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玲 陈 红 郭红霞 李 芸
杨晓玲:女,硕士在读,护士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发展的关注,关怀照护是护理的核心与精髓,没有关怀就没有护理[1],倡导人文关怀,实施人性化护理,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2]。从生理、心理和社会角度促进人类健康的发展中,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日益受到重视,护理学生作为未来的护理从业人员,其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已引起护理教育界高度关注。美国护理学院协会提出,关爱及其相关的关爱价值观、关爱态度、关爱行为是护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护理关怀能力需要通过课程等形式系统的教育引导和经验的积累才能逐步培养形成,目前我国护理本科生关怀能力的培养不容乐观[4],《关怀与照护》课程的开设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迫切需要各护理院校以关怀理论、医学伦理、价值观、人生哲理和人道主义学科等观点为导向,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期望开设关怀课程[5]。我院从2009年起开设了《关怀与照护》课程,为了使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笔者通过对本学期学完《关怀与照护》课程的105 名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知识、态度、行为情况的自评调查,探讨《关怀与照护》课程对学生影响程度。现报道如下。
1.1 对象 选择2010 级、2009 级四川大学本科生103 人,均为2010年、2009年普通高考重点本科统一批次录取。男26名,占25.24%;女77 名,占74.76%。年龄17~22 岁,平均年龄(19.64 ±0.102) 岁。大一92 名,占89.32%;大二11 名,占10.68%。护理学专业71 名,占68.93%; 非护理专业32 名,占31.07%。汉族占96 名,占93.20%;非汉族7 名,占6.80%。独生子女44 名,占42.72%;非独生子女59 名,占57.28%。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工具 在参阅相关文献及咨询3 位护理教育专家2 位临床教育专家,均为副高及其以上职称,工作经验10年以上专家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量表,该量表由人文关怀知识、人文关怀态度、人文关怀行为3 个维度共13 个条目组成,其中人文关怀知识有4 个条目,人文关怀态度有3 个条目,人文关怀行为有6 个条目,学生根据本门课程对自己关怀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程度进行自评,采用Likert 5 级计分法,满分为65 分。量表的Cronbach’s a 系数为0.865,重测信度系数为0.824。
1.2.2 调查方法 在《关怀与照护》课程结束后1 周,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本学期参加本门课程学习的105 名本科生进行调查。调查前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学生根据本门课程对自己关怀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程度进行自评,要求学生按统一指导、匿名、独立、如实填写,答毕当场回收。发放问卷105 份,回收有效问卷103 份,有效回收率为98.06%。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因素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1 学生关怀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情况 总分65 分,知识维度得分(16.50 ±2.618) 分,态度维度得分(13.80 ±1.324)分,行为维度得分(25.63 ±3.421) 分。
2.2 不同人口学资料和学生关怀知识态度、行为、能力的感知情况(表1)
表1 103 名学生关怀知识态度、行为、能力的感知得分情况(分,±s)
表1 103 名学生关怀知识态度、行为、能力的感知得分情况(分,±s)
项目 例数 总分 知识总分 态度总分 行为总分性别男26 55.04 ±5.582 16.38 ±2.099 13.42 ±1.528 25.23 ±3.383女77 56.22 ±5.807 16.53 ±2.204 13.92 ±1.233 25.77 ±3.445年龄(岁)<20 42 55.33 ±6.087 16.38 ±2.252 13.62 ±1.396 25.33 ±3.607≥20 61 56.33 ±5.516 16.57 ±2.215 13.92 ±1.269 25.84 ±3.302年级大一 92 55.65 ±5.566 14.64 ±2.186 13.77 ±1.268 25.42 ±3.345大二 11 58.18 ±6.983 16.82 ±2.089 14.00 ±1.789 27.36 ±3.722民族汉族 96 55.96 ±5.707 16.48 ±2.006 13.66 ±1.430 25.89 ±3.565非汉族 7 55.43 ±6.754 16.29 ±1.254 13.43 ±2.225 25.71 ±3.988独生子女是44 56.02 ±5.543 16.48 ±2.006 13.66 ±1.430 25.89 ±3.565否59 55.85 ±5.942 16.51 ±2.300 13.90 ±1.241 15.44 ±3.328专业护理学 71 55.13 ±5.619 16.24 ±2.200 13.76 ±1.259 25.13 ±3.355其他专业 32 57.69 ±5.722 17.06 ±2.051 13.88 ±1.476 26.7 5 ±3.350
2.3 学生关怀认知各维度得分的相关性(表2)
表2 学生学完《关怀照护》课程后关怀认知各维度得分的相关性(r)
3.1 开设《关怀与照护》课程对本科生树立关怀意识、培养关怀态度和践行关怀行为有积极意义 表1显示,学生学完《关怀与照护》课程后人文关怀知识、态度、行为三个维度的总评分较高,为(55.92 ±6.747) 分,知识维度评分为(16.50±2.618) 分,态度维度评分为(13.80 ±1.324) 分,行为维度评分为(25.63 ±3.421) 分,提示,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较好地掌握了人文关怀的含义和基本理论知识,认识到了关怀对他人成长和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运用关怀技能对他人实践了关怀的行为,较好地达到了本门课程帮助学生树立关怀服务理念、理解关怀内涵、熟悉关怀技能、发展关怀能力的课程目标。这与教师在本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善用启发式、创新式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汇报、病房见习、关爱作品展示等让学生对关怀理论知识和关爱技巧有较好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关怀动机,同时通过社区关爱等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关怀技巧和能力有关。