的所有准备工作和善后工作,农户在收获季节所需要做的仅仅是等收割机开到自家田地,在地头直接装运干净的小麦和玉米。秸秆很少再有留作饲草或燃料,被粉碎后直接还田。各式播种机替代了人工播种,免耕播种机械甚至不用耕地就能直接把肥料和种子播撒到田地。在播种之前喷洒上除草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免除多次除草的麻烦,这几乎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标准方式。

总之,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人工,降低了劳动强度,将原来需要经过繁琐的生产环节才能完成的工作变得简单,同时,农业的生产管理变得更加粗放。

(三)农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致

农村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后,农户成为农业经营的主体,农业生产整个过程几乎全部内化在农户家庭当中。由于没有其他的就业渠道,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是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的唯一选择。在没有市场化的生产型服务可供利用的情况下,每个农户必须单独面对所有的生产环节或者在某些生产环节上采取几家联合的形式共同劳动②在生产性服务市场还未充分发育的情况下,农户之间的互助合作在农业生产中十分常见。农户之间的互助合作往往局限在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内部,比如一个家族中几户人家共同购买和使用一套农机具。。

随着非农产业就业机会的增多,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农业从业人员呈现出日益减少的趋势。从绝对量看,199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达到历史峰值,此后基本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连续9年持续下降,从2003年的3.62亿人减少到2011年的2.66亿人,减少近1亿人;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看,建国以来这一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52年至1978年,由83.5%降为70.5%,26年间仅下降了13个百分点;此后加速下降,从1980年的68.7%下降到2011年的34.8%,31年下降近34个百分点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相应地,为农户服务的社会服务组织得以发展起来,一些农业生产环节逐渐从家庭经营的层次上剥离出来,农业生产分工逐渐形成。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的出现是最好的例子。目前,农业生产环节中需要农机作业的很大部分(比较典型的是耕、播、收环节),已经从农户家庭经营层次分离出来,农机服务已经形成了一个产值近4000亿元的大产业[5],农业生产分工向前迈出一大步。农业生产分工专业化的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农业雇工。在一些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主产区,在一定季节或者常年需要大量劳动力。在全国最为著名的要属每年到新疆去的采棉工,而山东省金乡县在大蒜种植过程中也吸纳了周围县市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季节性务工。

自然,农业生产分工不会止步于此,随着经济发展,它还会不断深入,出现新的表现形式。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在一些农药销售点购买农药的农民可以免费使用那里提供的农药喷雾机,这虽然是农药销售商的营销手段,但却代表了农业生产分工的一种可能性。

(四)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品在农业生产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肥、农药等现代生产要素的施用量飞速增长。以山东为例,山东是仅次于河南的化肥施用大省,以占全国6%左右的耕地面积消耗了全国约9%的化肥施用量。2011年,山东省化肥施用折纯量达到473.64万吨,是改革开放之初的6倍多,而平均每公顷农作物化肥施用量达到435.91千克,远超全国平均水平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公布的数据计算,2011年,全国平均每公顷农作物化肥施用量达到351.5千克。;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31.83万吨,地膜覆盖面积达到250.5万公顷,占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近四分之一;农药施用量从1991年的5.96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16.48万吨,增长了1.77倍③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012》。。

1978-2006年,从山东省化肥、薄膜、农药的施用效果来看,化肥的施用几乎与所有农产品的生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相关系数都比较高。薄膜的使用量与棉花的总产量和单产都具有正相关关系,与油料作物的总产量具有正相关系,对油料的单产没有显著的影响。农药的施用量只对粮食、夏粮、棉花的单产有正向影响,只对稻谷总产量有正向影响,对油料的总产量和单产都具有正向影响[6]。

二、劳动力转移条件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困境

石油能源和化肥农药给农业带来繁荣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环境污染、土壤退化、农业生产成本高涨、农产品品质下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等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农业发展方式表现出深深的忧虑。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劳动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据统计,2011年,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2049元,这意味着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每天平均收入近70元[4]。在土地经营规模小、土地细碎化现象依然严重的情况下,投入更多的劳动显然不如投入更多的化肥、农药、农机等物质产品和服务更经济。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劳动节约倾向,而且在目前的发展趋势下,农民缺乏改变这种物质化农业生产的激励,导致农业发展对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的发展方式产生了很强的路径依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陷入困境。

(一)从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口构成来看,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降低了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存量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不再是农村劳动力唯一的就业门路,农村和城市的二三产业吸纳了大量有文化、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而农业从业人员则面临着年龄老化、文化素质降低等结构失衡的危险。

