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退”之后高校要反思

2013-08-05 07:04王从清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学业大学制度

王从清

对于“劝退”做法,赞成者认为此举极负责任,大学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反对者则质疑高校是否尽职尽责,劝退处理是否过于简单。毕竟,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里的学业不达标的学生也日益增多,如何对待这些“学困生”,也是高校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作为培养人的场所,高校也要做一些反思。因为这些被“劝退”的学生,也是千辛万苦挤过高考“独木桥”的,他们身上寄托了家庭的期望。被“劝退”的结果对这些学生而言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

作为高校,要考虑这些学生为何不爱学习?高校给予他们的是否为他们所需?眼下,很多毕业生反映大学开设的很多课程内容陈旧,一些教材甚至是20多年前的内容,再加上一些教师“八股”式的教授方式,难免会让大学生们失望。因此,大学课程除了要与时俱进外,在教授方式上,还要适当考虑一下当下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另外,这些被“劝退”的学生,在进大学前能够刻苦学习,进入大学后却“混日子”,产生厌学情绪,细究起来,也是应试教育弊端的显现。年轻学子苦拼十多年,考上大学后难免会放松下来,以为万事大吉,这样的心理状态相信许多大学生多少都有一些。多数学生能够很快调整过来,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一些学生可能会无法调适,在互联网等外来诱惑下,将主要精力放到了学习之外的东西上面。对于这样的现状,高校入学教育这一课想来是要加强的。

“被退学”背后,高校应反思自身评价体系是否科学?教育不是“流水线”,学生不是“标准件”,每个学生的能力与兴趣是不一样的。但当前的评价机制过于简单,与中学一样,大学也只是单纯地以学业成绩评价学生。这样简单的办法,看似公平,却容易束缚个性,一个模子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能够有创造力?这方面,一些高校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除了常规考察学生的学业水平外,还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将课程之外的实践活动和创业活动纳入考核指标,这样学生在兼顾学业的前提下,还能够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中。试想,这样的考评机制下,学生哪还舍得花费大把时间在逃课、打游戏这样的事情上。

人才培养要讲规范但也不能被规范束缚,高校要赋予制度一定的灵活性。评价一个制度好不好,要看这一制度是否能为学生提供发挥余力的空间。高校在制度制定时,要益于学生与学校的发展,让学生实现多元发展。

最后,“劝退”制度本身也需要完善。只要拟被劝退的学生还希望继续接受教育,大学应以宽容的胸怀面对,给学生一个追求进步的机会。同时,为避免劝退发生,高校可引进学业预警制度,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加强对学生学业的引导与监控。当学生可能被劝退时,高校应及时告知,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实施有针对性的辅导,尽量避免劝退的发生。

猜你喜欢
学业大学制度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至善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
业精于勤
某些单位的制度
35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