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七种关系 巧解“用意”类题

2013-07-30 03:01夏禹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类题图画扬州

夏禹

在高考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涉及到“用意”类的考题。其题干的表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的用意是什么?”如2012年湖北卷第17题:“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2)“……作用是什么?”如2010年湖北卷第17题:“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3)“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

要准确地解答这类问题,必须首先了解“用意”类题目设题点所涉及的问题类型。“用意”类题的设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称表达。这类试题一般针对某一人称的具体运用来设问,或者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设问,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设问。

(2)修辞方法。这类试题主要针对一些运用了常见修辞手法的语句设问。

(3)表达方式。这类试题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语句的表达方式设问。

(4)表现手法。这类试题一般针对部分段落或全篇所运用的表达技巧设问,着重考查对文章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

(5)具体形象。这类试题一般针对典型环境下的个体形象或群体形象设问,有时也可能对一种具体的物象或意象设问。

(6)篇章结构。这类试题一般针对某些语句或段落在文章中的地位或作用设问。

其次,要准确地解答这类问题,还要明确所描写的对象与文本其它内容之间的关系。只有弄清楚了这些关系,才能明确答题方向,进而准确答题。

根据对历年高考试卷中相关试题的分析,我们发现,无论“用意”类题的涉题点是哪一种类型,它所描写的内容与文本其它内容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其“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与描写对象即形象(人、景或物)的关系;

(2)与文中其它事物的关系;

(3)与作者或读者的关系;

(4)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5)与文章结构的关系;

(6)与文章标题的关系;

(7)与文章表达效果的关系。

只要我们把握了这七种关系,并将各种关系的目的说清楚,这类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2012年湖北卷第17题:“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从涉题点来看,这个题目应该属于“篇章结构”的问题。如果从“关系”上来看,那么答案也是非常明显的。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其“用意”至少涉及到(4)(5)两方面。所以,这道题的答案要点是:①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②叙述“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再如2010年湖北卷第17小题:“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从涉题点来看,这个题目也应该属于“篇章结构”的问题。因为所选唐诗有多处,且每一句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因而“作用”也会有所不同。从“关系”角度来分析,“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文章的开头,它涉及第(5)点,即“写扬州近南远北的人文山水,引出下文对扬州的描述”。“烟花三月下扬州”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且与标题相同,所以它涉及(4)(6)点,即“写到扬州去的最好季节,点明题目,表现扬州的美”。“秋尽江南草木凋”处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它涉及(2)(4)点,即“写秋天到扬州意义不大,对比出春天到扬州最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文章结尾部分,正如文中所说——它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所以它涉及(4)(5)点,即“写扬州可以找到东方人梦境般的审美情趣,为后文对扬州风流不再的叹惋作了铺垫”。

所以,只要理清各种“关系”,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增强解答“用意”类问题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图 画

冰 心

信步走下山门去,何曾想寻幽访胜?

转过山坳来,一片青草地,参天的树影无际。树后弯弯的石桥,桥后两个俯蹲在残照里的狮子。回过头来,只一道的断瓦颓垣,剥落的红门,却深深掩闭。原来是故家陵阙!何用来感慨兴亡,且印下一幅图画。

半山里,凭高下视,千百的燕子,绕着殿儿飞。城垛般的围墙,白石的甬道,黄绿琉璃瓦的门楼,玲珑剔透。楼前是山上的晚霞鲜红,楼后是天边的平原村树,深蓝浓紫。暮霭里,融合在一起。难道是玉宇琼楼?难道是瑶宫贝阙?何用来搜索诗肠,且印下一幅图画。

低头走着,一首诗的断句,忽然浮上脑海来。“四月江南无矮树,人家都在绿阴中。”何用苦忆是谁的著作,何用苦忆这诗的全文。只此已描画尽了山下的人家!

(本篇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1921年7月5日)

1.文章第三段描写了哪两幅图画?其用意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中引用诗句的作用。

1. 文章第三段描写了“山上晚霞”图和“天边平原村树”图。其“用意”就是为了与第二段中的“断瓦颓垣”进行对照,并以此来表达作者乐观旷达、淡泊悲悯的情怀。

2. 结尾处引用诗句,进一步点明“图画”的特点(绿树掩映、人家静默),进而归结全文。

(这是一篇精短隽秀、清雅怡人的美文。作者以她女性特有的触角,敏锐地捕捉到“无意中”看到的两幅“图画”:一幅是“故家陵阙”图,一幅是“半山暮霭”图。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密集的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这两幅画的内容和特点,让其如流动的诗意扑面而来,从而表达出作者乐观旷达、淡泊悲悯的情怀。)

猜你喜欢
类题图画扬州
每章一练之“反比例函数”
每章一练之“二次根式”
高考政治漫画类题的解题思路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扬州的秋日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下扬州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