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油加醋话讲评

2013-07-13 02:31蔡丽金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12期
关键词:复读机横线表弟

蔡丽金

学生写作与厨师做菜,看似风马牛不相及,道理却一样。学生的作品干瘪空洞就犹如厨师的菜肴缺乏“调味剂”,色香味不管缺了哪样,口感就会大打折扣!下文用“写一个熟悉的人”为例,谈谈如何在习作讲评课中,引领孩子们进行“添油加醋”,让孩子们的作品最终成为令人垂涎欲滴又营养丰富的“可口盛宴”!

一、引语言导声音——如闻其声

管建刚老师曾说:“作文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由浅入深,反复、深入地训练。”厦门英才学校许勇顺老师在这方面为我们作了典范。许老师从叶问的“咏春拳”中,引申出一句格言,“模仿是写作的法宝,创新是作品的生命。”以此来鼓励孩子们在写作时要善于模仿、勇于创新。他曾在我区海滨小学上了题为《写一个熟悉的人》习作讲评示范课,其“大厨风范”令人记忆犹新。

首先,示范引导,品“添油加醋”之美!上课伊始,许老师给大家上了一道“样品菜”——《“爱哭鬼”表弟》。例子如下:突然传来一阵“哇哇哇”的哭声……可是没几分钟,哭声越来越大。我实在受不了,起身大叫:“吵死了,还让不让人睡觉啊!”没人搭理我,而且声音更大了,似乎就在我耳畔回旋。“你们在干什么?小弟弟都哭成这样了!太不像话了!”……“乖乖!乖乖!别哭了!别哭了!……”好不容易表弟的哭声渐渐小了,小了……许老师先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这段话,然后抛出问题:“划横线部分写的是什么?划波浪线部分写的是什么?”学生立刻就明白了划横线部分写的是声音,划波浪线部分写的是语言。接着,许老师故意把划线的部分(声音、语言)去掉,让学生朗读。变成片段如下:突然传来一阵哭声。可是没几分钟,哭声越来越大。我实在受不了,起身大叫。没人搭理我,而且声音更大了。外婆生气地骂了我们一顿,还不停地哄着表弟。好不容易表弟的哭声才渐渐小了。紧接着,又把声音、语言放进片段里,恢复原样再次让学生朗读。通过对比,师生共同揭示了,这里面蕴藏着一个“具体生动”的秘诀——如闻其声。随即,许老师又让孩子们模仿“样品菜”,在自己的作品中适当补充语言或声音。孩子们兴趣盎然,许多孩子都能把作品中的人物修改得活灵活现。如此高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殊不知这是一所农村薄弱校呀!

其次,扶放结合,尝“添油加醋”之甜。为了凸显如闻其声的生动性,许老师又抛出了《“鼾声王”表妹》。这次许老师反其道而行之,先把学生的作品“摆上桌”,让孩子于品味中评头论足。片段如下:“呼噜呼噜……呼噜……呼噜呼噜……呼噜……”表妹的鼾声又起来了,真是烦死人了!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读后说体会。有了先前的引导,学生当起品味大餐的“评委”来显得很是轻松。有的说:“‘呼噜呼噜写出了打鼾的声音,很形象。”有的说:“‘真是烦死人了写出了听到鼾声的心理感受,是侧面烘托。”许老师追问:“那么大家都觉得这段话写得很好了?是吗?”孩子们齐答:“是的!”“没有异议?”“没有!”又是异口同声。这下连听课的老师都被搞蒙了,“许老师葫芦里卖什么药呢?这不是写得挺好的了吗?”“我认为呀——”许老师故意延长了尾音,“这段话还可以改得更好!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添油加醋!”“哦?”孩子们个个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嘿嘿……”许老师狡黠一笑,“想想这鼾声像什么,把你所联想到的内容添加进适当的位置,允许适当改写,融洽即可。试试吧?”孩子们的激情再次燃烧起来。经过一番“添油加醋”,美味二次出炉。呈现如下:“呼噜呼噜……呼噜……呼噜呼噜……呼噜……”表妹的鼾声此起彼伏,一会儿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一会儿似小桥流水,一会儿如火车的鸣声,一会儿又像哼着一首无名的曲子……许老师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孩子们不禁自叹说:“实在太生动了!”许老师故伎重演,把划横线部分去掉,让学生再次对比朗读。读毕问道:“还那么生动吗?”“嗯——差多了!”孩子们齐摇头。“所以说嘛——”许老师郑重其事地导出,“如闻其声,这声音有时不一定是实际的声音,联系生活所创造出来的声音甚至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评论家不光得会再现生活,还应善于创造生活!

