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岚 陆沛 赵澐
老年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炎症是哮喘的基本病理机制之一,可使支气管分泌物增加,痰液排除不畅,阻塞气道,加重通气障碍。因此,采取有效的排痰护理措施,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有利于控制炎症和恢复肺功能,改善症状,缩短病程。然而,排痰护理对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症状的改善是否有辅助作用?本试验对此进行探讨。
1.1 对象与资料 根据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及急性发作期的诊断标准[1],选择2010 年10 月至2011 年9 月在华山医院急诊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90 例,其中男59 例,女31 例,年龄60 ~73 岁,平均(65.3 ±6.2)岁,随机分为排痰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45 例。排痰护理组男25 例,女20 例,年龄60 ~72 岁,平均(63.7 ±7.9)岁,病程平均(16.5 ±2.3)年;常规护理组男24 例,女21 例,年龄61 ~73 岁,平均(64.2 ±7.5)岁,病程平均(17.1 ±1.4)年,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可比性。征得所有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本试验。
1.2 哮喘急性发作期诊断标准[1]哮喘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5%,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③最大呼气流量(PEF)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符合1 ~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哮喘急性发作: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所致。其程度轻重不一,病情加重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
1.3 治疗方法 2 组采用相同的综合性治疗措施,如缺氧者吸氧,喘急者予氨茶碱,痰多者予氨溴索,心力衰竭者予毛花苷丙,过敏者予地塞米松等,烦躁者予异丙嗪,感染者抗感染,纠正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护理组患者只采用常规护理,排痰护理组患者在相同的常规护理基础上再加排痰护理,连续7 d。
1.4 排痰护理方法
1.4.1 雾化吸入:(1)氧气雾化吸入。定时向氧气湿化瓶内适量注入温蒸馏水,吸入温度37 ℃左右,每天使用新鲜湿化水。(2)沐舒坦雾化吸入:沐舒坦10 ~20 mg,生理盐水20 ml 雾化吸入,15 ~20 min/次,2 次/d,连用1 ~2 周。(3)其他药物雾化吸入:生理盐水20 ml、α-糜蛋白酶4000 U、庆大霉素4 万U 混合,嘱患者深呼吸,吸气末屏气3 s 后再呼气。
1.4.2 体位引流:变换体位姿势促进排痰,采取有效的体位引流,配合翻身拍背,对危重患者密切观察呼吸和心率变化,以防意外。15 ~20 min/次,2 ~3 次/d。
1.4.3 主动咳痰: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出痰液。患者取坐位或站位,身稍前倾,深吸气,双手压腹,屏气3 ~5 s 后连续咳嗽,咳出痰液,休息3 min 后再继续。1.5 观察指标 (1)观察2 组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肺部哮鸣音、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2)用肺功能仪分别测定用药前后肺功能变化情况,观察指标有:1 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呼气量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1 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最大呼气峰值流速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F%)。
1.6 疗效标准[1](1)显效:患者感觉症状明显减轻,呼吸困难、肺部哮鸣音减少或消失,SaO2升高;(2)有效:患者感觉症状有所减轻,呼吸困难轻度改善,肺部哮鸣音减少或无变化,SaO2升高或无变化;(3)无效:患者感觉症状无改善,呼吸困难,肺部哮鸣音及SaO2无改变。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1 2 组疗效比较 排痰护理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 <0.01)。见表1。
表1 2 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n=45)
2.2 2 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排痰护理组患者的喘息、咳嗽、胸闷、肺部哮鸣音等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明显比常规护理组减少(P <0.01 或P <0.05)。见表2。
表2 2 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结果比较(±s,d,n=45)
