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王丽锋
(兰州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河北省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姜浩,王丽锋
(兰州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对河北省城镇、农村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居民的人均储蓄额、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面积、消费价格指数和利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认为应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从而降低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强人们的消费和投资信心,并谨慎使用利率工具来调节储蓄.
储蓄存款;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
资金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居民储蓄存款是其中占比最大、来源最为稳定的那部分.在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显著提高,从而使城乡居民储蓄一直保持着一种较高、较快的增长速度,也愈发提高了居民储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城乡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是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也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奠定了基础,但如果储蓄的增长不能转化为有效投资,则会抑制现期的消费水平,从而使消费需求不足,投资效率下降,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从居民储蓄高速增长的现象来看,因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居民对未来各种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加,加之我国开源节流的思想观念较为严重,使得消费需求不足,储蓄率偏高.目前,我国金融体系还不完善,存在由储蓄向投资转化的低效率而引发的金融风险,因此研究分析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对于增加消费需求、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储蓄理论研究方面,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对储蓄和有效需求不足建立联系,从而有了以收入为中心的储蓄投资理论;20世纪40年代,自库兹涅茨的长期消费函数开始,西方学者就将研究重心转移到长短期消费函数的调和问题上,个人收入和年龄因素加入到储蓄函数中,从而有了个人消费储蓄理论和储蓄生命周期理论;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了预防性储蓄理论,认为储蓄更重要的是为了防范不确定事件的发生;当前,西方的储蓄研究主要是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从人口结构、税收水平等方面对储蓄进行分析.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晚,学者们依据不同的储蓄理论,对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从全国乃至各个省进行了研究,但针对城镇、农村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多,存在地域性缺失.例如:张建华、孙学光利用计量经济中的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各影响因素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收入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最大,同时,收入、通货膨胀及预防性动机对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大于对农村居民储蓄的影响,而利率对二者的影响相差不大[3].张建华、戴静对中国各省市及中西部地区居民储蓄模型进行了估计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对我国各地区居民储蓄不平等贡献最大的因素是人均收入,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结构因素超过了人均收入成为居民储蓄的不平等的首要原因[4].高树棠、王维明以区别城市和农村居民储蓄行为数据为前提,分别建立农村模型和城镇模型,实证分析影响甘肃省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城乡居民储蓄变动的最主要原因且影响周期较长;利率变动对储蓄变动的影响幅度较小,效果不明显,且对城镇、农村居民储蓄产生、负相反的影响;通过比较城镇、农村居民负担的脉冲响应图发现农村居民负担挤占储蓄存款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城镇,说明农村居民负担程度相对较重[5].秦雷雷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城镇、农村居民储蓄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收入水平与居民储蓄成正相关,且城镇居民收入对储蓄的影响比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要大;房地产使居民储蓄增量且影响相对较大;股票市场对储蓄的吸收效果显著,且城镇比农村力度大;利率对城乡储蓄具有副作用,其影响相对较小;预防动机对农村储蓄作用显著[6].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通过选取不同指标,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城镇、农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此方面的研究存在区域性缺失,因此本文借鉴上述文献,以河北省居民储蓄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别建立居民储蓄数据的农村模型和城镇模型来分析居民储蓄影响因素,以便河北省政府为经济发展提出指导意见.
2.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居民人均储蓄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利率5个指标进行实证研究.其中,居民人均储蓄额用来衡量河北省城镇及农村居民的存款储蓄水平,该指标分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储蓄额两类,人均储蓄存款额分别记作LNUPS、LNPS(指标字母中含U的代表城镇,下同);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用来衡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记作LNUNI、LNNI;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买房成为居民储蓄的主要原因,因此选取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作为模型指标,分别记做LNULA、LNLA;利率选用各年度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遇有利率调整以时间为权重加权平均而得到当年利率,记作LNR;以上指标数据均进行了指数化处理.数据整理于河北省统计年鉴、河北省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各项指标的数据均来自1985年至2011年的年度数据.
2.2 城镇居民储蓄的实证分析
2.2.1 数据的平稳性(ADF)检验
ADF检验是目前最流行、最有效的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如表1.