二、添神态加动作——如见其人

有了“如闻其声”为先导,要于学生作品中“如见其人”就显得不那么困难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笔者于继承中发扬,在研究中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其一,圈画标注,试“添油加醋”之鲜。同样是写人的习作讲评课,笔者做了角色转换的尝试。在端上“样品菜”时,笔者并不急着把菜肴之美指给大家,而是让孩子们拿起“餐具”,尽情品尝,圈画标注——描写神态与动作的地方,然后把“鲜”之所在一起呈现出来。于是,笔者呈现的片段就被孩子们划成了如下模样:我的妈呀,表弟正躺在地上乱滚乱翻,嚎啕大哭。再看地面,全湿透了,到处是鼻涕、口水和眼泪,一片狼藉。我第一个上前抱表弟,没想到他满脸通红,哭得更凶了,还死命地踢我。姐姐也想上去试一试,结果被表弟狠狠抓了一把,只好无奈地退回。接着,笔者模仿许勇顺老师的做法,将孩子们划线部分隐去,再适当修枝剪叶,于是片段就成了:我的妈呀,表弟正在地上大哭。再看地面全湿了。我第一个上前抱表弟,没想到他哭得更凶了,我只好无奈地退回。然后,让孩子们再朗读。通过对比,孩子们马上就捕获了另一个“具体生动”的秘诀——添加神态与动作,一看文章就如见其人。

其二,放前先导,逞“添油加醋”之快。会品菜不难,会做菜才是关键。对于“调味剂”的添加,笔者是如此“掌勺”的。笔者先端出了一盘有点欠缺“调味剂”的“菜肴”。如下:“哇……哇……”弟弟被爷爷吓哭了。我抬头一看,天哪,爷爷的严肃全写在脸上了,眼珠瞪得大大的,眉头皱着,嘴巴闭得紧紧的。然后,问学生:“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很快得到学生的回答:“爷爷很严肃。”“关键词是什么?”“严肃!”学生脱口而出。“很好!”笔者锋一转,“我觉得写在脸上的严肃还不够,你们能否再添加一些?”这下可热闹了,孩子们开始死命扣“严肃”,得出来的严肃状五花八门,怎一个“生动”了得!笔者遴选一例。“哇……哇……”弟弟被爷爷吓哭了。我抬头一看,天哪,爷爷的严肃全写在脸上了,恐怕玉皇大帝下凡,都会被他的样子吓得惊慌失措。看,那样大的眼珠,紧紧地盯着弟弟;那样皱的眉头,锁得紧紧的;那样宽的嘴,闭得紧紧的,就是一根头发丝儿,也难以挤进去。紧接着,我在学生“添油加醋”的地方用横线标出(如上面例子所示),然后再让学生有意识地对比朗读,孩子们的骄傲之情顿时溢于言表!

三、填心理补联想——如感其心

语言与声音可以“耳闻”,神态与动作可以“目睹”,唯独心理活动看不见也摸不着,主要靠写作之人的推测与联想。因此,心理活动的描写往往被忽略不计。然而,缺乏了心理活动,很容易让人感觉所塑造的形象无精打采。我们必须谨记,一个丰满的形象理应形神兼备!在课题研究中,我努力引领老师们关注“填心理补联想”,力求学生的作品摆在面前时能够触摸到一颗颗鲜活之心。

其一,读中领悟,感“添油加醋”之炫。有人请教叶圣陶老先生如何修改作文,他说:“再念,再念,再念。”这个“念”指的就是朗读。朗读,可以读出作品之不足,也可以读出作品之精彩。面对“心理活动”这块难啃的骨头,我区实验学校蔡秀治老师的评改法宝就是“读”。蔡老师巧妙借用了许勇顺老师习作讲评课中《“爱哭鬼”表弟》的精彩片段。片段如下:“实在受不了,这个臭小子,还让不让人活啊!天啊,跟打仗似的,太恐怖了!唉,表弟啊表弟,你也太狠心了,外婆都那么大年纪了,你还这样折磨她!首先,蔡老师让学生同桌互读,体验这段话的情绪,学生很快归纳出:烦、不满、生气……”接着,蔡老师又让学生自己朗读,继而划出体现这些情绪的关键词,学生也很快划了出来。经协商整合,片段就成了:“实在受不了,这个臭小子,还让不让人活啊!天啊,跟打仗似的,太恐怖了!唉,表弟啊表弟,你也太狠心了,外婆都那么大年纪了,你还这样折磨她!”然后,蔡老师又让学生再次朗读,读中突出划线的部分。如此一来,学生果然读得活灵活现,让人如感其心!

其二,巧用修辞,沁“添油加醋”之香。要想将“心理活动”描绘得具体生动,其实只要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就可见一斑。在这方面,我区新店中心小学王雅欣老师颇有收获。在讲评课中,王老师先抛出学生的作品——《“复读机”老妈》。片段如下:一听到老妈的话,我的心情难受极了。唉,老妈啊老妈,你总是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训斥。你能不能好好休息休息,别再唠叨了!同时出示评语,“心情难受的程度不清,‘复读机的形象不明!”继而,引导学生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修改,并明确告诉学生要用上适当的修辞手法。经过一番“添油加醋”,终有“佛跳墙”新鲜出炉:一听到老妈的话,我的心情顿时如晴天霹雳。唉,老妈啊老妈,你真是名副其实的复读机,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训斥。什么时候,也该让复读机好好休息休息,补充补充电力,至少我的耳朵也可以清净一会儿,它的负担实在太重了,都快崩溃了!至此,王老师仍不善罢甘休。她又让学生用横线划出“比喻”之处,用波浪线划出“夸张”之处。比喻之处如下:名副其实的复读机、补充补充电力。夸张之处如下:晴天霹雳、崩溃。然后,也是让学生朗读,读中突出划线词组。如此细嚼慢咽,真正将“佳肴”之浓香吃进心坎儿里。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复读机横线表弟
Can you solve them?
Noun Riddles
我家有台“复读机”
难得的生日礼物
我家有个“复读机”
我家有个复读机
动脑筋,仔细看
我的表弟
淘气的表弟
爱哭鬼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