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蓉蓉 贺继明 蒋家胜
当前,国内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但往往遭遇运行成本高、难以全覆盖、难以消除安全隐患等困境。对此,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四川本土“三基地一窗口”以及“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感恩奋进”文化,整合各高校德育教育资源,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围绕一个宗旨、创新两大机制、整合四大模式、凝练五大主题”的“1245”实践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和高职特色,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明确人才培养宗旨
课程模式决定于人才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于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也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此,学院领导指出,增强就业能力是应用型高校学生的优势需求,对学生的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很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具有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的特征,其实践教学必须围绕“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宗旨来实施。
实践中,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设计中,坚持以职业素养培育为着力点,着力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着力培养乐于奉献、团结协作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意识,着力培养善于沟通、敢于担当为主要内涵的职业行为习惯。从职业理想、职业规范和工作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职前培育,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育和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让他们明白自己未来在社会上和企业中应承担的角色、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育培养他们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爱岗敬业的精神、良好的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创新校内外协作机制
一是创新校内协作机制,构建思想理论教育与团学等工作部门深度合作的机制。通过与团委、学生处、实习就业中心、后勤等部门深度合作,依托这些较为成熟的活动平台,获得丰富、真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活动项目,以此整合德育教育资源,创新思想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互动、以一二课堂一体的知行统一的德育教育机制。这种机制,可以把校内的德育教育力量整合起来,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取得很好的育人效果。
二是创新校内外协同机制,构建思想理论教育与学生专业教育互通的机制。高职院校有着产学融合的突出优势,有很多联合办学企业。将联办企业的专业实习基地改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工学交替、专业实践的机会,将学生工学结合的专业实习实训载体打造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同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入学生实践、实习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引导,延伸了思想理论教育教学链条,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时空,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推进现有教学模式改革
充分挖掘四川本土“三基地一窗口”和企业实习实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服务学习”为主线,整合“基于网络”的虚拟型实践教学模式、“基于社群”的服务型实践教学模式、“基于情感”的体验型实践教学模式和“基于问题”的探究型实践教学模式,力争做到全员、全程参与实践教学。
探究型实践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人际沟通与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学院教师组织学生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新媒体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与职场生涯发展、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等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调研,还组织学生针对“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科学发展观与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灾后重建的成就与改进、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当地住房调控政策的实效与房价走势”等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调研,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
虚拟型实践教学模式。为推动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真实世界践行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或者自身困惑,提高理论素养、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学院建立了“思政视窗”红色专题网站,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开设红色影院、思想宝库、时事学习、文件汇编等栏目,并链接了相关红色网站,还将灾后重建和成都天府新区建设、北改惠民生等本土教育资源放在专题教育网上,引导学生学习。
服务型实践教学模式。为引导学生在自我价值的追寻中完成自我价值的定位,在社群的互动中把学生导向共同价值的追求和共同历史责任的承担,在社群服务中发现自己在社会中应当承担的角色、责任、意识和公共利益,学院借鉴“服务学习”理念,与学院后勤产业处、学院附近的高新区石羊办事处、桂溪街道办事处、肖家河街道办事处及高新辖区的三元、新北、新街、新园、和平等社区签订协议,合作建立了10余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并将合作办学的企业建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地,形成了一个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群。
具体来说,一年级学生在教师和物管公司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完成教室、宿舍、实训室、图书馆、运动场馆、会议室等区域的清洁打扫和环境美化服务,“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按照企业标准进行检查评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服务意识、团队协作意识,提升职业素养;二年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社区、企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到社区、企业进行服务学习,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到新街社区、桂溪街道等社群送文化、送科技下乡,宣传城乡统筹,关心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让学生在社群的道德践行中培育美德与善端、在真实职场工作中认同企业的工作价值观,让学生通过社会服务而端正做事态度、明白做人道理,习得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提升素质,培养公民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体验型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参加的德育实践活动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注重学习者对所参加活动的反思、回味、深化,侧重活动体验过程的隐性目标的实现,注重学习者人格的完善和素养的培育。学院组织学生参观考察金沙博物馆、武侯祠、建川博物馆,感悟源远流长的祖国文化;组织学生到联办企业考察,感悟产业文化,认同企业的工作价值观,提升职业素养;组织学生到北川、汶川等灾区参观,感悟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救灾重建的伟大成就,深刻体验“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人民解放军好”的内涵,从而养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探强国之路。
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学院根据职业岗位素质要求,从学生成长成才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入手,采用“服务学习、工学交替、社会调研、参观考察、模拟法庭、法律咨询等形式”,凝练“走进社区、转变角色——规划职业生涯,促进成长成才”“奉献爱心、关爱孤老——传承阳光工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我行我秀、我秀我家——营造服务文化,创建和谐校园”“服务社区、建设家乡——促进城乡一体,我为城乡统筹建言献策”和“普法宣传、法制社区——普法回故乡,提高公民法律素养”等五大主题实践教学活动。
在实施过程中,学院与成都市高新区11个社区、学校后勤产业处以及100余个联合办学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美德的行为中,提高道德素养;在联合办学单位的工学交替的真实工作环境的顶岗工作中,体验职场文化,内化企业、行业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提高职业素养。
实践表明,“1245”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将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有效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