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明日的栋梁。调查显示最近二十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在持续下降: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下降,肥胖学生增加,“豆芽”数量有所增加,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触目惊心(初中生近视率60%;高中生近视率76%;大学生近视率83%)。为了及时了解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可能出现的新的健康问题,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5年一次大规模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的基础上,教育部从2002年开始,在北京、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云南、重庆、甘肃、新疆等14个省(市、区)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每两年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一次监测并发布公告。以此推动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家长、社会更加关心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锻炼身体。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弱则中国弱。看来青少年学生的体质下降已经不是一件单纯的小事了,而是关乎国家社稷、民族强弱的大事了。中共中央国务院2007年7号文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颁布,标志着国家将学生体质健康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700人、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551人、辽阳职业技术学院100人、沈阳广播电视大学128人、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128人、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171人、辽东学院等三所院校1837人,共3615人。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我国近10年来的高职院校学生体质监测、体质健康研究等相关资料,做为理论研究的依据。
1.2.2、测量法
依据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运用scl90心理测量软件、心理健康测试表,进行测量。
1.2.3、问卷调查法
研究使用3种问卷:(1)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2)健康知识问卷;(3)学生健康素质提高的干预机制问卷(学生健康意识,职能部门对健康问题的认识、投入、管理体系等)。
1.2.4、实验研究法
通过对实验学生进行体质检测、评价,并依据学生目前的体质状况,制定运动处方,实验人群在干预系统下完成所布置的训练任务。
1.2.5、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5.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身体形态是量化研究人体外部特征的重要方法。它是研究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体质水平、营养状况必不可少的方法手段,同时也是衡量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BMI),又称体重指数。国际上作为衡量整体肥胖程度的指标。〈18.5为轻体重,≥18.6-〈24.0为正常体重,≥24.01-〈28.0为超重,≥28.01为肥胖。由图1和图2显示,经过干预练习,男、女生的身体形态指标(BMI)都优于练习前,说明科学、合理的干预练习能增强机体热能的消耗,加强脂肪的动员,同时抑制脂肪的合成,减少脂肪的积累,提高代谢率消耗体内多余脂肪,使体脂减少。
图1
图2
身体机能是指人的整体及其组成的各器官、系统所表现的生命活动。身体机能得到发展,可以使呼吸肌的力量增强,胸廓运动的幅度加大,从而改善呼吸机能;可以使心肌力量增强,血管壁弹性增大,从而改善心血管机能。图3-图6表明,通过干预手段能很好的促进专科学生身体机能发生显著变化,使安静心率的明显下降,肺活量的显著增大,这都表明采取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身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
图3
图4
图5
图6
身体素质是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它是指人体在运动、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性等能力。身体素质,因人而异。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促进生长发育,增进健康以及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图7-13表明,通过干预手段后专科男女学生的耐力素质、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实施运动处方能达到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在体育锻炼中身体活动的负荷强度,锻炼时间长短和运动频率等都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种运动处方模式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以辽宁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实验前后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没有显著变化(P>0.05)。(见表1)因为大学生的年龄处于青春后期,生长发育很缓慢,在半年的实验过程中,对身体形态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心肺功能好于对照班(P<0.01),差异非常显著。原因之一是实验班学生在运动处方教学中不断变换角色与启发引导等,大大增加了与不同角色的人接触,增加了学生锻炼意识,满足寻求新奇、超越自我的心理,获得情感的充分宣泄,提高了学习和身体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心肺功能提高。原因之二是运动处方教学中能够根据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指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完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积极性。练习强度和密度增大,促进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发育,提高各系统的机能。
