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鹏,赵 玮
(1.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湖北经济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经济运行逐渐转变为国际经济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国内经营还是在海外投资,我国企业生产和经营相应就成为国际投资和经营活动。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论述了企业经营必须综合分析自身优势和外界条件,它是任何企业经营决策必须考虑的要素。
根据Dunning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基本因素决定的。其中,所有权优势主要是指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组织管理和金融货币优势;内部化的动机是避免外部市场的不完全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继续保持和充分利用其所有权优势的垄断地位。区位优势分为直接投资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前者是经营所在地的有利因素如产品销售市场、政府优惠政策、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当地原材料供应等,后者是经营者有些不利因素,如商品运输费用高、出口受到对方保护主义限制、生产要素成本较高等[1](P100-106)。
归根结底,这三大因素最终作用无非是增加企业的收益能力或者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企业所有权优势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实力,增加获利能力。内部化优势是在所有权优势基础上,企业具有较大规模和经营控制能力,可将所有权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市场。区位优势可以就近消费市场增加企业产品销售,减少经营费用和生产要素成本。对照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国内经营优势发生了怎样的演变?针对当前我国企业经营条件所面临的困惑,应如何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路径去迎接未来挑战?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方面所包含的因素非常广泛,内容众多,分析相关因素存在的潜力和困惑,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提供分析依据。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所述的所有权优势主要是指技术、规模和组织管理等优势,这些优势的效应集中表现为生产经营效率,可以通过比较我国资本、劳动力、能源等要素投入产出效率的变化来进一步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所有权优势。
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核算资本的产出效率,静态的资本产出效率以单位资本产出值表示,动态的资本产出效率以边际资本产值表示。比较历年资本效率需要处理可比性和基期资本存量核算问题。以1980年为基期,以固定资本量作为资本量,运用工业品价格指数(1981~1989年)和固定资产价格指数 (1990~2010年),将历年固定资本投资额折算为1980年价格水平。确定基期资本存量运用折旧——贴现法[2][3],折旧率取6%[4][5],将基年投资除以1980~1990年固定资本投资平均增长率6.245%与折旧率6%之和得到的商作为基期资本存量[6]。借助价格平减指数和折旧率可以计算期年后各年的资本存量[7],运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历年GDP折算为基年1980价格水平的生产总值。
分析劳动力产出效率也采用平均劳动产值、边际劳动力产值和劳动力产出弹性分别表示劳动力的静态和动态效率。同时,考虑到劳动力投入的成本变动对产出效率的影响,引入单位劳动工资产出和边际工资产出等指标。
平均资本产出值和边际资本产出值如图1。在1980~2010年间,我国平均资本产值即单位资本国民生产值由1980年的0.611下降为2010年的0.290,下降了52.25%,边际资本产出总体上在轻微波动中呈下降趋势,由1981年的0.451下降为2010年的0.209。由于边际资本产出远低于平均资本产出,在现有趋势下,如果不改变技术条件和提高生产效率,平均资本产出将继续下降,即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增加资本投资所带来的效率将会越来越低。
图1 平均资本产出和边际资本产出
平均劳动产出和边际劳动产出如图2所示。可以发现:按照投入劳动力数量核算,平均劳动力产出和边际劳动力产出都在波动中上涨。其中,平均劳动力产出由1980年0.107万元上升为2010年的1.083万元,边际劳动力产出由1981年的0.170万元上升为2010年的36.3万元。从劳动力投入数量分析,似乎劳动投入的效率在不断提高。
其实,反映劳动力投入成本的是劳动力工资。基于1980年的价格水平,运用消费价格指数对历年工资进行平减以实现可比性。如果考虑劳动力工资,平均工资产出和边际工资产出如图3所示。
图2 劳动力产出效率(按劳动力数量核算)
图3 劳动力工资产出率
按照劳动投入成本,我国劳动力投入平均的工资产出和边际工资产出都整体上在波动中下降,其中,平均工资产出率由1980年的1.408在波动中上升为1997年的1.748,随后又逐渐下降为2010年的1.419;边际工资产出由1981年的3.374逐渐上升为1997年的5.017,其后,边际工资产出率急剧下降,在1998年只有0.756,到2010年仍然只有1.866。
综合投入的劳动力数量和支付的工资水平两种因素,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我国劳动力的产出效率。从经济运行和投资角度,劳动力工资产出效率能体现问题的实质——即技术进步速度缓慢,劳动力投入的效率在波动中下降。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数量的增长速度下降,随后将会出现负增长。另外,我国劳动力参与率处在世界各国中最高的几个国家之列,2009年我国劳动参与率达到73.7%。因此,依靠投入劳动力数量扩大来促进经济增长和企业经营规模扩张的方式将是不可持续的,只有转换为依靠提高劳动力质量,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能源消费效率从另一角度反映了一国(地区)经济运行的技术水平和经济结构优化程度。比较我国与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等经济发展中单位产值所耗费的能源量指标,可以探讨我国经济发展的困惑和不足。参考 《国际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得到图4。
图4 单位产出的能耗量
