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先润,苗 莉,高爱社,魏 娜,张 辉,娄云霄,刘安丰,方 鹏,孙 斌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临床上的危急重症,其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引起血栓形成而导致的心脏急性严重缺血综合征。既往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能够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对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极其重要[1]。本研究观察2009-09 至2010-12 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确诊的稳定型心绞痛与ACS 患者循环血中EPC 的数量及功能的变化,探讨EPC 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1.1 对象 冠心病患者84 例中,稳定型心绞痛46 例,ACS 38 例,ACS 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0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8 例。年龄40 ~65 岁。全部患者均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排除标准:冠脉造影阴性(狭窄<50%)、急性脑血管病(1 个月内)、严重的肝脏疾病、肾功能不全、明确的急性炎性反应、结核、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等。选择40 例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无糖尿病、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或心血管疾病,所有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EPC 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入选者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0 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在培养箱内培养10 d。将长有细胞的盖玻片在acLDL-DiI 孵育后再与FITC-UEA-I 孵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鉴定acLDL-DiI 阳性细胞(发红色荧光)和UEA-I 阳性细胞(发绿色荧光),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记数15 个随机选择的200 倍视野中的EPC。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用PE标记的CD34 抗体避光温育15 min,同型抗体做阴性对照,分析100 000 个细胞。
1.2.2 EPC 功能检测
1.2.2.1 黏附能力检测 胰蛋白酶消化、收集EPC,悬浮于培养液中,计数。然后将同等数目的EPC 接种,在培养箱内培养后计数贴壁细胞。
1.2.2.2 迁移能力检测 同上制备成细胞悬液,计数。将培养液加入改良的Boyden 小室的下室,培养箱内培养24 h,随机计数5 个显微镜视野,用于评价EPC 的迁移能力。
1.2.2.3 增殖能力检测 同上制备成细胞悬液,接种于培养板,MTT 比色法检测增殖能力。用全自动酶标仪按参比波长为490 nm,测定吸收OD 值。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 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资料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稳定型心绞痛组及ACS 组的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P <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与ACS 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1)。
表1 稳定型心绞痛组、ACS 组与对照组临床基本资料比较 (±s)
表1 稳定型心绞痛组、ACS 组与对照组临床基本资料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 <0.05
组别对照组(n=40)稳定型心绞痛组(n=46)ACS 组(n=38)53 ±3.955 ±4.052 ±4.7性别(男/女)23/1727/1922/16 BMI(kg/m2)23.0 ±1.525.5 ±1.4① 25.7 ±1.2①收缩压(mmol/L)114 ±8140 ±6①142 ±8①舒张压(mmol/L) 80 ±490 ±6①88 ±6①空腹血糖(mmol/L)4.5 ±0.56.9 ±1.0①6.7 ±1.1①胆固醇(mmol/L) 3.3 ±0.45.8 ±0.8①5.7 ±0.6①甘油三酯(mmol/L)1.0 ±0.22.9 ±0.4①2.7 ±0.4①LDL-C(mmol/L) 2.4 ±0.33.9 ±0.8①4.1 ±0.7①HDL-C(mmol/L) 2.5 ±0.41.2 ±0.3①1.1 ±0.4年龄①
2.2 EPC 数量比较 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0.078 ±0.035),稳定型心绞痛组及ACS 组EPC 数量均显著减少(0.031 ±0.012、0.033 ±0.018,P <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与ACS 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双染色阳性细胞计数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92.3±26.8),稳定型心绞痛组及ACS 组双染色阳性细胞均显著减少(61.1 ±12.7、65.0 ±21.3,P <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与ACS 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3 EPC 功能比较 稳定型心绞痛组、ACS 组循环血中EPC 的各项功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ACS 组循环血中EPC 的各项功能均亦显著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 <0.05,表2)。
表2 稳定型心绞痛组、ACS 组与对照组EPC 功能比较 (±s)
表2 稳定型心绞痛组、ACS 组与对照组EPC 功能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 <0.05;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②P <0.05
功能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ACS组黏附(cells×200)88.0 ±17.655.1 ±5.6①20.6 ±4.4①②迁移(cells×200)51.8 ±12.234.2 ±3.8①14.2 ±2.5①②增殖(A 490 nm)0.980 ±0.1350.625 ±0.043①0.340 ±0.041①②
冠心病是一多危险因素性疾病,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均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不全而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2]。既往研究认为,内皮自我修复的能力取决于周围成熟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对循环血中EPC 的吸引。成熟的内皮细胞增殖潜力小,因此内皮修复主要依赖后一种途径。众多研究报道,冠心病患者的EPC 数量减少,功能降低,且冠脉多支病变较单支病变和无冠心病者EPC 数量明显减少,并且有报道认为,循环EPC 水平可预测心血管事件预后[1,3,4]。
动脉粥样硬化的多种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的相互协同,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加重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易于发生斑块的破裂,增加冠心病患者发生ACS 的风险。本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组的各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体质量指数、血压、空腹血糖、血脂等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循环EPC数量,以及EPC 的增殖、黏附、迁移等功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EPC 数量减少、功能紊乱可能破坏内皮损伤和修复之间的平衡,影响内皮修复,由此引发或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本研究结果与既往一部分研究发现的关于ACS 循环EPC 数量增加的结论并不一致[5],考虑与选取患者检测时间有关,其具体机制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还发现,在稳定型心绞痛组与ACS 组间,循环EPC 的数量无差异,但是ACS 组EPC 的增殖、黏附、迁移等功能较稳定型心绞痛组显著降低,进一步说明由于EPC 功能的降低,导致受损内皮功能的修复能力进一步下降,斑块不稳定性加重,是发生ACS 的重要因素。
内皮功能是已知传统危险因素对血管损伤的整体性标志,既往研究认为外周血EPC 数量可较好地用于评价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及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展趋势[6,7]。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提示,循环血中EPC 水平及其功能状态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预测因素,为早期辨别可能发生ACS 的高危人群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提供了临床及理论依据。
[1] 方叶青,张松荣,方红城,等.冠心病患者内皮祖细胞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2,20(9):814-818.
[2] 马春梅,叶道斌,毛积分,等.中青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J].武警医学,2012,23(4):309-311.
[3] Chironi G,Walch L,Pernollet M G,et al. Decreased number of circulating CD34+KDR+cells in asymptomatic subjects with preclinical atherosclerosis[J]. Atherosclerosis,2007,191(1):115-120.
[4] Kunz G A,Liang G,Cuculi F,et al.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predic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everity[J]. Am Heart J,2006,152(1):190-195.
[5] 刘思颖,姜福丽,李佳宁,等.2 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变化的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2013,33(3):235-239.
[6] Schmidt-Lucke C,Rossig L,Fichtlscherer S,et al. Reduced number of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predicts future cardiovascular events:proof of concept for the clinical importance of endogenous vascular repair[J]. Circulation,2005,111 (22):2981-2987.
[7] Ruda M M,Arefeva T I,Tripoten M I,et al.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dysfunction[J]. Ross Fiziol Zh Im I M Sechenova,2009,95(6):54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