表2 2 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结果比较(±s,d,n=45)
注:与常规护理组比较,* P <0.05,**P <0.01
组别喘息咳嗽胸闷肺部哮鸣音常规护理组5.01 ±0.695.87 ±0.815.65 ±0.795.13 ±0.71排痰护理组2.93 ±0.38**4.05 ±0.57*3.02 ±0.42**2.54 ±0.35**
2.3 2 组肺功能比较 治疗前2 组间肺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2 组治疗后FEV1%、FEV1/FVC% 和PEF% 皆明显升高(P <0.01);与常规护理组治疗后比较,排痰护理组治疗后的FEV1%、FEV1/FVC% 和PEF% 均显著升高(P <0.01)。见表3。
表3 2 组肺功能检查比较(±s,%,n=45)
表3 2 组肺功能检查比较(±s,%,n=45)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 <0.01;与常规护理组治疗后比较,△△P <0.01
组别FEV1%FEV1/FVC PEF %常规护理组治疗前54.45 ±7.6255.58 ±7.6857.76 ±8.08治疗后74.21 ±7.42**71.67 ±10.03**73.87 ±10.34**排痰护理组治疗前55.02 ±7.0354.98 ±7.6957.64 ±8.05治疗后85.32 ±11.89**△△81.62 ±10.42**△△85.09 ±10.97**△△
老年哮喘分为广义哮喘和狭义哮喘,广义老年哮喘指患者年龄≥60 岁且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的所有患者;而狭义老年哮喘为≥60 岁新发生的哮喘(称晚发老年哮喘)[2]。老年期是继青少年期后的第2 个哮喘发生高峰期[3]。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的一种疾患,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其基本病理机制是呼吸道结构发生改变即呼吸道重塑,形成不可逆性气流阻塞,临床表现为重度或难治性哮喘。伴随炎症而来的是痰液的产生增加和排除不畅,加重气流阻塞,患者的症状更加严重。因此,有效的排痰显得格外重要,而护理排痰是临床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本试验结果表明,排痰护理是消除病因、控制症状、防止疾病恶化、改善患者通气功能的有效手段。本研究综合运用排痰护理措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辅助作用,对老年哮喘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试验所用的氧气雾化吸入是在高速氧气流作用下将药液击成药雾,药雾伴随氧气吸入而进入气道和肺部,药液随着慢而深的吸气运动沉降于终末支气管及肺泡,既湿润气道,稀释痰液,又改善缺氧状况,舒张支气管,改善肺通气。无须患者用力吸气,雾化药物颗粒可弥漫于气道。对不能配合的患者可加用雾化罐雾化吸入,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排痰。对痰多黏稠难咳出者,要辅助翻身拍背,必要时采取机械吸痰,以防窒息发生。研究表明雾化吸入生理盐水加α-糜蛋白酶、庆大霉素及地塞米松能产生协同作用,有利于降低痰液黏稠度[4]。沐舒坦能调节浆液和黏液的分泌,使气管和支气管黏液腺及杯状细胞合成酸性糖蛋白减少,痰液中酸性蛋白的多糖纤维裂解,黏稠度降低,容易咳出[5-6]。在使用雾化器时,要注意仔细检查仪器装置是否完备。雾化要严防交叉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到一人一管。雾化时要注意患者采取的体位,尽可能采取半卧位,嘱患者深吸气,吸气末屏气,增加雾滴重力沉积,使药雾微粒易于沉积气道及肺泡。还要注意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来调节雾化量,从小到大。
体位引流时要注意,可实时变换患者体位,变换体位前先要吸净口及鼻腔分泌物,以防误吸产生,避免出现吸入性肺炎、肺泡萎缩及肺不张等严重后果。有节奏的拍患者背部助其排痰,同时鼓励患者咳嗽,有利于排痰。拍背的力度与频率要依据痰液是否顺利排出和患者的耐受力来进行有效的调整。危重患者在体位引流时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严防发生意外事件。
[1] 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哮喘学组.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185.
[2] Enright PL,McClelland RL,Newman AB,et al. Under-diagnosis and undertreatment of asthma in the elderly[J].Chest,1999,116(3):603-613.
[3] 王国斌,彭义利,杜长梅,等. 河南省支气管哮喘患病率调查[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1):25-28.
[4] 郭忠林.氧气雾化吸入方法对开胸术后排痰效果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5):3000-3001.
[5] 黎志明,李根成. 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慢支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广州医药,2003,34(1):39-40.
[6] 朱科明,邓小明. 沐舒坦对呼吸系统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 上海医学,2000,23(10):637-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