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
园本教研是从幼儿园和教师的需要出发,以本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探讨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幼儿和教师发展的研究活动,是一种融“学习、研究、实践”为一体的教研模式,对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与全体教师专业素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增强园本教研有效性,笔者在实践中立足教育教学活动,借助幼儿园科学课题的研究,对增强园本教研的有效性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收到良好的成效,获得如下较为深刻的体会。
一、研讨话题注重面向本园实际,突出针对性
研讨话题,就是研讨的问题,是园本教研的出发点,它必须源于实践,来自本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且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才能使园本教研有鲜明的针对性,从而发挥如下作用:帮助教师感受现代教育理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引领作用,感受教学研究对解决实际问题导向作用,获得所探讨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园本教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园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困惑是:运用怎样的指导策略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主动性,才能真正提高科学探究的效果。在研讨大班科学区《填土坑》活动中,发现幼儿对投放的沙、石子等活动材料特别感兴趣,但不知要在玩沙石中探究什么,只是对沙子和石子等倒入罐子的过程乐此不疲。那么教师对此应采用什么样的指导策略,才能引导幼儿进行有效地探究,这是个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为此,幼儿园就围绕指导策略这一话题开展研究,鼓励教师主动参与,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即符合不同年龄幼儿探究特点的指导策略。教师们觉得这样的教学研究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问题,于是都积极参与,并把它落实到实践中。通过多次研讨,达成了以下共识:首先,科学区活动探究需要操作图示辅助,除了用语言提示幼儿探究的问题外,还尽可能提供简单的图示或记录表帮助幼儿直观地了解科学探究点和观察操作探究程序;其次,活动中应根据探究内容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有的活动可以先在区域活动中自主探究,然后再到集中教育活动中梳理提升经验;有的内容可以作为集中活动的延续在区域中继续探究;再次,若是探究活动需要高结构性的材料时,建议不在区域活动中探究,避免产生无效的探究行为。象《填土坑》这类的科学探究活动需要高结构性的材料和教师专门性的指导,不太适宜在区域中探究。
通过园本教研,总结出的经验与成果,及时向全园教师反馈,供教师们在科学区活动中选择运用、验证与反思,从中继续发现问题、研究对策、纠正完善,促进了全园教师提高有效组织科学区活动的能力和专业水平,也提高了幼儿园科学区活动的质量。
二、研讨过程注重面向全园教师,关注层次性
参与园本教研的对象是全园教师。只有面向全园教师的共同需求,关注全园教师的层次差异,才能充分调动全园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增强园本教研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在组织园本教研时,努力处理好面向全体教师与关注层次差异关系。
在教研话题选择时,我们注重发现全园教师的共同需求,引导全体教师在积极参与中成为教研主体。如:开学初各班共同开展创设科学观察角“种子发芽”活动,全园12个班的观察角都开展绿豆、黄豆、黑豆、花生等种子发芽小实验,而且都是观察水里、土里的种子发芽情况,其观察内容和要点都大同小异。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差异来确定观察重点、正确指导幼儿探究发现和观察记录正是老师们共同面临的、需要深入探讨与解决的问题,也是她们专业发展的需要。于是,我们发现与捕捉到教师这一共同需求,将“根据各年龄班幼儿科学探究的特点进行观察角的创设与指导”话题作为园本教研主题,大大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研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分析幼儿年龄特点与观察水平的研讨中,大家一致认为小班幼儿的探究学习特点是单视角地观察积累经验,探究的问题必须具体落实在某一探究点上,观察过程主要是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中班幼儿已初具比较式观察探究的能力,能在对比观察中感受事物各部分不同,开始会发现事物中比较细微的变化,从中逐渐认识和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大班幼儿的思维随着从具体形象向概括抽象的方向发展,思维广度和深度的增强,幼儿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比较、从中建构经验的探究活动,探究的事物已不再是探究某个点上问题,而是能观察发现事物变化,探究其较本质的原因。在形成共识基础上,各班教师将观察目标定位和指导策略进行了层次性的调整。小班重在指导幼儿发现性观察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在观察角里逐一提供材料,先观察绿豆发芽,知道绿豆很快就能发芽,芽是绿色的。待绿豆发芽后,再观察黄豆发芽,其观察角的记录是师幼互动后由教师记录。中班重在指导幼儿尝试进行比较性观察,提供对比明显的绿豆和花生发芽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从中发现这些种子都能发芽,但绿豆和花生发芽的速度和发芽后生长的叶子形状等方面都不同,并学会自己动手记录,从而感受植物生长的多样性。大班观察目标定位在指导幼儿关注到植物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土壤等外部条件,重点指导幼儿比较在土里、沙里、水里等不同条件下种子发芽的异同,并进行表征记录。同时将发芽后生长的植物放在挖有洞口的纸盒里,了解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感受植物的向光性等等。这样,园本教研过程中,各年龄班的观察活动虽然都聚焦种子发芽,但每个各年龄段幼儿探究目标与要求各不相同,探究层次有所区别,教师指导策略也不相同,能充分体现幼儿年龄特点和探究水平。这就使全体教师创设幼儿观察角活动的水平得到质的提高。
