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词语积累提高表达能力

2013-07-13 02:31林晓静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修饰语袋子词语

林晓静

日常教学中,教师们也相当重视语言积累作业的布置,比如画出课文里的优美词句让学生抄写背诵,让学生每天背诵积累几个词、几句话,有的要求读一篇文章要摘抄好词若干个、好句若干个,好段若干个……为完成积累的作业,学生也没少花时间和精力。我颇为疑惑,我们从小学一二年级起就让学生积累,不说课外的,光课文教材“词语表”和“词语盘点”的词,从三年级起到六年级就有上千个了,而这些词又有多少能被孩子们运用?我们要的“掌握”,不是“四会”吗?会读、会写、会理解、还要会用;而现在只剩“三会”甚至“两会”。孩子习作中实际能够加以运用的又有多少?总之,孩子们语言依然贫乏,尤其是积累和表达严重脱节。究竟怎样改变不良现状,让孩子们充分调动各自的语言积累,切切实实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我的做法如下:

一、分类积累,集中运用词语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的词语表是按课呈现的,四年级开始的词语盘点是按单元出示的。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单课复习或单元复习,对于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回忆理解词语有一定的帮助,但学生提取语言材料就不大方便了。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词的意义不是孤立地贮存在人脑中的,而是处于词义与词义的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联系中。每个词语都可以以它自己为中心,在其周围集结起一个庞大的词语群,构成“四通八达”的网络系统(有人称之为“语义场”)。心理学家指出,言语产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包含词法、句法和语义信息的加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不同的词往往会有不同的句式结构框架与之相适合。因此,词语在人脑中的贮存与提取都不是随机的,更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相互关系(内在的或习惯的搭配组合关系)组成了某种系统网络状态的“关系网”。因此,我让学生积累词语是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进行的。比如三年级下册描写景物的词语主要有:光彩夺目、郁郁葱葱、壮观、熊熊大火、人烟稀少、寸草不生、金光四射等;其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红彤彤、湛蓝、碧绿、乌黑、万紫千红、漆黑……

只有把积累的新词源源不断地纳入原先的记忆仓库,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基础才会不断得到充实。同时,积累并非静态的储存,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增加;而应该是一种动态的、伴随着活脱运用的鲜活过程。如果积累的语言没有真正投入运转,那还只是一种消极语言,算不上真正的掌握。所谓“掌握”,就是“为我所用”,能够恰到好处地加以掌控、运用。所以只有注意及时地将这些积累的词语投入运用,让它们随时成为学生表情达意的载体,成为他们思维和表达的工具,这样才能渐逐渐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材料,这样的积累才是积极有效的。

举例来说,动词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类,而且,它常常如同“万绿丛中一点红”那样,辉映出一段文字的准确、鲜明、生动。联想到平时学生动词的运用非常贫乏,一句话往往只会连用好几个“做”、“拿”。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丰富多彩的动词,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课。

在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这课,讲解动词“托”时,联系课文内容,说明“托”是手掌向上承受物品的意思,和“拖”字不同。于是,我请他们回忆所学过的动词,共同想想手的动作有哪些,脚的动作有哪些?同学们的兴致也很高,个个急于“献宝”,自我展示。我边听边板书、叫好鼓励。不一会儿,就写了大半个黑板动词。例如:捏、碰、拿、取、递、传、摸、提、拍、挂、伸、搬、跑、跳、踮、踢、跺、踩、蹬……

接下去,该趁热打铁,进行动词运用的实际操练了。

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简单游戏:打开皮包,取出一个袋子,让同学们猜猜袋子里是什么?见大伙猜不出来,我又将袋子递给一位同学,请他摸摸看,这位同学轻轻碰了一下,提着袋子又放到同桌手上;同桌托了托,又捏了捏,似乎明白了……然后,我又请一个高个子同学把袋子挂到墙上,再叫一位中等个子的设法将它取了下来。全班同学认真观察整个过程,然后各自选用黑板上或头脑中的动词,说一段话——

