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36)
农村中小学教师敬业精神研究
——以阜南县三塔镇为例
刘艳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3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尽管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经济投入与政策支持,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因素制约,农村教育质量与城市教育质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敬业观念,不断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从农村初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入手,探讨了造成其现状的原因,试图找到合理可行的解决对策.
农村教育;农村教师;敬业精神;工作积极性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对个人来讲,它关系其未来发展;对整个社会来讲,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教育成为“短板”,要想实现农村教育的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农村教师力量举足轻重,教师的敬业精神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举足轻重,因此对农村教师敬业精神课题的研究非常必要.
考虑到县城中小学与县域其他中小学在各方面的差异,本研究中的“农村初中、小学”,主要指县域中的初中、小学,但不包括县城中的初中、小学.
教师的敬业精神属于教师内在层面,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教学业务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恒心和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以及对学生的广博无私的爱心.而工作的积极程度又是衡量教师敬业与否的重要标尺.
本次问卷共有来自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三塔镇的138名教师参与,其中包括82名初中教师和56名小学教师,这些教师的年龄层次多在36至50岁之间,受教育程度绝大多数在大专以上,同时第一学历在大学本科的比例较少,只有21.3%;超过80%的教师在工资水平的选项中选择1500-2000元项,有超过60%的教师对目前的工资待遇并不满意;在涉及到教师工作创新积极性的选题中,关于授课前提前备课和准备教案,有超过50%的教师选择“用以前(上届)的教案”,同时有31%的教师选择“浏览教师用书”,只有13%的教师选择“精心准备”,在是否钻研教学方法创新的选项中,超过90%的教师选择“偶尔和同事探讨”;有71%的教师对农村学生的感情是“没感觉,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有27%的教师选择“讨厌”选项;在学生对教师态度的自我认知上,大多数教师选择了“没有情感体现”选项,在对教师业余时间活动的了解中,只有19%的教师选择了“备课”选项;有超过七成的教师对自己工作态度的自我评价是“合格”,只有不到两成的教师对其工作态度自我认定为“优秀”.
2.1年龄层次和受教育层次
从调查问卷中看出,农村教师的年龄多集中在36-50岁区间,其次是20-35岁区间,中青年教师逐渐成为农村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这也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发展导向相一致,中青年教师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关键力量,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快,业务水平提高的途径多,这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条件.
在参与问卷的100余位中小学农村教师中,其中绝大多数教师的学历水平在大专及以上,也有不少教师通过了专升本考试,拿到了本科文凭,调查中发现,教师中第一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人员中,90%以上是近年来通过统一的事业单位招考走上教师岗位的,学历的高层次和选拔的统一尺度,不仅严格了农村教师的上岗口径,而且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年龄层次见表1:
表1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受教育层次见图1:其中未显示部分分别为:大专、研究生及以上两个受教育层次:
图1
2.2 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性现状
胡锦涛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重视教育质量.”[1]高质量教育与师资力量密不可分,教学水平的提高又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密切相关,缺乏创新教学方法的积极性,很难提高教育质量.
以阜阳市阜南县三塔镇为例,中小学教师的课时每周12节,超课时现象基本没有.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按时参加每周举行的教研活动,然而教研活动往往有名无实,大多数时间都用来抄写教案,真正进行教学方法探讨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同时,在对教师业余生活的调查中发现,只有19%的教师业余活动和教育教学有关,可见,教育在多数教师的心中,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因而也没有主动创新,提高业务水平的意识.陶行知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的被动往往会成为学生的负面行为标杆,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3 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
《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对待学生,如果不能给其真诚关爱,很难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体现是“没感觉,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还有一部分教师选择了“讨厌”;对学生对自己态度的认知上,绝大多数教师选择了“没有情感体现”,只有极少数教师选择了“喜爱”选项.
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为数,很难主动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难以对教学活动倾注精力.教师敬业精神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教育向良性发展.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工资待遇低,难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在教师工资水平的调查中,超过80﹪的教师选择在1500-2000元档,这还是自当地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以后,兑现绩效工资后的工资水平,工资的增幅赶不上物价提高的水平,教师的待遇得不到切实提高,因而工作积极性不高,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想法的不在少数.
3.2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带给教师消极教学情绪
在被访的三塔镇,大多数学生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学生受父母的影响,多数认为读书无用,因而在学校也变成了混日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些年轻教师说,在参加工作的头几个年头,自己一心钻研教学方法创新,但是拿到课堂上来,学生们却不买帐,长期以来,教师工作积极性变低,不思教学方法创新.
3.3 教师互动沟通平台少,提高业务水平的途径少
不少教师表示,县市区年年也举行教学比赛,然而在校内的教学比赛没有形成气候,校内教师的竞争氛围没有形成,因而往往很难在县市区的教学比赛中取得好的名次,与外校教师的交流也仅限于参加教学比赛的过程中,听几节示范课,观摩几节多媒体教学展示课,除此之外,校际之间的交流很少,这导致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难,长进难.
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中央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着重提出“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向更大范围内推进.”[3]改变教育事业中“城市腿长,农村腿短”的现状,农村教师是实现教育均衡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柱.
针对农村教师敬业现状,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变之:
4.1 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减小与城市教师待遇的差距
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是对待遇不满的直观反映.农村的教育设施条件不比城市,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产生自卑的教学情绪,城市教师的福利待遇也远远优于农村教师,教师对福利待遇的不满导致其难以倾注精力服务教学,因而工作积极性低.国家应该缩小农村和城市教师福利待遇的差距,让农村教师在待遇保障上没有后顾之忧.
4.2 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师生感情互动
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与孩子接触甚少,孩子能够获得的家庭教育极少,在学习上得过且过的情绪传染给老师,老师也会认为“教与不教”,“创新不创新”,最终的结果还是一样,改变这样的状态,亟需转变学生观念.学校应该鼓励教师通过开展班级活动,思想探讨课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课外活动,趣味小组的形式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感情,情感上的投入会给教师带来更多的责任,也会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尊重与宽容体现了教育及教师的道德理性能力,它有助于教师走进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更有助于师生寻找到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点.[4]
4.3 鼓励以学校为单位,互动学习,实现高水平教师的资源共享
任何事物不仅其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与周围事物也相互发生着联系.合理配置资源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例如陕西的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我们也可以建立“区域内教师交流机制”,通过教师跨校兼职代课等途径,使高水平的教师得以流动,实现教师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互动中提高业务水平.
“教师敬业精神的养成,需要学校、社会的不懈努力,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5]正如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1〕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0-7-13.
〔2〕大学[M].人民出版社,2001.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人民日报,2010-7-29.
〔4〕刘丙元.试析文化多元化境遇下教师德育观念的转变[J].中国德育学刊,2011(10):74.
〔5〕杨东平,柴纯青.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3.
G451
A
1673-260X(2013)03-0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