我国经济发展中能源消费的效率仅高于低收入国家,低于中等收入国家,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我国单位产出耗能源量分别是中等收入国家的1.2倍、高收入国家的4倍多和日本的8倍多。我国香港地区、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发展中能源消费效率最高的经济体。
内部化优势是为了避免不完全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将其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化,以保持所具有的优势。一般认为,一个企业如果具有在产品各个阶段生产的特点,就很容易产生跨区域化和跨国化[1](P118-121)。根据产品生产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设计、原料、生产、品牌和销售等几个环节,其中,技术水平和利润率最高的分别是设计、销售、原料和品牌,生产环节利润率最低。
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秉承国内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资源,广泛引进国外淘汰但国内仍非常先进的设备从事 “三来”加工,很少掌握设计技术、品牌营销和国外的销售环节,仅仅依靠国内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组建大规模生产,根本谈不上掌握产品生产各个阶段的技术和优势。近年来,我国企业也只有少量行业和企业逐渐具有进行跨区域化和跨国化的优势。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知识性市场不完全,我国企业整体上缺乏或者难以获得生产与销售有关的信息,眼光较为短浅,过分依赖资源和劳动力的成本低廉优势。随着成本的上升,企业必须进一步掌握产品生产的其他环节技术和知识。因此,我国企业在全球进行内部化运作需要在掌握产品生产环节上下功夫,尤其是要实现设计、品牌和销售内部化。
区位优势涉及到经营所在地多种因素,如生产要素禀赋及成本、市场基础设施及成本、政府干预程度、金融市场及制度、市场发育、文化差异和贸易干预等情况。
首先,分析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数量、成本和质量。我国曾经是以劳动力数量增长、工资低廉为吸引外来投资的巨大优势。在1980~2010年间,我国投入的劳动力数量增长了0.74倍,由1980年的4236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76105万人,劳动力数量增长率在波动中下降,劳动力增长率由1981年的0.032降为2010年的0.0037,从劳动力城乡供给途径看,随着工业化进程深化,我国乡村劳动力数量在1997年达到49039万人的高峰后,近年逐年下降,2010年乡村劳动力只有41418万人。我国劳动参与率在2009年为0.737,不仅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日本(0.595)、美国(0.65),而且也高于东南亚国家如越南(0.719)和泰国(0.729)等,随着劳动力数量增长放缓,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在1980~2010年间,以1980年的价格水平计算,我国劳动力年平均工资由1980年的762元增长到2010年的7629.7元,增长了9倍多。经过三十多年的教育发展,我国人口及劳动力文化教育素质提高幅度很大,在1982年我国人口中文化程度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比率分别为31.88% 、39.94% 、20.03% 、7.477% 和 0.6822%, 到2010年这些比率则分别变为 4.08%、26.779%、38.788%、14.032%和8.93%,高中(含中专)及大学文化水平人口所占比率极大地提高了,其中高中文化人口比率提高近1倍,大学(含大专)文化人口比率提高了12.09倍。但是,依据世界银行WDI数据,2007年日本劳动力中受高等教育比例占39.9%,韩国达到35%,美国为61.1%。可见,我国劳动力数量增长力度后续缺乏冲力,增长率将大大减小,而人口文化素质和劳动力教育水平必须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其次,我国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之中。以各种交通设施为例,在1989年,我国各种道路总计为101.43万公里,道路密度为0.1056公里/100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同期,日本的道路密度为2.94公里/100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在2008年,我国交通得到巨大的改善,仅公路里程达到373.02万公里,道路密度为39公里/100平方公里,2010年公路总里程为400.82万公里①,密度为41.75公里/100平方公里,而日本在2007年为318公里/100平方公里,美国在2008年密度为68公里/100平方公里。可见,相对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交通等基础设施三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由于中西部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仍在进行中,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基础设施会进一步改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迅速缩小。
其三,比较我国土地的开发程度。我国农业耕地面积经历了扩大到逐渐缩小的过程,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88年我国耕地面积为9572万公顷,占全世界135526万公顷的7%,到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增长到14330万公顷,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但是,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我国耕地面积在2008年缩减为10864万公顷。土地的集约化使用方面,我国大量地使用了化肥和人力,我国每个农业人口只有0.2公顷耕地,甚至远低于日本的2.7公顷/农业人口。我国土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2%,农业化肥使用量大大高于其他国家,1980年我国共使用化肥1269.4万吨,占全世界化肥使用量的10.93%,2009年我国共使用化肥5372.1万吨,占全世界化肥使用量的32.67%。,土地的国度开发,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地贫瘠加剧,农业生态破坏严重。
