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境界的方向

2013-07-31 06:49王明明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2013年6期
关键词:小可中国画创作

王明明

李小可告诉我今年要举办“水墨家园”大型展览,我为他由衷地感到高兴。

在大家眼里,小可学画可谓独天得厚,他在李可染先生的培养下,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从美院附中毕业后,他当过兵,后又在工厂里做工人多年,改革开放后才调到北京画院从事专业创作,丰富的历练使他养成了做事专注的品性。他善于思索,通达乐观,待人诚恳,爱好广泛。他善于观察别人的长处,并乐意吸收。小可并没有在父亲的大树下乘凉,他牢记父亲“天道酬勤”、“实者慧”的教诲,持之以恒,积极进取,发奋有为。

30多年来,他曾20多次去西藏,每次进藏对他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灵魂的震颤,在与藏民的亲密接触中,他深深感受到人间的纯朴与善良、真情与欢乐。他几十次去黄山,在山水间陶冶自己的胸怀与情操;他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寻找灵感,体悟京城特有的京味与内蕴;他遍走名山大川,感悟大自然的美妙与神髓;他从传统中顿悟到中国画的精义之所在;他从西方的古典音乐中体会出画面中旋律与节奏的深意;他在自家的“动物园”中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在摄影镜头里抓住最激动人心的瞬间,感受着生命的活力……在这些感悟和滋养中,小可不断地完善自己,他用最大的勇气走出了人们羡慕的大树凉荫,去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在近百年中国画的变革中,人们往往打着批判传统的大旗,却又离不开传统的滋养,但常常都未得到传统的真谛。一味临摹传统让人找不到出路,走不出古人的窠臼。用西方的艺术观念与科学造型改造中国画,又致使中国画的传统基因慢慢变异甚至消失。小可在变革的潮流中坚持自己的主张:生活是创造的源泉,在生活中找灵感、找题材。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敏感度,在激情与感动中去写生,在广泛的借鉴中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反复写生,反复训练。小可在整理和吸收可染先生的艺术中体会到父亲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自觉精神。

艺术是精神的产物,不是技巧的卖弄。小可时刻保持着自己的创作激情与冲动,创作了一批西藏题材的丝网版画,他的作品表现了西藏的神秘、苍凉、静谧与神圣。在水墨画中,他从追求笔墨的完整、造型的严谨向追求作品的意境转变,在精神层面去追寻创作的方向,所以他的作品有感染力,能打动人,他的作品中流淌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拥抱自然的真挚情怀,在不自觉中,他把我们带到他所创造的情境殊胜的艺术世界中。

当很多人把名与利看成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时,小可并不以为然。他不强求自己马上形成独特的风格,他自觉人生需要积累的意义,艺术的修养需要在长时期的积淀中才能达到自然的升华,唯其如此,中国画家特有的厚积薄发、大器晚成与理想境地才能自然显现。他淡然地对待艺术道路上的名利得失,他更愿意追寻精神上的飞跃。今天,他把自己辛勤劳动的艺术果实和炙热的情怀呈献给大家。在他看来,这些展览中的作品还是他艺术实践中的一个过程。他对自己永不满足,他把自己的个展看成是新的起点,这是清醒的自我判断,是一个真正艺术家拥有的美好品格,令人尊敬。

艺术家的成功需要后劲,尤其是画中国画的画家。感觉与暴发力难以持久,全面修养,宽广胸怀,敬畏传统,才能成就真正的中国画画家,小可正向着新的目标迈进!

(作者系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

猜你喜欢
小可中国画创作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Jazz
李小可作品欣赏
小可的红皮鞋
推理:红颜大草莓
书画名人汇
角色街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