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地理教学思路的创新

2013-08-02 01:02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215421
地理教学 2013年15期
关键词:冷锋海区洋流

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215421) 郑 浩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需要准备很多东西去完成、完善教学,比如说要钻研教材、要阅读教辅资料、要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要写教案、要制作课件等等,而这些工作的核心是教学思路,即在准备上某一节课之前,头脑中至少应该有了关于这节课教学的大致思路,当然在你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这个思路可能还会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只有教学思路清晰明了,课才可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不但要有清晰明了的教学思路,更要有创新教学思路的胆量和勇气。只有创新教学思路,你的课才可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才可能从众多的平凡课中脱颖而出,从而教学工作打开另一片天地。笔者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经历,谈谈高中地理教学思路的创新。

一、小改动、大智慧

在教学中,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这节课只能这么上,但还有别的更好的思路吗?实际上,有时只要在已有的思路基础上作一些小的处理改动,便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锋与天气”这部分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讲清楚冷锋和暖锋,很多教师都会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如图1所示),让学生找出这两幅图有哪些不同,学生找出来之后,自然就会对冷锋和暖锋的不同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了。根据图1,冷锋和暖锋的不同有以下几点:①锋面移动方向不同;②锋面坡度(即锋面与地面的夹角)不同;③雨区位置不同;④雨区的范围不同;⑤降水方向不同。

图1 冷锋及暖锋

实际上,冷锋和暖锋的表示符号也是不同的,这在图1中没有体现,并且冷暖锋的符号经常出现在天气形势图中,学生要学会根据冷暖锋符号来判断锋面的移动方向以及可能出现降水的区域。所以,如何在图1中把冷暖锋的符号添加进去并使学生能阅读简易的天气形势图,是在教学时该考虑的问题,最终通过实践摸索,完成了图2的制作。

图2 冷锋及暖锋

在图2中,冷锋和暖锋的不同除了上述的五点外,还有一点就是冷暖锋的符号的不同,这是学生很容易能判断出来的。图2中还添加了几个字母表示冷暖锋的不同位置,学生根据图2能迅速地判断A在冷锋的锋后、B在冷锋的锋前,A区域是冷锋主要的降水区域;C在暖锋的锋前、D在暖锋的锋后,C区域是暖锋的降水区域。还能得出的结论是冷锋符号(实心三角形)向外凸出的方向就是冷锋前进的方向,暖锋符号(实心半圆形)向外凸出的方向就是暖锋前进的方向。这样,通过图2,比较全面地比较了冷锋、暖锋的不同(如表1所示),学生可依据它们的不同来判断冷暖锋。

表1

二、从中间入手,向两端扩展

有时候从结果上看,教学的框架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教学的程序却是不一样的,这体现了教学者思路的不同。在“工业地域的形成”这一节教学中,看到很多教师的教学框架如出一辙(如图3所示),他们的教学思路大同小异,看起来没什么新意。

图3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框架

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另外的教学思路:采用图3的框架,从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对比入手(以图4导入),进而引导学生逐一分析,并向框架的两端扩展:(1)工业集聚:①为什么会产生工业集聚?(太仓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何会聚集大量的工业企业?)→a.因为它们之间存在工业联系(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继而进一步引导介绍另一种工业联系:工序上的工业联系);b.工业集聚带来的好处(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能源消耗和运输费用,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可以共用基础设施和吸引廉价的劳动力,节约生产建设投资)。②工业集聚形成的这一片地域→工业地域(介绍工业地域按成因和按发育程度划分的种类)→其中发育程度高、规模大的工业地域形成工业城市(如鞍山钢铁城、十堰汽车城、大庆石油城等)。(2)工业分散:①有工业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可以形成工业集聚,有的也会形成工业分散(如福特汽车的全球化生产网络)。②哪些工业企业可以进行工业分散?(即工业分散的两种类型:a.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工业企业;b.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工业企业)→分散在各地的工业企业怎么联系?(即工业的地域联系)→进一步发展形成跨国公司。