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与外出从业劳动力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人力资本上明显处于劣势。具体表现在: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中男性劳动力比例比女性比例低6.4个百分点,而外出从业劳动力中男性比例比女性比例高28个百分点。这表明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中女性占据较大比重,而外出从业劳动力则以男性为主。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以中老年为主,41岁以上的占55.6%,而外出从业人员以青壮年为主,21-40岁的占66.0%。就文化程度而言,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0.6%,而外出从业的劳动力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只有19.9%;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是两类从业人员的主导力量,而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的比例要高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见表1)。

表1 2006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与外出从业劳动力对比情况

时至今日,关于城市“用工荒”的报道不时出现,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更加容易,甚至有学者判断我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到农村去走走看看,你会发现农村的留守人员大都是一些妇女、孩子和老人,以至于人们把现在的农村留守人员戏称为“386199”部队。

(二)从农业发展的惯性来看,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对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很深的路径依赖

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农产品产量的重视程度远大于对于其品质的关注。很自然地,化肥、农药等现代农业生产资料的大量投入成为除了生物技术之外提高农产品产量的重要手段。这种工业化农业的发展方式延续了几十年。以1995年的不变价格计算,2011年我国化肥的价格上涨52.08%,而当年化肥施用总量比1995年增加58.73%,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以下简称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增加46.60%。农药的情况与此相类似。以山东为例,按照1995年的不变价格计算,2011年山东农药及农药器械的价格上涨了11.71%,而当年农药施用总量比1995年增加45.23%,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增长4.6%①相关数据是笔者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年鉴2012》公布的数据计算而来。。可以说,依靠化肥农药等现代农业生产资料来提高或者维持农业产量在目前阶段已经成为一种习惯②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全国化肥施用量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平均数量上都是以增为主;但山东省化肥、农药施用量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平均数量上都是以减为主,但这是否意味着山东农业发展中物质投入至上的情况正在发生实质性改变,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或者说农业陷入了物质内卷化①本文用物质内卷化的概念描述农业在发展到主要依靠物质资本投入的阶段以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这种农业发展的高级模式在当前来说就是专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农业。物质内卷化与黄宗智所讨论的内卷化有所不同,他讨论的内卷化首先表现为高密度劳动力投入下的劳动日边际报酬的递减,可以称之为劳动内卷化。的发展道路。

(三)从农业发展环境的变化来看,农民缺乏改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激励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就业渠道更趋多元化,非农就业更加容易,工资性收入不仅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②有学者考察了我国农民工工资的长期增长趋势,研究结果显示,过去30余年农民工平均工资大体以略高于9%的年增长率保持增长。参见卢峰:《中国农民工工资定量估测(1979-2010)》,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载于:http://www.nsd.edu.cn/cn/userfiles/Other/2011-11/2011112811082940109937.pdf。,而且在收入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大[7]。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2011年,我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963.4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42.47%,比2000年增加11个百分点,每年增加近1个百分点③数据来源于《2012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由于缺乏充分的社会保障,再加上外出务工仅仅是脱离农业生产、实现收入最大化的权宜之计,而非摆脱农民身份、跻身市民行列的有效途径,所以期望农村劳动力转移之后会出现大范围的土地流转无异于缘木求鱼。在物质装备越来越精良、获取生产型服务越来越方便的情况下,农民更倾向于把土地攥在自己的手里,利用工业化农业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而他们的现实选择就是减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劳动投入,增加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现代生产资料和服务的投入,甚至雇工完成生产的某个环节。在这种情况下,精耕细作的传统已经成为历史,农业生产方式会越来越粗放;“小而全”的农业生产格局没有生存空间,种植结构会越来越单一,且机械化程度高低成为重要的选择标准④据笔者调查,山东夏津每年都有一些种棉农户放弃种植棉花转而选择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原因是种植棉花的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