在园本教研过程中,我们还要根据教师个性、特长、经验、经历的层次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指导和有效的支持。对于幼儿园来说,第一层次教师是优秀教师,我园共有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虽是少数,但却是先行的研究者,是园本教师核心成员。她们敢于研究、勇于尝试、乐于分享,研究过程总能够展示出富有研究价值和启发意义的活动案例,引发教师从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新角度看问题并进行思考。因此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以点带面,使全体教师得到启发,相互学习借鉴,会产生辐射作用,有利于提高园本教研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且骨干教师在带动一般教师的过程中,也不仅仅是经验的输出,它更多的是展示自己的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研究与探索,其结果是使自己的思路和理念更加清晰,使自己的教育策略更趋完善,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同时也对其他教师的成熟有所助益。如:在以科学课题“小班幼儿科学探究的年龄特点与教师指导策略”为载体的园本教研中,我园省级学科带头人林老师根据小班幼儿的探究特点探讨有效支持的策略,率先展示了小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感知三角形工具吹出什么样泡泡的内容进行了研讨,从中总结有效经验,进而推动开展《有趣的海绵宝宝》《响罐》《蛋宝宝》《寻找春天的秘密》等内容研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幼儿园第二层次的教师是骨干教师,主要是指园内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中的优秀者。她们多是园内年段长或年段教研组长,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缺乏研究的理论功底与反思评价能力。我们主要让她们多开研讨课,研讨中多进行理论引领下的反思与评价,从中提高开课、评课与反思能力,提升教育教学经验,也提升观摩研讨水平。第三层的教师是以年轻教师为主体的一、二级教师。主要注重培养她们对活动中幼儿具体表现的观察能力和捕捉关键事件的能力,让年轻教师懂得如何客观真实地再现幼儿的活动,运用写实的方法记录幼儿的活动,提高记录事件的能力,引导她们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活动、关注幼儿的探究特点,自觉加强在实践中的点滴积累。
三、研讨评析注重面向全体幼儿,强调发展性
园本教研参与的主体是教师,研讨的载体是教育活动,幼儿园一日活动各环节均可作为园本教研的内容,然而研讨评价的对象应是教育活动中的幼儿。研讨的主要目标是教育活动中幼儿是否得到发展和教师采取什么手段、方法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园本教研中观摩研讨活动的反思、评价、分析,首先要对幼儿在活动中是否在原有基础上,经过教师的引领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等方面做出分析与反思。如:反思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性是否更浓了,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更高了,观察发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互动能力等是否有所提升,等等这些都需要在评价中进行具体分析,这是活动的“果”。而后从幼儿在活动表现中反思教师的教育行为与策略,“执果寻因”深入探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运用什么方式、方法来指导幼儿,促进幼儿获得发展的。
但是,许多幼儿园教师在园本教研中的反思、评价、研讨,大多聚焦到教师身上,一开口就是谈老师今天做得怎么样、哪些地方、哪些方法值得肯定,还有存在什么问题,很少谈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获得的发展。这就使园本教研中的评析陷入“重因轻果”或“有因无果”的误区。而且有的观摩活动幼儿明显未得到什么发展,但活动过程还是很“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评价研讨时,教师们都大谈执教者采取的方法与策略,这样显得“因果”不相吻合,甚至有因无果,使研讨的结论显得十分虚假,其实效性难以得到体现。因此,研讨评析注重面向全体幼儿,关注幼儿的发展状态。
园本教研不仅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主要的是要通过教师专业成长来促进幼儿的发展,达到双赢。所以评析园本教研活动,教师心目中一定要有幼儿,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发展,并以幼儿的发展来评价分析与肯定教师在园本教研中获得的专业成长。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