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跟着作者学观察

2013-07-13 02:31谢云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感官事物想象

谢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可现实中,许多孩子遇到新的事物不知如何开始观察,常常只是粗浅的感知东西的存在,难以做到对每个观察的物体或景观的更深层次的解读。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我们无法常常带着孩子漫步森林、徜徉河边真切地观察生活。可是我们又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借助文本,跟着文章作者学观察,对语文教师而言,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捷径。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文本就是观察生活的例子,例子意味着隐含观察规律,例子意味着是一种观察的示范。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应捕捉一切可利用之契机,巧妙地捕捉这些文本中作者观察的顺序、观察的重点、观察的方法等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观察能力培养、促成学生观察意识的形成,真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顺序:让观察更有条理

观察一个事物,可以遵循空间顺序,可以从头到尾,可以从左到右,可以由近及远,可以先整体再部分后整体等。观察是一种过程,可以遵循时间顺序,有时也可以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观察。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与孩子一起揣摩作者按什么观察顺序来写。品读文本,就要不断地启发孩子思考,借助文本的语句让学生感悟作者观察的顺序。而后,学生凭借课文的例子,就能够举一反三,就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学到的观察顺序去感知生活。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巧妙的将文章的观察顺序有机整合并灌输给作文刚起步的学生。例如,苏教版《天安门广场》一文的作者按照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和特点。课后题目中还让学生标出广场建筑的方位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跟着作者的描述,借助插图进行空间想象。明确什么是“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紧接着就可以让学生试着说说自己的教室的东西南北的墙壁布置;画一画自己的小天地的示意图等。让学生立马将自己从文本中学到的方位顺序观察的本领运用到现实中。有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细微之处来捕捉作者的观察路径,从而感受作者观察的顺序。比如,《九寨沟》一文的第四段“继续向纵深行进,四处林深叶茂,游人逐渐稀少。”这一句中,作者就将自己的观察路径明确告诉我们,尤其是后文中的“不远处、远处”等词语悟出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观察这些小动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强化了作者的观察顺序,让孩子今后在日常生活中能触类旁通,把文本中学到的观察顺序有机的结合到现实中来,在生活中观察景物就可以依样画瓢了。借助文本,跟着作者学观察——这就无疑给孩子装上了观察能力的“导航器”。

二、方法:给观察更多收获

观察方法有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比较观察与解剖观察、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等。而对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重点观察,它是指只对事物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作特别深入细致的观察,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抓关键、抓重点,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比如《田园诗情》一文中,作者重点抓住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而展开描述。其实荷兰有很多可值得介绍的地方,而作者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来写,观察重点凸显,这是从大框架上重点突出的观察。同时也是告知学生当围绕某一事物有很多观察对象时,一定要学会取舍,重点突出。其次,要让孩子明白观察必须调动多种感官。观察不仅仅是“看”,运用看、听、闻、尝等感官去观察的事物才是多方位、立体的。例如,大作家冯骥才在介绍珍珠鸟时调动了多种感官来观察珍珠鸟。“珍珠鸟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这是“看”的观察;“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这是“摸”的观察;“三个月后,那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这是“听”的观察……大作家调动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写作,写出来的文章就是如此朴实、感人、真切有灵气。此范文引领,学生真切明白,在观察动物、植物时,都可充分的调动多种感官,把观察到的结果交织在一起,才能准确的捕捉每一种事物的真实一面。观察方法的指导与感悟,就是给学生观察能力插上“隐形的翅膀”,让他们飞得更高,更顺畅!

三、想象:为观察插上翅膀

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感受生活的载体和凭借,作者观察后就对观察对象的的感悟、想象等等都立体地蕴含在课文中。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作者的如何观察,明白观察的对象是什么样的?又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想象。还要明白它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养成在观察事物中,一边能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一边能就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想象的习惯,从而可将观察的结果进行归纳与提升。例如《珍珠鸟》一文中“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就是观察的最好生成,让观察与想象合二为一,这样观察的作用才会被充分的发挥。心理学家也这么说过,观察是想象思维的直觉,没有想象思维的观察不是真正的观察。而我们的文本中这样的例子就很多,就值得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着重向孩子们介绍。比如《九寨沟》一文中的最后一句,就是作者在对九寨沟充分的观察的基础上,提升的一种思考,一种总结。其实我们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其观察能力的宗旨就是孩子们能在现成的观察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有自己生成的想法,这才是我们借助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初衷。

古人强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可见观察能力提高会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借助文本,引导学生跟着作者学观察——这只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一种捷径,学生有一定的观察与想象能力的积淀之后,一定会更真切地扑捉生活的美好,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真实感悟!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感官事物想象
快乐的想象
一生
感官训练纸模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感官训练纸膜
单独中的洞见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