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罗浮中学(325102) 蒋程程
湖南省汝城县第一中学(424100) 熊晓东
区位是经济地理学中的基本概念,有两层含义:其一,它专指人类布局或设计的事物;其二,它是指人类活动的空间位置及其与外部的空间联系和所具有的社会经济意义。[1]高中阶段涉及区位教学的知识有人口、聚落、工农业、商业、交通、旅游等。区位分析能力不仅是课标重点强调内容,也是高考重点考查范围。因此区位教学是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一线教师在日常的区位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从多个不同案例入手,归纳出各种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并将之推广应用的方法。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也非常明显。但在某些具体问题分析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些误区。尤其是在试题命制和试题解析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争议。本文对这些误区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供探讨。
空间尺度指的开展研究所采用的空间大小的量度。区位大体上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不同尺度的区位,其主体、对象空间范围和影响因素、制约机制有很大的差异,因而研究方法也相应有所不同。[2]
争议1:新疆布局棉花的主导区位因素与限制性区位因素分别是什么?有的教师认为新疆布局棉花的主导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素都是水源。理由如下:新疆气候干旱,发展种植业需要解决灌溉用水,所以限制性区位因素是水源;同时也正因为如此,棉花布局必然会接近水源,水源也就成为主导区位因素。有的老师认为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下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如果在中国范围这个尺度下分析,则与全国其他地区比较而言,新疆布局棉花生产的主导区位应是光热充足,尤其是夏季光热丰富,收获期降水少有利于采摘。但是限制性因素是降水较少,水源少。如果是在新疆省内这个尺度下分析,则由于新疆总体气候干旱,种植棉花需要灌溉用水,因此布局棉花生产的主导区位是在水源丰富的绿洲或河流沿岸。显而易见,考虑空间尺度下的区位分析才更加科学客观。
例题1:(2009年山东文综)图1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图1
2. 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 光照 B. 热量 C. 水源 D. 土壤
从题目设问中“世界上著名”可以看出,其要求是在世界的空间尺度下分析甲地棉花产区的主导区位条件。从全球来看,甲地区布局棉花生产的主要原因是光热充足,而并不是因为甲地区水源丰富。但答案却给了水源,显然忽略了区位分析的空间尺度。不如将原题改为:“甲地区是当地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这样就限定在“当地”较为微观的空间尺度下分析,可以顺理成章地分析出答案为水源。2012年高考大纲卷中的一道试题(例题2)可以验证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区位分析结果不同的结论。
例题2:(2012年大纲)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5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图5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
【答案】分布规律:盆地周围绿洲地带(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有利条件:(棉花生长期)光照充足,热量充足,有灌溉条件。
(2)说明该区域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答案】劳动力不足,在棉花采摘期尤为突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有限。
比较两题的答案,(1)问种植长绒棉的有利条件,答案包括“有灌溉条件”;(2)问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答案包括“水资源有限”。两个答案看似矛盾,其实不然。(1)设问中的“这些地区”,指的是“图示区域”中长绒棉分布的地区,也就是说要求考生在“图示区域”(塔里木盆地)这个空间尺度内分析区位。(2)设问中的“该区域”(图示区域),则表明是在全国范围的空间尺度下分析。简而言之,“该区域”整体缺水,但“该区域”中的“这些地区”水资源较丰富,有灌溉条件。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之一,区位分析也不例外。上述分析可知,只有在某个具体的区域范围内(空间尺度下)探讨,才能准确得出人类活动分布的区位特征。
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原先优秀的区位布局可能会失去意义,需要重新调整。这在钢铁工业布局区位变化的案例中非常典型,但实际应用时却又容易忽略。
例题3:(2011新课标卷题干材料略)3.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
A.技术力量较雄厚 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D.劳动力较充足
