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力,陈永忠,彭邵锋,王湘南,陈隆升,王瑞,杨小胡,罗健
(1.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2.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4)
油茶饼粕是油茶籽提油后的剩余物。目前,我国每年年产油茶饼粕约70多万吨[1–2]。油茶饼粕中的茶皂素分子中有亲水性的糖体和疏水性的配基团,是一种良好的表面活性剂,不但具有乳化、发泡、分散、渗透等活性作用,还有溶血、抗菌、杀虫等作用[3–5]。茶皂素用途广泛,可用于农药、饲料、养殖、纺织、采油、采矿、建材和高速公路建设等领域,用来制造乳化剂、洗洁剂、农药制剂、饲料添加剂、蟹虾养殖保护剂、纺织助剂、采油浮选剂、采矿润滑剂及加气混泥土稳泡剂与高速公路防冻剂等[6–8]。笔者以水作提取溶剂,研究了油茶粕中茶皂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旨在提高油茶皂素的提取率,提升油茶饼粕附加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油茶饼粕(由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提供)、茶皂素标准品(含90%的茶皂素)、无水乙醇、浓硫酸、香草醛。
UV–2550 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岛津消耗品销售公司)、TDL–5Z 台式多管架自动平衡离心机(湖南星科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数显式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9240MBE 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JJ–1 精密增力电动搅拌器(常州澳华仪器有限公司)、中药粉碎机(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
油茶粕主要成分中蛋白质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按GB5009.4—2010 执行;可溶性总糖测定采用蒽酮法;脂肪测定按GB/T5009.6—2003 执行;粗纤维测定按GB/T 5515—2008 执行;茶皂素测定采用香草醛–硫酸法。
称取粉碎过筛的茶籽粕粉50 g,置于烧杯中,按照设定的单因素(温度、液固比、时间、pH 值)进行茶皂素的提取,再通过离心、絮凝、离心后收集液体检测各组分茶皂素的含量。根据4 个单因素(温度、时间、液固比、pH 值)的试验结果,每因素确定3 水平,进行正交试验,以茶粕中茶皂素提取率作为衡量指标。
由表1可知,油茶饼粕的主要成分含蛋白质、茶皂素、粗纤维、可溶性糖等。其中茶皂素含量约15%。
表1 油茶粕主要化学成分 %
2.2.1 液固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由图1 可知,随着液固比的增大,茶皂素提取率逐渐升高,但液固比从10∶1 以后,茶皂素提取率增加的幅度很小,水用量越多,生产成本就越大,所以从节约水源和经济成本上考虑,10∶1 液固比最佳。
图1 液固比与提取率的关系
2.2.2 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由图2 可知,在提取温度从40 ℃升高到80 ℃时,茶皂素的提取率不断增加,当温度为80 ℃时,提取率达最高为90.05%,这一试验结果说明,茶皂素易溶于热水。但当温度继续升高时,茶皂素的提取率反而降低,主要是由于温度过高,造成了部分茶皂素的分解,同时蛋白质等杂质不可逆变性凝固加剧,导致吸附结合了少量茶皂素。
图2 温度与提取率的关系
2.2.3 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由图3 可知,随着提取时间的延长,茶皂素的提取率不断增加,提取8 h 时,茶皂素的提取率达91.3%。当提取时间达6 h 后,茶皂素提取率增加的相当缓慢,提取时间再继续延长对提高茶皂素的提取率作用甚微。
2.2.4 pH 对提取率的影响
由图4 可知,pH 值在6~10,茶皂素的提取率随着pH的增加而升高,pH为10 时提取率达91.3%,这一试验结果说明,弱碱条件下有利于茶皂素的提取,当pH 超过10 后,茶皂素的提取率反而降低,主要是由于在高碱条件下,部分碱溶性杂质也会溶出,导致吸附结合了部分茶皂素。
图4 pH 值与提取率的关系
2.2.5 最佳工艺条件的选择
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设计L9(34)正交试验,设计因素水平见表2。
表2 L9(34)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
由表3 可知,对茶皂素提取率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A、B、C、D,对茶皂素提取率影响最大为提取温度,其次为液固比和pH 值,影响最小的为提取时间。茶皂素提取最佳条件为A2B2C3D1,即浸提温度为80 ℃、液固比为11∶1、浸提pH 值为9、浸提时间为6 h,提取率可达95.50%。
表3 茶皂素提取正交试验结果
油茶粕主要由蛋白质、茶皂素、粗纤维、可溶性糖组成,其中,茶皂素含量约15%,将其高效提取纯化,可以提升油茶粕的附加价值。油茶粕中茶皂素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是液固比为11∶1,浸提温度为80 ℃、浸提时间为6 h、pH 为9,茶皂素的提取率可达95.50%。目前,茶皂素工业化生产中存在生产成本高、茶皂素提纯难、经济效益差等瓶颈,如何提取高纯度茶皂素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候如燕.茶皂素提取纯化及其抗菌活性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2.
[2]钟海雁,谢碧霞,王承南.我国油茶加工利用研究现状及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2001,15(4):6–8.
[3]张可,钱和.油茶饼粕中茶皂素提取工艺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3(10):68–70.
[4]廖书娟,童华荣,吉当玲.茶籽饼茶皂素提取及应用研究[J].粮食与油脂,2005(1):13–15.
[5]卢向阳,唐明远.茶皂素表面活性性能及对丝毛织物的洗涤效果[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6(3):218–220.
[6]陆顺忠,李秋庭.茶皂素提取新工艺[J].广西林业科学,2001,30(4):186–188.
[7]彭阳生,奚如春.油茶栽培及茶籽油制取[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
[8]唐玲,冯宝民,李红冰,等.油茶皂素的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08,6(3):33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