其四,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对空气、水源等生态环境状况。自2000年以来,我国空气中直径不足10微米的颗粒物含量虽说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85.46微克/立方米逐渐降为2008年的65.61微克/立方米,但仍然远远高于同期欧美国家,如德国由22.41降为2008年的16.2微克/立方米,也远远高于2000年63.04微克/立方米、2008年45.92微克/立方米的世界平均水平。另外,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深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废水排放逐年增长,许多河流、湖泊水源都遭受严重污染,远远超过了自然界自身承担的净化能力。
其五,我国的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可是内需增长仍存在困惑。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稳定且增长速度为世界各国最高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也是最快的经济体,在1990~2010年间,我国居民总消费支出按照可比价计算也增长了接近5倍,而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居民消费增长则相对慢得多,如按可比价格计算,印度增长1.89倍,日本仅增长0.233倍,美国仅增长0.727倍,俄罗斯仅增长1.21倍。另一方面,在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下,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仍存在制约,主要表现为资本形成率居高不下且近年来不断上升,在1990~2010年间,由36.1%上升为45.2%,而同期我国居民消费率则逐年下降,由46.7%降为38.4%,我国资本形成率是世界最高的经济体,而居民消费率则是世界经济体中最低的。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产出净值是进一步挖掘我国内部市场潜力的必由之路。
在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三个方面产生上述结果的根本原因如下:其一,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是实行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依靠资本、劳动力和土地开发等投入增加的手段;其二,对技术创新和开发没有予以应有的注重,技术提高缓慢,许多核心技术都为外国企业控制,从而导致资本、劳动力和资源的低效使用,形成对产品产出价值的低拥有率;其三,技术水平进步缓慢引致资本投资率高收益低,劳动力投入量大收入低,居民信心不大消费率低的循环模式。这严重降低了生产要素效率的发挥,导致了我国内部需求增长乏力,制约了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给企业经营的成本、收益能力、风险管理和核心技术创新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所有权控制优势相对下降对要素产出、经济结构和核心技术环节等方面形成冲击。其一,资本、人力、能源等要素投入数量增长迅速,但要素产出效率提升较慢,相对来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过快,而收益能力增长甚微,最终其盈利能力急剧下降,这说明粗放型经营模式后劲乏力。在1980~2010年间,我国经济运行中历年固定资产投资由1980年的910.9亿元增长到278121.9亿元,按照当期价格计增长了3.4倍,即使按可比价格计也增长了67.5倍,劳动力投入也增长了0.8倍。但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资本产出效率急剧下降,劳动力工资产出效率也在不断下滑,单位经济产出所耗能源量虽然轻微下降但高于中等收入平均水平,且远远高于高收入国家水平。这些指标从宏观角度反映了我国经济投入效率下降,结构布局过度扁平化;在微观层面,企业间经营管理水平落后、雷同,形成恶性竞争状态;企业生产主要依靠投入规模扩大,轻视经营和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整体获利能力逐年下降,经营难度逐年增大,经营难以持续。
其二,经济结构扁平、单一,经营环节过度集中,有利于在早期低技术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下的投资起步,但经济政策调整滞后,造成各个行业众多企业恶性竞争,经营风险上升。在微观层次,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特征就是经营处于产品生产环节,习惯于进行来料来样加工和模仿,而没有掌握上游环节如设计、原料和下游的品牌和销售渠道等环节,经营环节偏于资源化即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和能源。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企业经营仅仅停留在简单加工等少数环节,而对上、下游环节控制力太弱,很容易被众多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替代,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经营风险升高。
其三,企业经营和生产的核心技术薄弱,导致对经营环节的控制能力弱,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我国经济政策、税收体制和收入分配倾向于鼓励经济规模的增长,而忽视了对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不重视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分担和降低,促成了我国因循守旧、模仿经营的惯性,极大地阻碍了企业在动态中经营收益能力增长和国际竞争力提升。
企业内部化优势其实就是企业掌握和实现内部分工的能力。企业所有权优势是企业经营内部化优势的基础和根本,所有权优势的强弱与企业所有权优势正向关联。我国企业所有权优势的弱化大大降低和制约了我国企业内部化经营能力,导致我国企业或行业经营缺乏分工的主动性和稳定性。实行内部化经营,首先要求企业或企业集团具有规模优势,控制生产和经营的多个环节特别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从而实现不同环节之间经营的内部化。其中,在生产和管理上的核心技术掌控是企业至关重要的所有权,是支配其他经营环节的法宝。其次,在控制核心环节技术基础上,对经营各个环节进行合理划分,在实现各个环节充分合同的基础上,有利于经营内容空间集中、技术趋同、成本节省和管理高效,调动各个环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控制尽可能多的关键环节,深化内部化经营。
