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 陈建国
革命圣地延安,见过您——在画中;念过您——在心中。在梦中千百次地扑向您,多少岁月,从不倦怠……
早春二月,赴西北公差,途经延安,让我真真切切地圆了一场延安梦。
在王家坪革命纪念馆,我们碰到一位陕北老人,头扎白羊肚毛巾,一口难懂的延安方言,结实的身板透出令人敬慕的刚毅。陪同我们参观的导游小红,和他攀谈起来。知道他已89岁了,是1933年刘志丹部下的老红军,参加过抗日东征和著名的青化砭战役,当过营长。现在,他是退下来的村干部,窑洞土炕种田放羊,闲了就来纪念馆转转,看看老照片,回想那伟大的年代,心理就感到欣慰和踏实。
“你这样的老革命,怎么没进北京、西安?”我问。他爽朗一笑,露出残缺的门牙,说:“现在延安差啥?什么瓜果蔬菜要啥有啥,嘿,你们到东郊去瞧瞧那上万亩水稻田是我们劈山改道延河造的。嘿,延安的大米一年一熟,珍珠似的……”说话间流露出无限的自豪。从那深邃闪烁的目光里,我猛然捕捉到了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的光芒。
在枣园,我们有幸观看了一场当地文化部门为欢度元宵节赶排的喜剧小品演出。编剧、演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通过生动活泼、亦庄亦谐的戏剧手段,赋予观众深刻、高尚的哲理启示和审美情趣。其中一折《信天游唱不断》,演示一个鳏居老汉被儿子接到城里供养,安全门、三明治、摇滚乐……他接受不了,他想黄土高坡,常唱“信天游”,同楼的人都说这老汉神经有“毛病”。只有对面楼里的一个同他一样境遇的寡妇大娘是知音,于是阳台和后窗对起了“信天游”,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对着对着,两位老人离城返乡“私奔”了。全场座无虚席,笑声如潮。这出小品反映了改革开放老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起来后,老年人们也在追求和向往自己所喜爱的生活方式,极具时代特色。
清凉山,宋代名臣范仲淹镇守延安时曾驻扎于此。殿宇亭阁、洞窟胜景星罗棋布。当年新华社、解放日报社、马列学院、财政总署、人民银行等文化金融机关遍布山麓,有“金山文海”之称。
车过杜甫川,依依不舍,回首远望,一轮鲜红的太阳正冉冉升起在宝塔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