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滨,杜 娟,赵 廷,李俊逸
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疾病,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为特点。笔者在致力于对面神经麻痹的治疗的前期研究中,发现重刺激颈项部位的以肌腱韧带挛紧结节定位的经验穴治疗面神经麻痹,较之于常规方法,疗效显著。但因手法较重,治疗群体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笔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取2010-10 至2012-10 就诊于我院并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1]的60 例患者,探索一种适应范围更加广泛的治疗方法。
1.1 对象 60 例中,男38 例,女22 例,年龄18 ~60 岁,病程在3 个月以内,无其他继发疾病或合并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30 例,男20 例,女10 例,平均(34.53 ±10.21)岁;对照组30 例,男18 例,女12 例,平均(38.80 ±12.01)岁。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等具有可比性(P >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针灸配合推拿的治疗措施,其中针具统一使用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针灸针,规格0.30 mm×50 mm(2.0 寸)。
1.2.1 治疗组 取穴:经验穴1[3]、经验穴2[3]、经验穴3[3]、颈夹脊(C1 ~C6)穴、太阳穴透下关穴。患者体位采用侧卧位,充分暴露患侧颈部,用指揉、掌根揉、膊运等轻柔类手法充分放松患侧颈部肌肉等软组织,点按上述穴位。充分放松肌肉韧带后,施以关节整理手法:枕寰和寰枢关节颈椎扳法、颞下颌关节按压及抻法。结束后皮肤常规消毒。3 个特效穴采用傍针刺,顺着条索方向(针刺深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宜深,一般在40 ~50 mm),其他穴位常规针刺。针刺得气后,经验穴与夹脊穴分别接KWD808 型电针治疗仪两组线,用连续波,频率为20 次/min,强度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值为度,辅以TDP 神灯,留针30 min。疗程:隔日1 次,5 次为一疗程,共3 个疗程。
1.2.2 对照组 取穴及操作按照新世纪教材《针灸治疗学》[4]制定:患者采用仰卧位,于上述面部腧穴行按法、揉法,每穴5 min。结束后患者体位采用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急性期,面部腧穴行平补平泻手法,浅刺;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恢复期,合谷、足三里行补法,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期间以患侧地仓与颊车、阳白与太阳穴接KWD808 型电针治疗仪两组线,用连续波,频率为20 次/min,强度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值为度,辅以TDP 神灯照射,留针30 min。1 次/d,10 次为一疗程,共3 个疗程。
1.3 观察内容与疗效判定 参照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2],根据患者的症状记录治疗前、治疗第1 个疗程后、第2个疗程后及第3 个疗程后的静态观(静态观下与健侧比较)、并发症、动态观的评分及病情分级,面神经功能评分满分为50 分。于第3 个疗程后确定最终疗效。
其中并发症包括联带运动、面肌挛缩、面肌抽搐、鳄鱼泪症四个方面,并发症分为各并发症评分之和。无并发症评分为O 分;并发症评分除鳄鱼泪症外,其他各项可选1 ~3 个级别,分别评以2 分、3 分、4 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l6.0 软件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 分析,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评价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组内各疗程间静态观、动态观、并发症评分及总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表1),治疗后效果明显;两组患者在相同疗程中静态观、动态观、并发症评分及总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表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表1 两组面神经麻痹患者针灸治疗评分比较(n=30;±s)
表1 两组面神经麻痹患者针灸治疗评分比较(n=30;±s)
组别治疗前治疗第一疗程后治疗第二疗程后治疗第三疗程后治疗组静态观10.17 ±4.443.03 ±2.981.57 ±2.140.77 ±1.25动态观38.93 ±7.2143.63 ±7.1445.50 ±6.6945.97 ±6.16并发症5.97 ±3.172.33 ±2.761.27 ±2.220.90 ±1.56总分22.80 ±10.5838.47 ±11.4142.67 ±10.1844.30 ±8.10对照组静态观10.17 ±3.854.90 ±3.332.93 ±2.781.77 ±2.00动态观36.03 ±7.2240.90 ±6.5543.80 ±5.4045.17 ±4.59并发症6.70 ±3.753.73 ±2.802.43 ±2.101.50 ±1.74总分19.17 ±11.3232.20 ±10.7238.80 ±9.3241.93 ±7.87
2.2 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2)。
表2 两组面神经麻痹患者针灸疗效比较(n=30;例;%)
由于部分面神经麻痹患者发病前常有局部受风着凉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故通常会被认为局部受风寒后血管发生痉挛,使局部神经组织出现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或由于病毒侵入神经鞘膜细胞,造成神经周围炎性反应,使面神经管内压力增高,神经水肿且与周围粘连,以致神经元中断,发生面部肌肉瘫痪。
杨一中等[5]认为,针刺能调解交感神经的功能,使血管舒缩功能恢复正常,及时地解除分支动脉的痉挛,使局部血氧供应恢复正常,微循环获得改善,从而疏通经络,使其“通而不痛”。周勤等[6]对颈夹脊、风池穴施以电针刺激,可解除局部软组织痉挛,使血管扩张,可促进组织水肿吸收,缓解软组织对椎动脉压迫,解除椎动脉痉挛,从而改善动脉的供血。以上研究表明,针刺对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且针刺可以有效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血管弹性,增加局部血流量。
本研究中,经验穴1[3]在面部,在颧弓下缘,下关穴与颧髎穴连线上,当张口时肌肉隆起最高点处。穴下的翼外肌劳损增粗时能影响在此通过的脑膜中动脉、耳颞神经干。经验穴2[3]在颈侧部,当乳突的下方,胸锁乳突肌上端,平下颌角。在该穴的深处有颈内动、静脉,交感干颈段、颈深淋巴结上组等。经验穴3[3]在项部,斜方肌附着点(上项线)与第二颈椎棘突中间。椎动脉—穿出寰椎横突孔后,经过寰枕后膜边缘的下方,经枕骨大孔入颅;第一颈神经(枕下神经)—自寰枕后膜边缘下方穿出,并走于椎动脉和寰椎之间。上述穴位都是位于多条肌腱共同附着点或肌腱韧带交错处。这些位置深处的肌肉筋膜紧张挛缩可以压迫刺激周围组织,影响血液循环。另外,针刺颈夹脊穴,影响交感神经末梢多种化学递质的释放,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改善面神经缺血的状况,缓解面神经管对面神经的压迫,促进症状的改善。而且针刺颈夹脊穴亦能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增加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推拿手法具有舒经通络,行气止痛,解除痉挛,开通阻塞的综合作用。
本课题所选经验穴及夹脊穴等均多见挛紧聚结物,偶有痛性条索等阳性反应点。肌肉软组织的劳损挛紧可引起局部的血管收缩,血行不畅。本课题所选推拿手法偏重于点按等中刺激手法,旨在舒筋通络,解除痉挛;针刺穴位及深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宜深刺,目的亦是疏通深部痉挛。本课题注重在软组织挛紧处操作,目的在于解除痉挛,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可改善缺血缺氧状态,从而直接或者间接改善面神经的血液供应,以治疗面神经麻痹。
[1]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M]. 1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40-2641.
[2] 王声强,白亚平,王子臣.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修订案)[J].中国针灸(增刊),2009:71-73
[3] 马 滨,杜 娟. 经验穴综合疗法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分析[J].武警医学,2012,23(9):792-793 .
[4]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9-70.
[5] 杨一中,贾 云,熊济明. 综合针法治疗血管性头痛125 例[J]. 中国针灸,1996 ,16 (13):136.
[6] 周 勤.针药并用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