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双良
(江苏科技大学 教务处,江苏 镇江 2120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目前,全国第一批已有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省属重点本科院校、省属一般本科院校在内的40多所大学参与“卓越计划”的研讨,各试点大学已制定初步工作方案.教育部10月19日发布通知我校已成为第二批“卓越计划”高校之一.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它以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代表了国际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它回答了现代工程师究竟需要具备哪些知识、能力和素质;工程教育又应当如何使学生具备这些知识、能力和素质[1].它提出了一个愿景,给出一个完整的能力培养大纲和实现CDIO模式的五个指引,以及判断是否是CDIO模式的12条标准.它是一个开放的模式,各个学校的各个专业在该模式下,结合自身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以及专业特色,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实现方式.
(1)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加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2)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
(3)体现特色,即在坚持统一性、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同时,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倡导“工、经、管、文”渗透,培养复合型人才.
(4)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在明确原则的基础上,还应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
(1)基础与专业的关系.只有基础扎实,专业的互相渗透和柔性转化才能顺利进行.
(2)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单纯视为实践教学环节应完成的任务,应在各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3)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教”为导,“学”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观念[1].
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和具体体现.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必须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注重课程体系的综合化、现代化、基础化,从而实现整体优化.为完整体现课程体系的上述原则,课程体系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涵义:
第一层面:各类课程(共同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的总体框架、比例结构.这一层面体现着人才培养的总体模式和目标,体现着注重全面素质教育、拓宽基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具有先决和导向作用.
第二层面:某类课程或某一系列课程的具体设置.这一层面体现着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通过系列课程的优化设置,改变原有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于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这是第一层面的具体落实[2].
第三层面:具体课程的内容组合.这一层面是教学内容改革的最终体现,是第一层面和第二层面能否实现预期目标的必要条件和保障.
由于工程是面向现实环境的,所涉及的问题除了有科学技术要素之外,还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要素,因此,学生评价的指标体系在充分体现“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大前提下,还应反映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要素,把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思维、知识、能力、个性等方面的要素纳入评价体系,以形成一种引导、激励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创新素质全面提升的发展性评价体系[3].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考试制度,实行考试方法多样化,考试评价标准多元化.
开展高水平的科技竞赛与考试.学生通过参加科技竞赛与国内不同类型高校同台竞技和交流,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增强学生合作协调的人际关系能力,进而引导他们树立创新观念,培养动手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技术等级考试,引导学生参加此类考试,借鉴“卓越计划”理念,科学构建学习成效的评价体系[4].
要以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为特色,创立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大学应该同工业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新形式,建立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建设校企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形成行业、工业企业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工程创新型人才的体制.企业要积极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变单纯的用人单位为人才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应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项目.
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成功的关键在于运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实现了学生的“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构建了一个政府、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学生等多个模块共赢的一个良性合作机制.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创新工程教育培养模式下着重强调也正是提高学生的以项目设计为导向的工程实践能力[5].“计划”要求学生在本科培养阶段,必须累计1年的时间在企业学习,进行操作技能,加工技术、工程师岗位能力必需的培训.我们以CDIO作为企业实践教育的背景,以工程师职场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让企业学习不再是我们以往单纯意义上的实习,而是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程教育实践.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能够“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并在全过程中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规划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与联合企业的深入沟通,将企业急需知识纳入培养计划,共同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与企业的科技合作研究,将企业技术开发与学校科研紧密结合,设立具有长远发展意义的专题研究,联合企业、技术单位建立研发中心,探索基于工程项目开发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倡导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开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高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创造条件,为高校建设大学生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提供有力支持.
探索搭建学生、企业与学校三方联系的网络平台,建立三方联系与互动网络体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对学生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为了进一步做好学生、企业与学校三方的联系,促进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设计了三方联系的网络平台,如图1所示,该网络平台主要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奖惩信息、教学计划、课程信息等重要信息的查询与分析.可通过该系统的实时,可动态的为学生和企业提供各种学生的查询信息,及时了解和动态掌握学习成绩等相关信息,同时减轻学校及企业的工作量.
图1 学校-学生-企业体系架构图
我国“卓越计划”是未来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一项新生事物,因而必须经历一个由改革试点到深化、逐步探索的过程.实施“卓越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经验,更应根据自身条件、制度环境和历史沿革的特点,政府主导、高校落实、社会支持三位一体,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路.
〔1〕施国萍,唐治中.CDIO教学改革新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9(17):83-85.
〔2〕胡小唐.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创新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45-48.
〔3〕范立南,原忠虎.构建适应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1999(5):57-58.
〔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2-25.
〔5〕杨叔子,张福润.创新之根在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