图4 太仓经济技术开发区、福特汽车

三、逆向思路,激活课堂

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节中,洋流的分布规律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很多教师头疼的问题。大多数教师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采取的是这样的思路:①先展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实际洋流分布图→②继而提示学生这些海域的中低纬海区、中高纬海区洋流的分布、流动方向→③发现洋流分布的一些共同规律:a.中低纬海区洋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逆时针流动(即“中低纬海区北顺南逆”);中高纬海区洋流北半球逆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应纬度海区不存在洋流的高低纬间流动现象(即“中高纬海区北逆南无”)b.中低纬海区大洋东岸洋流性质为寒流、大洋西岸洋流性质为暖流(即“中低纬海区东寒西暖”);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大洋东岸洋流性质为暖流、大洋西岸洋流性质为寒流(即“中高纬海区东暖西寒”)→④归纳、总结,画出洋流模式图(如图5所示)。

图5 全球洋流模式图

在教学时,笔者采取的思路却与上述思路大致相反:①让学生回顾气压带与风带的知识,在图6中画出风带的风向,写出风带的名称→②教师提示“风吹海动”(即风是洋流的主要动力),学生对照画好的风带的风向,在图7中试着画出洋流的流动方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洋流在流动的过程中还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和陆地的阻挡,最终完成洋流模式图的绘制(如图8所示)→③小结规律:a.中低纬海区洋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逆时针流动(即“中低纬海区北顺南逆”);中高纬海区洋流北半球逆时针流动、南半球顺时针流动(即“中高纬海区北逆南顺”) b.中低纬海区大洋东岸洋流性质为寒流、大洋西岸洋流性质为暖流(即“中低纬海区东寒西暖”);中高纬海区大洋东岸洋流性质为暖流、大洋西岸洋流性质为寒流(即“中高纬海区东暖西寒”)→④学生们拿着手中的“成果”(自己画的洋流模式图和总结出的规律),兴奋地去“实地”考察验证了(依次验证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区),结果发现手中的洋流模式图和“实地”不太一样:南半球中高纬海区由于大部分为海洋,并不存在高低纬间洋流的流动,而是东西向流动的洋流(南极环流)→⑤学生将“成果”修改完善,形成图9和如下的规律:a.中低纬海区洋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逆时针流动(即“中低纬海区北顺南逆”);中高纬海区洋流北半球逆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应纬度海区不存在洋流的高低纬间流动现象(即“中高纬海区北逆南无”)b.中低纬海区大洋东岸洋流性质为寒流、大洋西岸洋流性质为暖流(即“中低纬海区东寒西暖”);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大洋东岸洋流性质为暖流、大洋西岸洋流性质为寒流(即“中高纬海区东暖西寒”)。

图6 全球的风带(空白图)

图7 全球洋流模式(空白图)

图8 推想的全球洋流模式图

图9 “实地”验证后的全球洋流模式图

四、创新思路,找到新出路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重复同一内容的教学,有时觉得索然无味。而索然无味的真正原因是教学思路的定势,不断重复着同一种教学思路。静下心来想想,看能不能换一种思路来教授这一内容,可能在某个时候会突然灵光一现,灵感来了,顿时觉得像重获了新生一样,这种新的灵感带来的新的教学思路可能会为你的教学找到一条新出路,让教学焕发新机。现以“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例,说说在教学这一课时产生的新思路。

由于“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人教版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必修3主要是区域地理,所以在构思时贯彻了这一理念: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区域分析的大致思路,学会对一个区域进行分析的基本思路。基于这一理念,本节的思路设计如下:①是什么(What),指的是什么是区域,即区域的概念(结合课本理解),同时介绍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可变性);②在哪里(Where),即区域的位置(包含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主要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③为什么(Why),即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这两块区域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去对比分析,自然环境方面主要对比分析两块区域在气候、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人文环境方面主要对比分析两块区域在生产活动(农业、工业、商业等)、生活活动(建筑风格、饮食习惯、民俗文化等)的差异(如表2所示),这里用一个问题可让学生总结怎样分析区域的差异: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时一般考虑的因素有哪些?④怎么样(How),即怎么样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用两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a.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什么问题?b. 怎样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⑤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析区域的一般性思路(如图10)。

图10

表2

猜你喜欢
冷锋海区洋流
你,山川,我
“生生不息”的海洋循环运动——洋流
不正规半日潮海区高(低)潮选取的探讨
你认识洋流吗
跟踪导练(五)6
哈尔滨地区冷锋分析研究
地铁长大过海区间隧道人员疏散模拟分析
电影《战狼2》中冷锋人物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一类洋流运动方程的显示行波解
一次低槽冷锋暴雨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