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开俊
摘 要: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知识,更要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乐意学习,主动学习,全面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要从学生与教师双方面来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明确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另一方面要更新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还原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身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兴趣;主体;开放;合作
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数学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素质教育必须走进课堂,而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于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使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去,不仅要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
一、设置生动的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说明了“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将数学知识在数学情境中合理进行呈现,既体现了数学的真实存在性,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种方式共同作用的活动方式,课堂上教师应努力避免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如果教师只注重师生之间的教和学,而忽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只会导致课堂枯燥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长此以往,将出现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的局面,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厌学情绪产生的重要原因。为了充分改变这种局面,我认为要从以下方面积极地进行实践:
首先,认清教师的引导作用,还原学生学习主人的身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合适的场景与条件,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努力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丰富他们的课堂学习。
其次,预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讲得太多、太细,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小,抑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大胆尝试,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质疑与讨论空间,使学生带着疑问去解决问题。如我在《角的认识》的教学,当讲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度时,一个学生提出疑问:“书本和操场的形状都是长方形,但课本的四个角比起操场的四个角显然小得多。为什么说它的四个角都是90度的角呢?”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涉及角大小的本质问题,于是就顺水推舟,让大家发表意见。小组讨论后,我及时引导,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显示一个60度角,再把角的两边延长、缩短,结果这个角还是60度。最后总结归纳达成共识: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三、将“开放式教学”带入课堂
开放式教学既是对教师传统教学方法的挑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開放他们的思维空间,促进他们的创新。在四年级《植树问题》的教学中,我仔细研究了教材,发现教材主要是按两端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及一端植树的思路来进行安排的,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来认识间隔与植棵数之间在各种情况下的关系。
四、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通过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相互作用,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它将传统的讲授式学习方式改变为“小组合作”、“小组竞争”的方式,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各自探索的学习成果,批
判怀疑各种观点、假设、思路、方法等,通过交流分享同伴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要鼓励学生敢想、敢干;善于动脑、善于动手。把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进行探究,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做数学,在实际操作中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通过改革我们的教育理念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来转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5.
[2]陈清容,吕世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3.
[3]夏慧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