“今天,林老师和同学们玩一个猜物游戏,只见她打开包,取出一个袋子,让同学们猜猜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同学们猜不出来,老师又将袋子递给坐在前排的一位同学,请他猜猜看,这位同学轻轻碰了碰,接着又提起袋子掂量,似乎猜个八九不离十了,然后放到同桌手上,同桌托在手心,又捏了捏,似乎明白了……”

“林老师请同学们帮她把挂在墙上的包取下来。小明个子高,伸手也没够着,他踮起脚尖,也刚碰到包的下边,跳一跳还是没能取下来。矮个子小凡不慌不忙,搬来一把椅子,站了上去,一伸手就够着了。”……

实践证明,这种带有某种相关性的积累储存“网络系统”,不但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归类整理记忆,而且运用时便于召之即来,一呼百应,并且自然扩展以至于“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形成自我整理词语的良好习惯,学生的表达就会应付自如,而不会陷于临时抱佛脚或无米之炊的窘境。

二、模仿练习,指导运用词语

语言习得还是一种习惯,而任何良好的习惯的养成,都需要科学规范有效的模仿性操作,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犹如练习书法,必需从描红起步;学习绘画,应当从临摹入手一样。叶圣陶先生强调“一个方法,一个习惯”,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是对语言习得基本规律的总结。语言习得非靠自己实践不可。任何人的语言习得都不是主要依赖于课堂中教师的“教”。高明的教师也只是帮助学生养成语言习得的良好习惯,提高语言习得的实践效率而已。

习作教学是不能忽视写法渗透的。薛法根老师曾说:“假如我们只顾让学生多写,而不讲写作的方法、要领,学生哪怕是天天写,也未必就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当然,教师对学生写法的渗透,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运用具体实例,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剖析比较来掌握。

人物描写在小学阶段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人物的对话描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写作技能之一。在批改学生习作时,我发现他们的人物对话描写枯燥乏味,表达干瘪瘪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忽略了对话修饰语的灵活运用。活人并非木偶,人们说话时往往“声情并茂”,甚至会“眉飞色舞”。因此,恰当地展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动作、心理等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仅仅只出现一句简单的话语,文章就显得呆板、毫无生趣了。

如何进行人物语言训练呢?当然首先也得立足课本。

教材中人物对话描写的形式多种多样,对话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和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形象,我在训练时,先出示一组描写人物害怕、惊讶、兴奋等的词语,如:大惊失色、神气活现、手舞足蹈、摇头晃脑等,让学生带上表情、动作把词语读活。接着请学生欣赏一段幽默小品表演,出示人物的对话描写,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人物的对话该怎么写。因为童话故事是学生爱看爱写的一种题材,于是我提供一幅有趣的动物图画,里面有三个人物,分别是一只大猫、一只小猫和一条大青虫,接着出示三句对话,引导学生想一想: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等会怎样?学生仔细观察了图画,展开想象,因为有了课前的铺垫,他们练习起来就不觉得困难,而且说得生动有趣。有的同学从动作上观察,如:“张大嘴”“瞪圆了眼”“摇头摆尾”“哈哈大笑”等;有的同学从神态上描写,如:“大惊失色”、“神气活现”、“信心十足”等;还有的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气:如“害怕得惊叫”、“暗暗好笑”、“轻蔑”等。

把句子说得生动具体后,再引导他们观察发现,对话修饰语位置的变化:说的话较长需要停顿思考时,把修饰语放在人物语言的中间;当急于要把话说出来时,修饰语就放在后面……修饰语这样在前、居中、置后,交叉穿插,避免了文章的呆板。让学生初步了解了修饰语的三种不同形式,并提醒学生注意标点符号的变化。

再出示学生喜闻乐见的《淘气包马小跳》中对话描写的典型例段,进一步加深印象。如两人对话承接紧密时,修饰语可以省略;对话常常分段描写,条理清晰;“说”要有变化,不要老是“××说”,可以选用“说”的近义词,比如“喊”、“叫嚷”、“反问道”、“劝告”、“声嘶力竭”等等,这样行文才不会单调乏味。让范例帮助学生了解修饰语的使用方法,明白修饰语在对话中的重要作用,既指出了问题,又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我又提供一段对话让学生添加修饰语。由于有了前面的训练,学生大多能具体而又切合实际地把人物说话时的表情、神态、动作、心情等都在修饰语中作了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描写,而且这些修饰语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变换。因而使所写的人物显得非常逼真形象,情态尽现,极为生动感人。

片断练习:

兔子先生疑惑不解,问道:“猫大哥,您在干什么呀?”