对于该题的解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审视设问可知,“潜力”是一种将来的产量变化。题目要求考生分析“产量变化”的原因,答案自然是哪个因素“变化”导致产量的“变化”。四个选项中A选项明显错误,BD的描述虽然正确,但无疑并不是描述“变化”的因素。只有C选项“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是表明将来“变化”的区位因素,即土地面积扩大。该题实测难度值为0.303[3],属于较难题,可以反映出学生对区位变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区位分析不仅要考虑空间尺度因地制宜,同时也要考虑区位变化因时制宜。
为了简便处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区位因素进行总结,归纳出一些简单易记的知识框架。比如农业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河流、土壤、交通、市场、劳动力、技术等等。这样的知识框架自然有利于学生全面分析区位,但也带来一个弊病,即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往往忽略具体的空间联系,分析结果过于笼统。
例题4:(2009年全国文综Ⅱ)36.(36分)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图4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图4
(3)概述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13分)
【答案】通过航空,可以方便联系北美、欧洲等花卉市场。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廉。(政府决策)推动花卉种植和出口。
该题从交通条件分析,由于运输的是鲜花,因此答案应该明确“航空便利”;从市场分析,材料指出国际市场为北美、日本、欧洲三大消费市场,因此答案应明确“接近北美、欧洲等花卉市场”。然而,学生容易简单笼统地回答:交通便利、市场广大。这样的答案并不能说明具体的空间联系,属于套用知识框架。类似的情况还有鲁尔区钢铁工业的区位条件之一是“接近”铁矿产地,而不是当地铁矿丰富。
地理学科考核能力要求学生对地理区位信息的正确把握和阐释。[4]若将具体空间关系笼统化,显然不符合高考考核能力要求。
因素指的是影响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根据区位的概念,可以认为影响事物“布局”的原因或条件称为区位因素。也就是说,区位分析是研究事物(特指人类活动)布局的原因,即分析某事物布局在某地的原因以及该地的优劣条件。显然事物的影响因素与区位因素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影响钢铁厂的因素有原料、能源、动力、企业管理制度、领导能力等各种内外部因素,而企业管理制度和领导能力不是“布局”的因素。
很多教师认为国际市场大是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因素之一。该结论看似正确,其实不然。国际市场大毫无疑问是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但国际市场大小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布局在中央大平原并不能构成直接关系。当然,如果中央大平原当地市场大,则与当地商品谷物农业构成了空间联系——接近市场。
例题5:由我国“中德环保有限公司”承建的山西大同富乔垃圾焚烧发电厂,其二英排放低于欧盟标准。厂区内听不到噪音,闻不到臭味,见不到灰尘,烟囱放出白色的蒸汽,看上去更像个漂亮的公园。影响这类电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很多教师认为影响这类发电厂布局的区位因素是技术,殊不知技术是这类发电厂自身发展的内部因素,但布局发电厂并不是接近技术发达地区,而是为了解决当地垃圾问题,因此答案应为原料(垃圾)。命题人也会犯类似的毛病,比如某地调研试题中,把技术(高铁发展的因素)当成布局京深高铁的主导区位因素。
讨论话题1:资源密集型工业是否是原料指向型工业?对这个问题的困惑其实是对工业分类和区位概念理解不够深刻所致。资源密集型工业是根据工业的投入特点进行划分,原料指向型工业是根据工业布局区位特点进行分类。资源密集型工业是从工业投入产出特点进行划分的一种类型,诚然接近原料产地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但综合考虑市场、交通、劳动力等因素,远离原料产地的布局区位也是存在的。比如钢铁工业,鲁尔区、鞍钢、宝钢分别布局在煤炭产地、铁矿产地和市场。从区位条件变化来说,钢铁工业布局逐渐远离煤炭和铁矿而趋向市场,但不能否定三者仍然并存的现象。也就是说,区位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在没有实际布局的情况下难以确定某种工业的布局类型。
上述四种情况,是实际教学过程和命题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反映出教师混淆影响因素与区位因素两个不同的概念,忽略了区位分析的“布局”意义。
区位分析的应用必然是具体产业活动布局在具体地点的原因或条件分析,是产业活动自身特征与区域特征的具体空间联系的分析。其教学难度较大,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刻灵活的思维能力。之所以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步入上述四大误区,客观原因是课标和教材对区位概念解析过少;主观原因则是一些教师利用知识框架包打天下的教学处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运用辩证性和综合性思维,渗透区位概念辨析、具体案例剖析,才能走出这四大误区。
[1][2] 白光润. 应用区位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文科试题分析》(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4] 张亚南. 地理学科考核能力要求解读[J]. 地理教育, 2005(5):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