表1 单位根检验结果(城镇模型)
从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到,LNUPS、LNUNI、LNULA、LNUCI以及LNR在水平状态下的T统计量的值均大于其在1%、5%、10%显著水平下的Mackinnon临界值,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即以上时间序列式非平稳的.在进行一阶差分之后单位根检验T统计量的值小于10%显著水平下的Mackinnon临界值,所以可以拒绝原假设,表明LNUPS、LNUNI、LNULA、LNUCI以及LNR在进行一阶差分以后均为平稳的,即五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
2.2.2 VAR模型构建
为进一步分析河北省城镇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情况,本文构建一个向量自回归模型,根据AIC准则、S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为3阶.下面进行模型的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所有单位根在单位圆内,因此我们可以判断VAR(3)是稳定的.
图1 VAR模型单位根图
2.2.3 Johansen协整检验
因本文采用多个变量,因此选用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
表2 协整协整检验结果(城镇模型)
在协整关系下的标准化的协整向量可以写成:LNUPS=2.7702LNUNI-4.2187LNULA
-25.4609LNUCI+0.141LNR+et
上述方程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利率与城镇居民人均储蓄成正相关关系,城镇平均每人居住面积、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则对城镇居民人均储蓄额产生了负影响. 2.2.4格兰杰因果检验
表3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城镇模型)
由表3结果可知:LNUNI、LNUCI以及LNR是LNUPS的格兰杰原因,LNUPS是LNULA的格兰杰原因,LNUCI和LNUPS呈现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这也说明了如果想要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储蓄额可以通过调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平均每人居住面积、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利率的方式来实现,为政策调整提供了依据.因格兰杰因果检验只能判断变量之间的因果方向,却不能说明一个变量对另一变量的全部影响情况,所以我们将进行脉冲响应分析.
2.2.5 脉冲响应分析
下面各图中横轴代表冲击作用响应的滞后期数(单位:年),纵轴表示变量的变化情况,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周围的虚线为正负两倍标准差的偏离带.
图2 LNUNI对LNUPS脉冲响应
图3 LNULA对LNUPS脉冲响应
图4 LNUCI对LNUPS脉冲响应
图5 LNR对LNUPS脉冲响应
图2说明给LNUNI一个正向冲击后,LNUPS在前两期呈现出微弱的正向变化态势,影响基本不变.从第二期以后呈现出逐渐衰减的负向变化态势.这说明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先对城镇居民人均储蓄有微弱的促进作用,第二期以后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因为投资环境的改善部分储蓄用来进行其他投资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图3说明给LNULA一个正向冲击后,LNUPS在第一期产生了正向的影响,到第二期到第六七产生负的影响,之后呈现周期性的震荡.图4说明给LNUCI一个正向冲击后,LNUPS在第一期产生正的影响,然后震荡变小,其影响于第七期接近于零,其后几乎为零,表明LNUCI对LNUPS约有七年的影响.图5说明给LNR一个正向冲击,在第一期呈现正的影响,第二期到第五期呈现负的影响,并且影响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减弱,这说明利率在第一期对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储蓄额有正向的影响,第二期到第五期可能是因为利率的增长增加了借贷成本,使得城镇居民借贷的方式主要采取向亲切朋友借款的方式解决,因此LNUPS产生了负向的影响.
2.3 农村居民储蓄的实证分析
2.3.1 数据的平稳性(ADF)检验
从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到,LNPS、LNNI、LNLA、LNCI以及LNR在水平状态下的T统计量的值均大于其在1%、5%、10%显著水平下的Mackinnon临界值,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即以上时间序列式非平稳的.在进行一阶差分之后单位根检验T统计量的值小于5%显著水平下的Mackinnon临界值,所以可以拒绝原假设,表明LNPS、LNNI、LNLA、LNCI以及LNR在进行一阶差分以后均为平稳的,即五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
表4 单位根检验结果(农村模型)
2.3.2 VAR模型构建
为进一步分析河北省农村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情况,本文构建一个向量自回归模型,根据AIC准则、S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为2阶.由表可知,AR特征多项式的根的倒数均小于1,因此我们可以判断VAR(2)是稳定的.