“造轮船!”猫先生一边埋头苦干,一边回答。

“呀!您这是瞎耽误工夫!”兔子先生不屑地抿了抿嘴,挖苦道,“您想造轮船,这不是异想天开吗?”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猫先生胸有成竹地答道。

我们仔细体会学生用上的“疑惑不解”“不屑”“挖苦”“胸有成竹”等词语,觉得这些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情动作等修饰语和它们或前或中或后的位置变换,有效地配合着人物的语言,推动着故事情节,使人物的语言,特别是使人物形象和文章更加增添了感人的魅力。

但我也发现,学生添加修饰语时,有时为了用词丰富,他们会把意思相近或矛盾的词语同时用上,这样就出现了重复罗嗦表达不清的现象,也有的用词不当,我提醒学生注意联系前后文,添加修饰语时要注意做到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个性、所处的环境、事情的目的等等,力求让读者看了能闻其言,观其神,在眼前活现出人物的形象。否则,就会给人虚假、词句堆砌的感觉,甚至要闹出笑话来。

三、观察生活,丰富语言实践

观察是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丰富的生活实践是习作的源泉。“在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苏霍姆林斯基)孩子利用掌握的知识进行一次次新的观察,在观察中巩固旧知,又发现新的问题,把它带入接下来的学习中。

首先,老师要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比如学写对话修饰语要注意捕捉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情、语调……这样做,能丰富表象,增加积累,再尝试用积累的语言具体地的描述观察的细节,表达微妙的情感,让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情境活化。有个孩子在日记中写到放学时他妈妈来接他,发现他流汗,赶紧为他换衣服的事。因为留心观察,人物描写细腻,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今天中午放学,妈妈来接我,她见我一手提着书包,一手拎着外套,惊讶地问:“这么冷的天,还脱外套?”我解释道:“上体育课嘛!我都流汗了。”“流汗了?”妈妈将信将疑,习惯地伸手摸了摸我的后背,惊叫道,“哎呀,发大水了!快快快,快过来换内衣!”

学写对话修饰语如此,其它语言训练也是这样。

其次,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社会的活动,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在孩子的文章中发现用词妥贴、有新鲜的语词,一定要多加赞赏,树立信心,让生活实践成为言语和思维的桥梁,写作时,思想的泉源伴着语言才会从笔尖汩汩地流淌出来。

四、重视讲评,提高表达能力

很多时候,孩子更愿意看到同伴的语言,因为那更贴近他们,他们更愿意学,不会觉得遥不可及。所以,讲评学生的习作就成了孩子们积累语言,快速吸收提高的重要途径了。在上《学写对话修饰语》一课时,我将学生习作中的好词句圈画出来,让他们读给同伴听,请全班同学一起欣赏。再请小作家们将这些“名句”“佳段”摘抄在卡片上,并署上自己的姓名,粘贴在班级的“书香园地”中,和作家名人的话贴在一起。课间,这儿便成了孩子们交流的乐园,他们你一群,我一伙地围着,兴致勃勃地品评、讨论……这些贴近他们生活和表达的语句很快就被学习内化。在欣赏同伴优美语句的同时,他们也跃跃欲试,希望自己也能上榜,你能做到,我也行!这种不甘落后的心理推动他们用心去写。后来,学生在写人物对话时,果然生动了许多。不但留心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对修饰语的几种写法也用得得心应手,学生对对话描写已是驾轻就熟。

只要我们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把鲜活的语言分类地纳入自己的积累库,在平时写日记或习作中有意识地多加运用;并经常创设情境,巧妙引导学生有情趣地多多训练,反复训练,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学生自然就会尝到甜头,渐入佳境,逐步掌握一系列的写作方法,从而不断提升习作水平。

(责任编辑:闽 晓)

猜你喜欢
修饰语袋子词语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浩浩荡荡个什么
古典诗词中名句之修饰语试析
不同情境中语言间转换的处理
取米
浩浩荡荡个什么
取皮球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