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化创意产业 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

2013-07-30 01:55陈烈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人才文化发展

陈烈

“十二五”规划指出,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上升为国家的支柱性行业。世界范围内,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并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创意产业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未来引领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更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经过多年实践,成都大学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之路,为解决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搭建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创意成果转化和创业团队孵化三者共赢的重要平台。

找准定位 实现三个有效“对接”

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性,成都大学领导班子认为,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环节,即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应紧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设置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此必须找准发展定位,努力实现三个有效对接。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 成都大学立足文化创意产业的最新发展潮流,建设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综合开放实验室,本着“三跨”的原则,即“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面对全校学生组成创新创业综合实训班,开设的综合课程融合多学科知识,并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创新力培养项目实训。例如,学校美术学院开设了动漫周边产品开发与设计实训课程,内容涵盖动漫产业发展、人体解剖学、创意思维训练、动漫创意产品设计、造型设计、动漫创业产品实物制作、动画短片制作等多项内容。授课班级实现跨学科、跨年级联合编班,学生专业形成优势互补。同时,依据综合实训课程要求跨专业配置优势教师资源,分阶段联合授课,最终实现创意产品开发与制作,综合开放实验室的建立,使创业教育真正为创业教育观念向教育实践转化搭建了桥梁。

此外,学校定期开展创业知识课堂教育,讲授包括产业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专题开设的方式在创业教育中融入传播学、出版发行、数字媒体技术、文化服务类课程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解,实现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

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要求相对接 创意人才是文化创意发展的核心,一流的创意人才才能孵化出一流的创意企业。然而,由于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创意产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错位,创意团队供应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已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途径之一。

为此,成都学院美术学院建立学生创新力培养塔式团队群,将学生自发成立的工作小组纳入“统一孵化、统一管理、统一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整合团队个体力量形成创业群体效应,营造创业生态环境,从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运行“四善”,即善学、善思、善用、善新的培养机制,开展创意实训项目20余项,学生作品进入市场应用率达到60%。

通过努力,学生就业质量显著提升,进入全国百强设计公司的毕业生达到40%以上,进一步深造研究生的达到20%,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实现100%。如今,创业已成为带动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为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企业输送了大批的管理人才、专门技术人才和营销策划人等。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文化创意产业实践相对接 学校领导班子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实践性教育。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背景,在实践中完成创意人才的培养,实施产业实践式教育,在产业实践教育中完成两个转化,一是完成从创意思维向创意产品的转化,二是使创意人才在创意产业实践中完成从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过程。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应同时具备创意、孵化、实验、开发、培训、展示、交易、示范、辐射等多种功能,为创新人才实践完整的创意产业过程创造条件,即建立整合机制为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和谐环境。

实践中,成都大学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导向建立“双效”型创业实践教育人机制,旨在通过“角色转换”和“机制驱动”,促使学生主动吸收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能使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成长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传播者、实践者、组织者和最大受益人。事实证明,通过创新灵活的机制去支撑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和多渠道的实践创新,学院成功完成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与时俱进 打造创业教育支撑体系

结合自身多年实践,学校领导班子认为,创新创业支撑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孤立实施,其支撑体系应该包含技术支撑、创业平台建设、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并应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该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实现融合发展 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此,学校经过一番缜密的市场调研,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归结为三类,即管理人才、专门技术人才和营销策划人才,相对来说,既通晓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又擅长经营管理的创意产业管理人才比较匮乏。

学校领导班子认为,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模式严重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造成文化创意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动手能力薄弱,就业适应力低下等问题,不能满足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同时,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滞后,使得文化创意人才专业开设有限,增设和调整速度缓慢。对此,学校领导班子认为,实现专业课程与文化创意课程的立体交叉式发展是解决培养复合型创意人才的核心,必须分两个层面进行课程整合。

为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一方面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把课堂教学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并重;另一方面以拓展专业技能培养和提升人文素质为核心,紧紧依托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依据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分层次分阶段实施创新力培养计划,实现创新力培养的阶段控制,使学生艺术素质提升与专业技能提升形成有效的融合。

整合优质资源 建设校企“共享型联合体” 实践表明,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高校不可能独立承担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为此,成都大学坚持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共享型联合体”,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通过项目导入,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实践,成为创意成果与市场对接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同时,使合作企业成为创意实践的引领者,使自身成为创意产品研发的推动者,通过与社会资源的立体交互提升原创思想向实现生产力转化的效果,实现了文化创意市场发展与大学生创业有效对接。

专业技术与产业实践并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创业导师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丰富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经验。针对目前创业指导教师数量的严重不足、教师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成都学院致力于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实践中,成都大学积极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产业发展的最新要求,吸纳来自社会各界的力量,不断优化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稳定的师资基础。

近年来,秉承“自爱、自修、自尊、自强”的精神,成都大学创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和谐校园,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城市型综合大学。

猜你喜欢
人才文化发展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谁远谁近?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毛遂自荐
教师发展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