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璇 余德龙 张文剑
【摘 要】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扩招,使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大学生数量增加,也使资助工作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资助工作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只有不断创新体系与机制,才能达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准,满足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为据,探讨如何通过资助体系与机制创新,突出资助的教育功能,做到“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共建。
【关键词】资助体系;机制创新;物质资助;精神资助
知识改变命运,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越来越显著,但日趋增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也愈发受到更多的关注。各高校认真落实国家关于确保学生不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政策。即便如此,现实工作中我们还面临多项挑战,资助工作的教育功能没有完全发挥,这就需要我们从本校实际出发,不断探究资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体系与机制,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
一、高校资助工作现状
(一)全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基本概况
全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数约占在校大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西部高校由于生源等其他原因,这个比例还要高些。在校贫困生基本情况可以概括为基数大,数量多。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0年贫困生比例约为22.4%,2011年约为23.2%,2012年约为25.3%。我们已经看到,贫困生不仅在物质上需要救助,在精神上更需要资助。据不完全统计,30%左右的贫困大学生或有自卑、自弃情绪;或有孤僻、不与人交流;或偏激、不听劝告等心理障碍。精神资助就是要注重他们思想、理念、心理、情感等方面的援助,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从而健康生活。
(二)贫困生资助概况
2007年,国家实施新资助政策后,全国建立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资助体系,其中还包括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生活补贴等相应措施。此外,部分高校与社会团体联合建立资助基金,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国家资助为主,高校、社会为辅的体系。但不发达地区的资助体系大部分停留在国家资助上 。
(三)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不足
1.资助总额度和资助面普及还不够。由于贫困学生总量多,矛盾一直存在;2.资助工作与人才培养目标联合不紧密。部分高校为资助工作而做资助,仅仅是分配资金,忽视资助的教育功能;全面落实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创新资助工作理念,3.资助资源效能发挥不够,资助工作的教育功能亟待发挥。像受到资助却不思回报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所以我们应该丰富资助工作内涵,充分发挥资助资源功能,不断创新资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项资助政策,注重资助的教育功能,相互协调,形成合力,确保各项资助资金发挥最大的物质效益和精神效益。
二、探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
(一)树立创新理念,增强创新意识
从目前困难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高校资助工作现状和困难学生的真正需求来看,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需要掌握改变家庭困难的能力。要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家庭问题,就要求做好经济资助的同时,必须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就业力、竞争力和创造力,这就需要不断创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理念,形成“多项、多轨、资源整合”理念体系。(简称“两多,一合”)
1.“多项”资助理念。我们已经看到,经济困难学生不仅需要经济上的资助,更需要素质提升、技能提高、心理辅导等各个层面的需求。学生这些多样化的需求,又总是交织在一起的,采取简单的资金救助方式,可能造成“只扶困,不扶志”;“只物质救助,不精神引导”;“指谈资金,不讲教育”的怪现象,更有甚者就连个别教师和辅导员也只看钱,只争钱。现实需要我们树立多项资助理念,建立以经济支持、能力支持、目标(信念)支持、教育引导为主要内容的多项资助体系。保障困难学生达到物质基础上的思想道德、技能水平、目标信念等的全面提升。
2.“多轨”资助理念。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5%左右,这个数字还是相当可观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树立多轨资助理念,建立以国家、企业、社会团体、高校、家庭、学生自身等为渠道的多轨资助体系。在我国,这项理念已为人所知,但只存在于政策层面或经济发达地区,很少有扩展到观念层面或经济欠发达、经济不发达地区。据实地调查: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仅仅知道高校资助这一渠道,其他的一无所知。只有真正将理念转变为统一的观念,才能将国家、社会、个人高度的统一在一起,形成巨大的精神动力。
3.资源整合理念。现阶段我国出现了一些整合模式,如“校校整合”、“校联盟整合”、“校企整合”、“区域整合”等,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整合也是理念创新中的难题。目前,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资源在层次、数量、特点和效用都参差不齐,不同地域又有差别。进行资源整合,树立资源整和理念,更充分地发挥资源整合后的效用是完善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探索建立资助体系的新措施
1.多轨立体资助。多轨资助就是要求建立以国家、企业、社会团体、高校、家庭、学生自身等为渠道的多轨立体资助体系。其中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资源的资助,减轻学校的压力。
首先,高校应积极联合社会各界在学校设立各种助困、扶困奖学金。学校可设立“服务契约奖学金”,让受资助者接受指定的培训,毕业后从事指定的工作,作为对出资者的回报。 我校已和一些企业建立长期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成立了“校企合作奖学金”。
其次,高校可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建立校外勤工助学基地。吸纳校外资助不仅是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外设立勤工助学基地,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社会的资助。把人才培养、就业服务与助困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共赢。 我校已建成“大学生孵化基地”,向贫困大学生倾斜,帮助他们自主创业,找合作项目,现已有近百余贫困大学生参与这个项目,创立了鲜花订购、建筑装饰、电脑维修等十余家微小公司,给其他贫困大学生提供了就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