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忠意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1153)
苦楝(Melia azedarach L.)为楝科楝属落叶乔木,分布于中国、韩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地,欧洲、美洲也有栽培。它生长速度快、材质优良、驱虫、耐腐、抗风、耐烟尘,其根、皮、花、果均可入药,是高效、低毒的广谱生物农药原料之一,又是优良的蜜源植物和工业原料树种[1~4]。我国盐碱土地约有9.91×107hm2,其中,现代盐碱土3.69×107hm2,残余盐碱土4.49×107hm2,潜在盐碱土1.73×107hm2[5]。抑制土壤盐渍化,改良利用现有盐渍土地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恢复植被。据相关资料报道,苦楝可耐4.6‰的盐胁迫,且分布和用途广泛,是沿海地区盐碱土植被恢复的优良树种[6]。因此,对江苏东台沿海地区苦楝无性系年生长节律展开研究,初步了解苦楝在当地立地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将为苦楝无性系的选育和利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也有利于东台及其周边土壤气候条件相似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试验地设在江苏省东台市林场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0°47'~52',北纬32°51'~54'。该地临近黄海,属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 100 mm,年均气温14.5℃,年均日照2 209 h,年太阳辐射总量118 kcal·cm-2,年均无霜期237d。境内为冲积平原,平均海拔4.5 m。试验地土壤类型为脱盐草甸土,土壤质地为沙质壤土,土质疏松,土壤肥沃,pH 值7.5,地下水位1.2 m~1.5 m。
2010年4月8日在已有生长量测定数据的基础上,选取A357、A360、A325、A2、A234、A333、A5、A254、A195 和A7 等10个生长优势明显的苦楝无性系,剪取粗度一致的苦楝根制成插穗,插穗粗1.5 cm~2.0 cm,长15 cm。于2010年4月10日扦插于东台林场苦楝试验田内,株行距50 cm×110 cm。2010年4月18日开始至10月18日止,对供试苦楝无性系进行生长量测定,每个无性系选取10株,每30d 测量一次苗高和地径。
相关数据处理使用Excel 和DPS 软件。
苦楝苗木的年生长高度是衡量苗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苦楝苗木分级,以及是否能够达到出圃和造林标准的主要依据。由供试苦楝无性系苗高月累计生长曲线(图1)可知,供试10个苦楝无性系苗高年生长曲线的形状和趋势基本一致,从7月中旬进入速生期至10月中旬高生长趋缓。由供试苦楝无性系4月18日~10月18日月均苗高净生长量表(表1)可知,10个供苦楝无性系1a 生扦插苗的苗高生长速度在4月18日~7月18日平稳增长,7月中旬之后进入快速增长期,并形成生长高峰,至9月中旬苗高生长迅速减速至慢慢停止。A357、A360、A325、A234、A333 和A254 等6个苦楝无性系月均苗高净生长量最大值出现于7月18日~8月18日这一个月,分别为185.00 cm、142.60 cm、172.80 cm、106.10 cm、117.73 cm 和80.54 cm 分别是其月均苗高生长量的3.37 倍、2.88 倍、3.20 倍、2.44倍、2.67 倍和2.28 倍。A2、A5、A195 和A7 等4个苦楝无性系月均苗高净生长量最大值出现于8月18日~9月18日这一个月,分别为88.20 cm、85.67 cm、88.00 cm 和89.38 cm 分别是其月均苗高生长量的2.33 倍、2.61 倍、2.52 倍和2.36 倍。就苦楝苗高生长最为迅速的7月18日~9月18日这2个月而言,上述A357、A360、A325、A2、A234、A333、A5、A254、A195 和A7 等10个苦楝无性系苗高净生长量分别达272.4 cm、229.0 cm、267.6 cm、176.1 cm、205.4 cm、210.84 cm、159.57 cm、147.8 cm、149.53 cm 和173.88 cm,占全年总生长量的82.72%、76.95%、82.64%、77.65%、78.88%、79.56%、80.94%、69.86%、71.41%和76.43%。
图1 供试苦楝无性系苗高月累计生长曲线
表1 供试苦楝无性系月均苗高净生长量表 单位(cm)
图2 供试苦楝无性系地径月累计生长曲线
由供试苦楝无性系地径月累计生长曲线(图2)和供试苦楝无性系4月18日~10月18日月均地径净生长量表(表2)可知,10个供试苦楝无性系地径年生长曲线的形状和趋势基本一致,与苗高生长类似,从4月中旬开始,地径生长持续加速,至7月中旬到9月中旬间进入速生期,9月中旬之后地径生长趋缓。地径生长最高峰基本集中于7月~9月。其中,无性系A357 和A325 的月均地径净生长量最大值出现于7月18日~8月18日,分别为1.37 cm 和1.25 cm,是其月均地径生长量的2.45倍和2.55 倍。A360、A2、A234、A333、A5、A254、A195 和A7 等8个苦楝无性系的月均地径净生长量最大值则出现于8月18日~9月18日分别为1.06 cm、0.96 cm、1.01 cm、1.09 cm、1.14 cm、0.89 cm、1.15 cm 和1.01 cm,分别是其月均地径生长量的2.21 倍、2.59 倍、2.24 倍、2.22 倍、3.00 倍、2.41倍、2.74 倍和2.46 倍。就苦楝地径生长最为迅速的7月18日~9月18日这2个月而言,上述A357、A360、A325、A2、A234、A333、A5、A254、A195 和A7等10个苦楝无性系地径净生长量分别达2.13 m、1.98 cm、2.07 cm、1.42 cm、1.81 cm、1.96 cm、1.54 cm、1.30 cm、1.50 cm 和1.62 cm,占全年总生长量的63.02%、68.51%、70.17%、64.55%、67.54%、66.97%、68.49%、58.04%、59.11%和66.58%。