我国企业区位优势下降,将迅速增大企业经营的成本,甚至影响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几十年来,在区位上我国各种优势整体上强化,其优势出现减弱。一方面,我国基础设施实现了全面的提升,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基础设施就可大大拉近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国内市场需求量大且具有巨大潜力。劳动力数量众多仍具有大量的中低档廉价劳动力,虽说劳动力工资近年增长较快,高素质劳动力数量随着教育水平提高不断增长,劳动力市场潜力还远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另一方面,我国因为经济粗放型发展,也导致水源、空气污染加重,土地开发和利用程度加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环境保护的压力和紧迫性。在没有技术创新、单纯依赖规模扩大的经济模式下,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等区位优势将被大大削弱。国内区位优势甚至被外国跨国公司轻易掠夺和极大程度地占用。我国企业从区域优势中获取的利益远远低于技术占优的跨国公司。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进步缓慢是导致我国企业经营优势下降的根本原因,突破我国经济运行不良循环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根据Schumpeter论述,技术创新可简洁归纳为新的产品或服务、新的生产方法和工艺、新的市场、新的原料来源和新的组织等五种途径[8]。引导和促进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总的指导思想是:政府加强中西部和农村地区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减轻企业设立、运行成本和壁垒②,减少行政垄断,提高民众创业创新激情,扩大创业人口所占比重,规范金融市场制度等竞争秩序,加强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合理竞争,配合以有力的产业发展和技术研发政策,促进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实现各个领域的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所有权优势。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突破研发瓶颈,掌握核心技术,强化所有权优势。在产品或服务方面,要改变我国企业主要为外国企业的外包加工者和生产者,技术创新途径是结合生产方法和工艺创新,逐渐实现对产品经营所有环节尤其是关键环节技术的掌握。对生产产品各个阶段方法和工艺的完整掌握可以突破仅在产品少数环节进行加工的困境,这就需要重视培养人才,加强技术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实行技术引进、储备、模仿和独立研究,甚至实施海外并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击破生产经营的各关键环节,直至掌握核心技术。
第二,注重新市场的开发,逐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控制销售渠道,获取较多的产品附加值。积极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一方面,我国企业应加强拓展自己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市场销售,本国内需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实现产品就近销售,丰富本国民众的生活。另一方面,加强对国际市场的销售全面控制,由仅仅注重加工生产,产品出厂即售、被外国企业贴牌等低级市场占领模式,逐渐转向深入了解对方市场,研究对方市场客户特点,建立销售渠道,销售自己树立的品牌的产品,尽可能获取产品经营价值链多个环节的价值。企业通过内部化方式,不仅便于实施产品价格管理,获取较高经营价值,而且有利于减少国外对我国企业的倾销投诉。
第三,强化对国内外资源的控制和有效利用。作为人口大国,在绝大多数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上我国远远低于许多世界其他国家,为了企业经营稳定持续和国民经济安全运行,必须尽可能扩宽原料、能源供应来源。一方面,我国企业应该注重技术创新和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自然资源、能源的消耗率,减少经济运行中所耗资源成本。另一方面,随着经济规模继续扩大,所需资源和能源总量绝对数仍将增长,因此必须拓宽资源和能源的国内外供应途径。我国企业应在合理开发本国资源的基础上,坚持走出国门,购买国外资源的开采权或实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开采,以实现对产品生产的原料来源的有效控制,保障经营安全。
第四,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完善企业各种制度,培育开放、创新、有效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竞争的软实力。我国应根据战略目标适时调整组织结构,以维护其运行效率;实行以人为本,强化企业学习氛围,建立学习型制度,加强企业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大力扶持技术创新活动,保证企业在全球化的经营中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注释:
①公路里程数据来自中国交通部统计公布数据。
②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我国企业设立所需经过的行政手续处于世界各国最多的之列。
[1]J.H.Dunning,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Boston:Allen&Unwin,1981.
[2]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35-43.
[3]孙辉,支大林,李宏瑾.对中国各省资本存量的估计及典型性事实:1978~2008[J].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0,(3):103-116.
[4]Robert E.Hall,Charles I.Jones.Why Do Some Countries Produce So Much More Output Per Worker Than Other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1):83-116.
[5]Young,A..Gold into Base Metals: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R].NBRE working paper,2000,(7856):38-39.
[6]余子鹏,刘勇.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要素效率关系分析[J].经济学家,2011,(8):19-26.
[7]Goldsmith,R..A Perpetual Inventory of National Wealth[J].NBER Studies in Income and wealth,1951,(14):5-61.
[8]J.A.Schumpeter.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Transaction Publishers,1912.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