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剑飞 (莆田城厢区文化馆 福建莆田市 351100)
莆仙戏是流行于莆田、仙游及毗邻的兴化方言地区的地方剧种,它源于唐、成于宋元、盛于明清,辉煌于现代,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兴化方言地区人口300多万人,就有130多个专业和职业莆仙戏剧团常年活跃在城乡文艺舞台上,盛演不衰。莆仙戏优秀传统艺术是莆仙戏旺盛生命力的根基,抢救、继承和发展莆仙戏传统艺术是摆在全体文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保护莆仙戏这个口头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环节。
据有关资料文字记载,早在唐代莆仙民间歌舞百戏就非常盛行。宋代莆仙文化较发达,文人中举及在外居官者不少,他们有的善音律、好歌舞杂剧,多置有歌伎、倡优家乐自娱。南宋莆田诗人刘克庄《后村先生大会集》中的诗句,记述了当时兴化杂居演出的故事有“楚汉割鸿沟”的“鸿门会”、“听到虞姬直是愁”的“别姬”、“东晋西都”的西晋兴亡等:演出已有“久向戏场脱戏衫”的服饰、“哇淫奇响荡众志”和“呵斥佞幸惊侏儒”等的唱念,有“抽簪脱绔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空巷无人尽出嬉”、“游女归来寻坠珥”等盛况。
莆仙戏的表演具有浓郁的艺术特色,以古朴、典雅、细腻而闻名,保留了许多人演木偶的痕迹,传统科介多达900种,常用的科介有500多种,诸如生角的“三步行”、“拖鞋拖”,旦角的“蝶步”、“扫地裙”,靓妆的“挑步”、“三下提”,贴生的“魁斗吊”,老旦的“三脚杖”,丑角的“七甲溜”等科介成为戏曲表演艺术的绝活;莆仙戏上演的传统剧目近5000个,其中保留了《活捉王魁》、《蔡伯喈》、《张洽》、《刘文龙》等宋元南戏剧目80多个;莆仙戏音乐唱腔曲牌的名目、词格、音韵大部分与宋元南戏相似,曲牌1000多首,俗称“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
建国以来,莆仙戏曾七度晋京,并应邀请怀仁堂、全国政协礼堂、人民大会堂为中央首长献演,誉满京华。莆仙戏还赴台交流演出,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喜剧研讨会展演、在山西举行的映山红民间艺术节演出、在宁波举行的戏剧节演出和在山东举行的国际小戏艺术节演出等戏剧艺术活动。创作上演了《团圆这后》《三打王英》《春草闯堂》《新亭泪》《状元与乞丐》《秋风辞》《鸭子丑小传》《晋宫寒月》《叶李娘》《乾佑山天书》《江上行》等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剧目。莆仙这地文化沃土孕育了陈仁鉴、郑怀兴、周长赋、姚清水、王顺镇等全国知名的剧作家,以及梅花奖演员王少媛等莆仙戏艺术家。莆仙戏曾多次为全国戏剧史研讨会、南戏、目连戏学术研讨会展演了莆仙戏演出排场、传统剧目《傅天斗》《目连》《陈光蕊》选场等和传统折子戏《双条汉》《千里送》等剧目,为专家学者提供了研究戏剧史的活资料,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在福建省举办的第七民间职业剧团会演中,莆仙戏《阿溜过杵臼关》《傻妹睦亲记》《嫁新娘》《珍珠衫》《同亭避雨》《乌鸦记》等剧目均获奖。特别是近年来,莆仙戏全国优秀剧目《春草闯堂》、传统折子戏《双条汉》《千里送》等剧目赴港参加“中国—香港首届戏曲节”,2011年莆仙戏传统剧目《白兔记》参加“中国—法国巴黎第五届戏剧节”并获“最佳传统剧目奖”,在全国剧坛享有盛誉。
六十多年来,莆仙戏为我国的戏曲艺术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莆仙戏优秀传统艺术得到充分的展示,成为戏曲艺苑的奇葩。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繁荣的大发展,我们也应该看到莆仙戏剧团存在了剧目生产粗制滥造,优秀的莆仙戏传统艺术得不到合理、充分的运用,忽视后备人才培养等问题,危及莆仙戏传统艺术的继承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全市现有有130多个莆仙戏剧团中,专业剧团只有2个,绝大部分民间职业剧团,他们为了生存,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采取抢戏点、压戏金等手段争取经济收入;为了节约开支,排练一个剧目一般不超过7天,这如何能排成精品呢?更谈不上研究探讨继承传统艺术问题。专业剧团户负继承发展莆仙戏传统艺术的责任,一边又受到民间职业剧团无序竞争的冲击,他们也只能忙于演出,赚钱养家糊口,这种经济状况根本无法开展艺术建设工作,如:无法组织人员对莆仙戏传统艺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研究出版,更难以集中老艺人排练传统剧目,抢救继承传统艺术。
2.传统艺术随着老艺人的逐年减少而失传。莆仙戏传统艺术是靠代代师傅言传身教得以薪传,而不是一般高等艺术院校所能培养的,老艺人健在与否是关系到莆仙戏传统艺术的存亡问题。福建省艺校莆仙戏曲班由于经济拮据,师资配备不足,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行当不全,在剧团演出实践中能挑大梁的极少。老艺人的生老衰亡是自然规律,抢救继承老艺人的绝活已刻不容缓。