表2 供试苦楝无性系月均地径净生长量表 单位(cm)
供试苦楝无性系苗高和地径方差分析表(表3)结果显示,针对苗高性状,各无性系间方差分析F值为21.785,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中,无性系A357、A360、A325 与其余7个无性系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A357 和A325 与A360 的差异达显著水平。针对地径性状,各无性系间方差分析F 值为4.756,差异达极显著水平。LSD 法多重比较结果(表4)显示,A357、A360、A325、A2、A234、A333、A5、A254、A195 和A7 等10个苦楝无性系苗高年生长量平均值分别为329.30 cm、297.60 cm、323.80 cm、226.80 cm、260.40 cm、265.00 cm、197.14 cm、211.56 cm、209.38 cm 和227.50 cm。其中无性系A357 均值最大,较均值最小的无性系A5 增幅达67.04%。A357、A360、A325、A2、A234、A333、A5、A254、A195和A7 等10个苦楝无性系地径年生长量平均值分别为3.38 cm、2.89 cm、2.95 cm、2.20 cm、2.68 cm、2.93 cm、2.25 cm、2.24 cm、2.54 cm 和2.43 cm。其中无性系A357 均值最大,较均值最小的无性系A2增幅达53.64%,较无性系A5 的增幅也达到50.22%。
表3 供试苦楝无性系苗高和地径方差分析表
表4 供试苦楝无性系苗高和地径LSD 法多重比较表
对A357、A360、A325、A2、A234、A333、A5、A254、A195 和A7 等10个苦楝无性系1a 生扦插苗的年生长节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10个苦楝无性系苗高和地径速生期主要集中于7月中旬至9月中旬,各无性系之间略有差异。A357、A360、A325、A2、A234、A333、A5、A254、A195 和A7 等10个苦楝无性系1a 生扦插苗在7月中旬至9月中旬的苗高生长高峰期,苗高净生长量占全年总生长量的82.72%、76.95%、82.64%、77.65%、78.88%、79.56%、80.94%、69.86%、71.41%和76.43%;地径净生长量占全年总生长量的63.02%、68.51%、70.17%、64.55%、67.54%、66.97%、68.49%、58.04%、59.11%和66.58%。其中无性系A357 苗高和地径年生长量均值最大,分别为329.30 cm 和3.38 cm,较苗高年生长量均值最小的无性系A5 增幅达67.04%,较地径年生长量均值最小的无性系A 2增幅达53.64%。各无性系间苗高和地径性状生长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无性系A357、A360、A325 苗高和地径年生长量均值均超过0.5 倍标准差,而无性系A357 苗高和地径年生长量均值超过1.5 倍标准差,分别达到1.54 倍标准差和1.88 倍标准差。
本试验说明在江苏滨海同一立地条件、同样的培育管理方式下各供试苦楝无性系间的生长存在差异,在今后应加强进一步的对比栽培研究,以求探知其在江苏滨海地区的适应性和生长情况,为更好地培育适应当地土壤、气候和水分等条件的优良苦楝无性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研究仅限于10个苦楝无性系1 a 生扦插苗在江苏东台沿海地区生长的试验结果,各无性系最终的生长性状、适应性等差异,尚需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
[1]曲良谱,喻方圆,张新.苦楝容器苗育苗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8,22(6):103~106.
[2]教忠意,徐长柏,丁学农.苦楝优良家系初步选择[J].浙江林业科技,2011,31(3):54~56.
[3]蒋泽平,梁珍海,汪有良,等.苦楝优良无性系试管苗玻璃化的影响因素[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23(4):420~423.
[4]教忠意,唐凌凌,隋德宗,等.苦楝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福建林业科技,2009,36(4):269~274.
[5]王遵亲,祝寿泉,愈仁培,等.中国盐渍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6]苗海霞,孙明高,夏阳,等.盐胁迫对苦楝根系活力的影响[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36(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