实验班学生身体素质好于对照班(P<0.01),差异非常显著。原因之一是实验班学生在运动处方教学过程中,受角色地位和教师传和导的影响,长期处于主动、领导、指挥的位子,以身作则,并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导为主线,能够主动自学,增加了体育锻炼的效率,使肌力有显著的提高。原因之二是实验班学生采用运动处方教学,教师启发、引导、分层次等教学,能够有针对性教学,节省很多时间,有利于增加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比如层次指导技术、教学比赛等不影响别组学生的练习与比赛,使得其它组学生的练习密度提高了,从而全班的练习密度提高。
以辽宁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运动处方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了因材施教,分层管理,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表象兴趣浓厚,热情高涨,合作能力强,对人的情感,意志,性格,能力,动机,兴趣,气质都起到促进的作用。学生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人际交往也有很大改善,个性能力提高较快。这种个性品质对于现在的复杂的生存环境和人际交往以及强大的社会竞争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运动处方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有着良好的影响,实验班学生个性心理好于对照班(P<0.01),效果非常显著。(见表2)原因之一:在运动处方教学分层次教学中,以合作小组为教学单位,增加了相互检查,相互交流,及组内互帮互学和组外相互竞争。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积极向上、集体协作的精神。在组与组之间的教学比赛中,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敢打敢拼、沉着冷静、协同配合等良好的作风和心理品质,常参加这种运动可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尤其对那些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学生可克服其性格弱点,逐步形成开朗、勇敢、顽强的性格。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发展所长,各有所长,使课堂成为个体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大舞台。原因之二:在运动处方教学角色转化教学中,增加了学生角色转化机会,如学生课课做小结,准备活动中扮演教师领跑、做徒手操、游戏,在组与组比赛做仲裁、裁判员等。能使敷衍、缺乏责任心、畏缩、退却、自卑的人有责任感、敢做敢为;能使天真、依赖、随群者变得精明能干、行为得体、自立自强、当机立断;能使浮躁者心平气和、自律严谨;对墨守成规者变得喜判断、评价、求新。学会了裁判员冷静、沉着、随机应变、当机立断、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则为准绳、执法要严、违法必纠,铁面无私的角色特征;在角色扮演中,学习角色特征,完善自我。原因之三:在运动处方教学中的表现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语言暗示,提高了学生观察,思考,记忆,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处事冷静,教会学生以尽量饱满的情绪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去开发自己的智能。通过思考表现再现,使学生独立思考、理解、掌握基本规律的能力得到发展,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个性特长的形成和发展,使其个性得以优化。
表1:运动处方教学对学生生理健康的影响
3.1.1、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校期间的体育教学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环,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体质健康研究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随着体质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成为研究重点,它不仅可以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提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理论依据,还可以从实践层面为学生提高体质健康提供科学指导。本研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3.1.2、根据学生的体质现状及兴趣特点选取的不同健身运动处方,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符合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多重动机和对体育社会多功能的需要,且锻炼的方法多样、手段灵活。要求锻炼时基本部分平均心率是 120-150次/分,且大多数学生能够适应这一运动强度,且心率越偏向高的一侧,健身效果就更有时效。
3.1.3、由于锻炼的方法与侧重点不同,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等各指标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主要反映在各实验组实验前后对比的差别显著性上,而且不同运动处方组表现出有显著性差别的项目也不尽相同。这说明不同项目的健身运动处方可以使学生达到不同的锻炼效果。
3.1.4、受试者通过参加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后健身锻炼的整体效果非常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说明学生的体质仍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
3.2.1、学生专项健身运动处方的推广应用,完善了高职院校专项运动处方锻炼模式,如建立各专项运动处方教材体系、方法体系、测试体系和宣传体系,本研究运动强度可以借鉴和推广,但要与学生自身身体机能相适应,循序渐进,身体机能强健的,应采用运动心率的上限,相反应采用运动心率的下限。
3.2.2、健身运动处方的设计,既要注意运动项目的选择,更应关注练习内容的科学组合和练习方法的合理运用,高校的体育工作者应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健身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充分调动他们健身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表2:运动处方教学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影响
3.2.3、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积极融入。弥合教育体制、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传统习惯等因素与学生体质健康之间存在的断裂;对相关政策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调整,实现真正的良性干预。社会要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