3.作为古老的剧种莆仙戏继承是首要问题,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剧种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都应“慎之”,死搬硬套将不断淡化剧种的个性,这都是有损莆仙戏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历代莆仙戏艺人都能在全面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与创新,创造了经典之作,如《蒋世隆》《百花亭》中的“合扇”、《吊丧》中的“车椅”等的表演都充分运用莆仙戏科介发展而成的,至今盛演不衰;又如《春草闯堂》中的“坐桥”,就是有机运用了莆仙戏的“踏步”、“蝶步”、“云步”、“跹步”、“溜步”等科介,被誉为福建戏曲表演艺术“三绝”之首;莆仙戏《林默娘》中“讨小海”、“织网”、“泼水”等几段舞蹈,就是在莆仙戏的“蝶步、云步、雀步、摇步”等科介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变形的艺术再加工,成为了这些舞蹈的“语汇”,与莆仙戏传统艺术的表演融洽、统一,既继承了传统,又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莆仙戏的唱、做、念、打已成系统,不是几个程式动作就可以代表莆仙戏,有些剧团的演出出现了“表演杂剧化,唱腔歌曲化”的现象,把传统的程式表演丢了,比如莆仙戏的“靓妆”(净)行当程式表演极具特色,胆在他们演出中几乎看不到。许多舞蹈家场面竟运用了迪斯科舞步,与莆仙戏艺术格格不入,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艺术创新的关系有待我们认真研究。
1.莆仙戏是我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政府应以大力扶持,特别要针对莆仙戏传统艺术流失的情况,提出具体保护措施,对古老的莆仙戏一是要争取把莆仙戏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作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在政策上扶持莆仙戏事业;二是在经济投入方面要倾斜,重点保护,确保抢救继承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对离退休的老艺人予以照顾,特别是对曾为莆仙戏做出突出贡献的名老艺人予以享特殊待遇,使他们为莆仙戏事业发挥余热,同时,根据他们的健康状况,分期选派青年演员向他们学习,“拿手”技艺,为他们的表演录像,积极抢救莆仙戏传统艺术遗产;四是加强省属莆仙戏剧团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他们继承莆仙戏传统艺术和生产艺术精品创造必要的条件;五是大力宣传莆仙戏优秀传统艺术,把莆仙戏艺术作为乡土教材进入校园,培养青少年对莆仙戏的兴趣。
2.积极培养莆仙戏后备人才。莆仙戏在编剧、作曲、舞美、灯光和表演方面的人才都青黄不接,我们必须下狠心加强莆仙戏艺术教育工作,一是认真办好莆仙戏表演班,特别是福建省艺术学校莆田莆仙戏戏曲班,争取财政增加投入,配齐师资,扩大招生,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莆仙戏表演后备人才;二是加强编、导演、音乐、灯光、舞美等到主创人员的培养,采取吸收艺术院校毕业的优秀学生和选送在职艺术人员进修深造的办法,解决主创人员不足的问题。
3.继续实施精品战略,创作生产莆仙戏艺术精品。在继承莆仙戏优秀艺术传统的同时,创作上演几个在全国有影响的剧目,保持莆仙戏在全国剧坛的声誉。
4.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单位的职能作用,莆仙剧院和仙游鲤声剧团是莆仙戏继承传统艺术和传承保护的龙头单位,具有组织离退休名老艺人和开展传统艺术传受工作的能力,确保传统艺术规范传承;艺术馆、文化馆是组织辅导民间职业剧团的业务单位,全市莆仙戏剧团的97%以上是民间职业剧团,艺术馆、文化馆的戏剧工作者要做好民间职业剧团的艺术培训和业务辅导,并与专业剧团、艺术研究所联系,请专家和专业剧团的名老艺人对民间职业剧团的艺术工作帮助指导,提高莆仙戏剧种的总体水平,保持古老剧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古老莆仙戏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进一步切实做好莆仙戏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工作,不断培养莆仙戏优秀人才,生产更多的艺术精品,把莆仙戏作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使莆仙戏优秀传统艺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