表5 VAR平稳性检验结果
2.3.3 Johansen协整检验
由表6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可知,在协整关系下的标准化的协整向量可以写成:
LNPS=-3.5844LNNI+15.9238LNLA
-10.2908LNCI-0.6469LNR
上述方程表明农村平均每人居住面积与农村居民人均储蓄成正相关关系,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利率则对农村居民人均储蓄额产生了负影响.
2.3.4 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表7结果可知:LNNI、LNCI以及LNR是LNPS的格兰杰原因,LNPS是LNLA的格兰杰原因,LNCI和LNPS呈现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表6 协整协整检验结果(农村模型)
表7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农村模型)
2.3.5 脉冲响应分析
图6说明给LNNI一个正向冲击后,LNPS表现出较强的正向影响态势,影响周期很长,说明农村的人均收入变动对农村人均储蓄额变动的影响很大.图7说明给LNLA一个正向冲击后,LNPS表现出正面的影响,并且此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性.图8说明给LNCI一个正向的冲击时,首先产生了正向的影响,可能是农作物的价格的提升导致了农民的人均储蓄额的增长,然后震荡变小,其影响在第九期接近零,其后几乎为零,说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农村人均储蓄额大约有4年的影响.图9说明给LNR一个正的冲击,首先对LNPS产生负面影响,波动中有很短时间的正面影响,冲击幅度不是很大,但持续时间比较长.
图6 LNNI对LNPS脉冲响应
图7 LNLA对LNPS脉冲响应
图8 LNCI对LNPS脉冲响应
通过对河北省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知道,各种因素对河北省居民人均储蓄额的影响方向不一,影响的程度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总的来说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各指标在水平状态下均是非平稳的,在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且各指标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由协整关系可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利率这两个指标对城镇居民人均储蓄额产生的正向的影响,城镇平均每人居住面积、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则对城镇居民人均储蓄额产生了负向的影响,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利率上升都能促进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储蓄额的增加;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的减少、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储蓄额的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平均每人居住面积对农村居民人均储蓄额产生了正向影响,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利率则对城镇居民人均储蓄额主要是负的影响.
第二,对城镇、农村的VAR模型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此模型是稳定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消费价指数、利率是城乡居民人均储蓄的格兰杰原因,说明了如果想要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储蓄额可以通过调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利率和控制物价的方式来实现,这为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理论性的依据.
第三,对农村居民的储蓄额变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但河北省城镇居民可能用增加的收入进行别的投资和消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城镇居民收入增加不一定不是城镇居民的储蓄额增加.
第四,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对储蓄增长产生不稳定的影响,因为人民的心里预期也是影响储蓄的变化的重要因素;物价水平也是影响河北省储蓄的一个因素,但影响比较小;利率变动对河北省城乡储蓄的变动影响不大,且城镇和农村的储蓄额的影响方向也不同.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几条相应的建议:
第一,结合中国的国情,应加快发展的步伐,在增加居民的收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居民消费和投资的信心,尤其是对农村(尤其偏远地区)的各方面改革与发展,以实现我国高额储蓄额的分流.
第二,做好稳定物价工作,尤其是控制房价方面,降低人们未来预期理的不确定性,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形成储蓄购物的心理,提高消费指数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由于利率的变动并没有对河北省的储蓄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不能单纯的靠改变利率来提高居民的储蓄额,因此应谨慎使用利率工具来调节储蓄.
〔1〕Modigliani F,Cao Shi Larry.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Life—cycle HyPothesis.Journal of EconoMics Literature,2004,42(l),135-170.
〔2〕Hubbard R.G,Skinner J,Zeldes S.P,Precautionary Saving and Social Insur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5,103,360-399.
〔3〕张建华,孙学光.我国居民储蓄存款误差修正模型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4):130-138.
〔4〕张建华,戴静.中国居民储蓄地区差异分析——基于回归的分解.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2011.
〔5〕高树棠,王维明.甘肃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2):59-63.
〔6〕秦雷雷.河南省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1):45-47.
F832.22
A
1673-260X(2013)07-00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