(四)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民对农业生产的劳动节约倾向具有消极的一面

劳动力转移引起农业要素禀赋稀缺性的相对变化,显著改变了农户的技术选择行为,劳动节约性技术成为农民的首选⑤钱文荣(2003)对我国农民表现出来的越来越重视使用劳动节约型技术的倾向表示出担忧,认为这种现象已经而且必将继续对我国农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严重威胁。。这虽然是农民理性选择的结果,但是却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在一些地方,田间道路长期无人维护,河道、机井、沟渠等水利设施无人管理,甚至已经影响到农业的正常生产,无法做到旱涝保收;与他们父辈对农业的专注和投入有所不同,新一代农民的心思不在农业而在兼业、创业、外出务工之上,他们疏于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管理,常常是播种时施足化肥,用上除草剂,一直到收获季节少有过问,精耕细作已没有生存空间,粗放经营成为农业生产方式的主流;因为嫌脏嫌累,农村没人再愿意积肥,造成土杂肥的施用量快速下降。有调查显示,目前农户使用土杂肥的比例不足四成⑥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于2000年和2009年对河北、辽宁、陕西、浙江、四川和湖北6省进行的两轮全国性代表农户的追踪调查数据显示,在1637个样本点中,只有39%的农户使用有机肥;而且,与2000年相比,2008年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有机肥施量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钱文荣(2003)对太湖流域1000户农户的实地调查,发现农业生产中有机肥施用量有较大幅度减少,若按有机质含量把各有机肥折算成“纯有机质”,平均施用量约比实行承包经营制以前减少了80%,有60%左右的农户在水田中只施化肥,不施有机肥。。再者,有机肥产业发展缺少统一的产业规划和明晰的产业政策,甚至行业标准还存在诸多争议,导致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另外,政府对农民施用有机肥没有明显的政策导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机肥的推广施用。

诚然,上述情况非独中国所特有,这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发展的必然现象。只是在现有的制度结构下,在城乡二元结构还未完全打破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可能会给农业现代化建设带来不小的阻碍。它可能造成生产方式日益粗放、生产成本高涨,生态环境污染、产品品质下降,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潜在的威胁。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与建设现代农业的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并且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实际上,当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之所以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的城镇化滞后于物的城镇化所导致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不协调。因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就是要在加快推动人的城镇化的基础上,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推动人的城镇化

城镇化的实质是让一部分农民进城,通过进城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结构的改变,使他们能有尊严地参与和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分享城镇中的现代生活,“给予所有进城的农民自由的迁徙权和选择权,这是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根本和真正的出发点”[8]。

推动人的城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重要的是要给那些已经在城市工作(打工或创业)和即将到城市工作的农村务工人员或者愿意到城市里生活的农村人口一个明确而稳定的预期。这个预期就是,他们无论到全国哪个城市,都能通过某种的途径,按照某种标准,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得到与普通市民平等的待遇,而且通过努力工作,最终可以在就业居住地有序落户。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

在此基础上,要着力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解决进城农民的居住和生活问题;要大力发展城乡关联度高的产业,加快城乡产业融合;要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城镇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要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创业,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同时,要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强化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权。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当前,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多方面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向绿色生产转变,提高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支持壮大农业产业化组织,发挥各种农业产业化组织引领、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培育壮大各种农业生产型服务组织,加强管理,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便利的服务,鼓励生产型服务组织参与土地流转,使其成为新的农业经营主体,为进城务工创业者完全脱离农业创造条件。

(三)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要改变当前农业发展中速度至上、数量至上的观念,把推动农业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改革培训方式,确保培训效果;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

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特别是要保护耕地的质量,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强对作物轮作的指导和管理,培肥地力,节约成本,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发展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的农机具,建立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推动农机专业化服务的发展。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创新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引导农民积极发展用水合作组织,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四)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要加强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实施,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在农技推广、农民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农业环境保护、金融保险、政策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步增加新的内容。要增加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财政支农支出的投入规模和投入比例,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不断增加农业补贴,使之成为发展农业的有效政策工具。要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机制,在加大对产粮大县奖励的同时,增加下一年度对产粮大县种粮农民的补贴金额。要理顺农产品价格,让农民种粮务农获得合理利润。

[1]王瑜.粮食“九连增”是如何实现的?[N].农民日报,2012-10-29:01.

[2]张意轩.农民收入实现“九连快”[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12/24/c_124138892.htm?prolongation=1.

[3]马学玲.社科院蓝皮书:过半数受访者担忧食品安全[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sh/2012/12-20/4425057.shtml.

[4]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EB/OL].中国统计信息网,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

[5]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EB/OL].http://www.moa.gov.cn/ztzl/nyfzhjsn/nyhy/201209/t20120906_2922862.htm.

[6]樊祥成.构建山东农业基础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C].高洪波,等.历史跨越的审视——山东农村改革30年实践与探索.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58-60.

[7]徐增海.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波动及其环境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6):188.

[8]孙莹,姚一然.发改委酝酿新型城镇化,户改几乎遭遇所有市长反对[EB/OL].人民网,http://house.people.com.cn/n/2012/0820/c164220-18784330-3.html.

猜你喜欢
劳动力化肥农药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
化肥需求增长不均 有人欢喜有人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