这与Watson[6]认为的关怀是可以被教导和学习的,关怀不仅通过“教”可以学到,还可以通过“阅读、写作、思考和对话”来学习的观点相一致。表2显示,学生的关怀知识总分、关怀态度总分、关怀行为总分、总分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提示学生对人文关怀的内涵、关怀的伦理、关怀的理论、关怀的技巧掌握越好,对关怀的认知就越深刻,在人群中践行关怀行为就越多,此外,知信行理论认为人们行为的改变是一个连续过程,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3 个部分,其中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改变是目标。这就启示仅仅有关怀的知识是不能让学生产生关怀的行为的,必须要有关怀信念的转变和支配,因此在传授关怀知识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更多的途径,使学生的关怀理念能够更好地内化并转变为关怀行为。
3.2 年龄、性别、年级、民族、是否独生子女对学生人文关怀的知识、态度、行为没有影响 表1显示,年龄、性别、年级、民族、是否独生子女学生在学完《关怀与照护》课程后对人文关怀的知识、态度、行为感知的评分差异不明显。这与马芳[7]的研究结果不太一致,可能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参加这门课学习的学生年龄平均在20 岁左右,年龄跨度不大,均为普通高考重点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入学,学习背景和基础文化水平相当,其认知力和理解力基本一致,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比较同步有关;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流融合,使学生在文化背景上没有太大的差异;独生子女各个维度的自评评分比非独生子女的自评评分高,可能与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强,长期接受他人的关怀,主动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关怀他人的意识相对较差,在学完本门课程后对人文关怀的知识、态度、行为的期望和要求没有非独生子女高,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满足有关[8]。
3.3 护理专业学生和非护理专业学生对关怀知识、态度、行为评分的比较 (1) 表2显示,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在总分及各维度总分上都比其他专业的稍低,且在总分和行为维度上的差异较大,提示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后,对非护理专业学生在关怀知识、关怀态度、关怀行为方面的影响更大,这可能与护理专业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老师对其专业认识的教育中就灌输了“关怀”的理念,同时部分学生也参加过医院的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接触本门课程之前对于“关怀”已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和实践,而非护理专业学生对“护理关怀”接触较少,对其认识几乎是空白,因而比较容易受到影响有关,但如何使关怀理念和行为始终贯穿于护理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值得进一步研究。(2) 该课程是护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四川大学本科生的选修课,自2009年开课以来,课程内容的人文性和教学方式的丰富性吸引了不少外专业的学生,随着他们对课程的学习,提高了自身的关怀能力和人文素养。这提示,关怀从广义上讲是人性、教养,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现实生活,有助于培养和造就具有人文关怀能力的大学生[9],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本门课程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对实现“学会关心”这一21 世纪的教育主题具有启示意义。(3) 经济学、管理学、工商学、外国语、纺织业、计算机等不同专业学生的融入,给关怀课堂和关怀实践带来了新的元素,他们与护理专业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也加深了护理学生对人的生命与身心健康的敬畏,人与人之间尊重与关爱的理解,从而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对护理人文关怀的感受。这启示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促进护理专业学生和非护理专业学生的交流融合,为学生创造和谐关爱的环境,鼓励他们分享身边的关爱故事,相互感受关爱与被关爱,实现关怀知识、关怀态度、关怀行为的统一。
[1] 巩 莹,张瑞丽,李慧娟.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0,25(24) :82 -84.
[2] 杨玉平,刘立松.实施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J].护理管理杂志,2008,8(6) :44 -45.
[3] Maril YN HO,Kathleen TH. Annual review of nursing education[M].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2005:59 -74.
[4] 马 芳,朱 丹.护理本科生关爱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和培养途径分析[J].护理学报,2006,13(10) :78 -81.
[5] 许 娟,程 利,刘义兰. 关怀课程设置现状[J]. 中华护理教育,2009,6(9) :425 -426.
[6] Watson J.Loving and caring ethics of face and hand-an invitation to return to the heart and soul of nursing and our deep humanity[J].Nursing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2003,27(3) :197 -202.
[7] 马 芳.四川省护理本科生关爱能力调查分析和培养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5.
[8] 程 利,刘义兰.实习护生感知临床带教老师对病人关怀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0,17(11A) :1 -4.
[9] 刘桂芳.高校德育人文关怀取向实现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1:185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