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拳理探秘(八)

2013-07-12 06:27崔仲三
少林与太极 2013年4期
关键词:双掌劲力右掌

文/崔仲三

二十三、左右分脚

左、右分脚是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分脚、蹬脚、单摆、双摆四种腿法之一。四种腿法的共同之处就是一腿独立支撑,另一腿以不同的腿法出现。

右分脚分五式分解动作完成,但这五式分解动作却是一气呵成的,动作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动作的虚与实、开与合、起与落,都要做到主宰于腰、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动作均匀柔和。如身体重心下坐(沉)时,双掌同时左右平撑,此时为开,右掌为实,左掌为虚。左脚迈出脚跟着地与双掌的动作同时到位,此时为合。左弓步,身体右转,双掌体前交错抹掌,右掌抹出与左弓步要手到腿到,不可腿先到掌后到,或掌先到腿后到。此时为开,身体不可前俯突臀。身体沿纵轴提拔,向左转体,随之带动右膝提起,膝关节与腰平,左掌横带,右掌平捋,以腰的转动带动左掌缓慢横带,右掌同时平捋相合,协调进行的提膝动作同时到位。此时为合,为起。左腿支撑,右脚缓慢自左向右横分,脚面微内扣,与腰平,双掌也同时左右平撑,此时为开。定势时双腿的膝关节不可挺直,要含蓄,右脚的进击部位是对方的膝关节与腰部。气沉丹田,含胸圆背,松肩垂肘。在右分脚的动作过程中,身体的左右转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做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清利顶头悬”也。双掌的劲力变化也随腰髋的动转而变化。双掌相合,左掌在内,右掌在外,为双劲。右脚分出,意贯脚外侧。拳谚云“: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在中。”又云“: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在套路练习时,无论左分脚还是右分脚,虽然动作方向不同,但动作过程基本相同(见右分脚1~7图与左分脚1~7图)。

分脚的动作目前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脚面绷平,力贯脚尖。另一种如本文所述,脚面微内扣,力贯脚外缘。无论何种形式,在传统杨式太极拳术中,分脚的高度都是以膝关节、腰部为攻击目标,所以起腿不高,并且分出的腿不是平直的,而是微屈的,蓄而待发。

右分脚1

右分脚2

右分脚3

右分脚4

右分脚5

右分脚6

右分脚7

左分脚1

左分脚2

左分脚3

左分脚4

左分脚4(正面)

左分脚5

左分脚6

左分脚7

二十四、回身左蹬脚

蹬脚动作是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四种腿法中的一种,是以一腿支撑,另一腿脚尖回勾,力达脚跟向前蹬出。

在做回身左蹬脚的动作练习时,首先要把“回身”的概念搞清楚。“回身”是指身体向侧后方转,动作时要虚领顶劲,立身中正,充分利用腰髋的转动,双掌、左膝同时而动。虚领顶劲右脚以脚跟为轴,头顶、右脚跟在同一纵轴线上,腰髋转动的同时双臂平撑,左臂与左膝关节上下相对,同时辅助用力转动,尤其是右脚要控制身体转动的幅度。左脚落地时,右支撑腿重心先要下沉,否则身体重心猛然倾斜会使身体向前倾倒,极易出现左脚抢步的现象。重心稳固后,双掌同时向下画弧,意贯双掌用采按劲,双掌于腹前相合。身体重心提起,随之左膝关节屈膝上提,膝关节向身体左侧方。同时双掌合掌上提,意贯双臂外侧及上侧,含有提、 劲。双掌翻转向两侧平分时,左脚也同时向左侧蹬出,脚尖回勾,力达脚跟(见回身左蹬脚1~5图)。

在做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练习时,对于左蹬脚的动作要求是:左脚蹬出时左腿(主力腿)不是完全伸直的,而是膝关节微屈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动作产生爆发力,而且也有利于主力腿的迅速回收。蹬脚的高度是在对方膝关节与腰髋的高度,这样做强调了动作的技击性、稳固性。左臂与左腿上下相对,加强了动作的合理攻击性,同时顺势的动作外形,也避免了本人在独立支撑时将正面暴露给对方。肩肘松垂,双臂撑圆,稳固身体的重心。上下动作要相随,动作要协调一致,正如拳谚所云:“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尔动而急如电闪”。

回身左蹬脚1

回身左蹬脚2

回身左蹬脚3

回身左蹬脚4

回身左蹬脚5

二十五、进步栽捶

栽捶,也是传统杨式太极拳术中五种拳法之一。“栽”字顾名思义就是由上向下的动作。在此动作过程中,虽然右拳的动作弧度不是很大,但右拳的运动过程也是从腰侧弧形向前下栽打。

首先要做到松腰沉髋,身体重心下沉,身形上要达到“立身中正”的要求,即使是右拳栽打,上体也要保持正直,尽量避免为了栽打而失去身体的平衡,避免产生俯身、突臀、左右歪髋的错误动作,否则就不符合“敛臀”和“尾闾中正”的拳理要求。

其次身体重心前移,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时,身体要平稳位移,髋关节沿水平位置运动,这是避免动作过程中身体上下起伏的要点。“尾闾中正”贯穿始终,而“主宰于腰”,腰髋的转动起着主导作用。左掌、右拳的动作要随腰的转动而动。腰的转动切不可摇晃,因为晃动必然产生身体的俯仰、歪髋与拳理不符。双掌的运转、劲力的变化尤其要注重体会。

动作一时左臂的摆掌,与动作三时左掌由右肩前落于右腹前的劲力为“截劲”,目的是截击对方动作使其失去重心,要意贯右臂左侧、左臂下侧。右掌握拳提收时,先要意贯肘关节,同时又要具有向下的劲,是下 劲与肘劲的合力。动作一完成时,要意贯双臂,同时含有向外的 劲。“松腰沉髋”、“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是劲力贯注到双臂的保证,并在此劲力意识下,通过腰的左转,将右腿的腿脚之力运用到栽捶和下搂掌上。栽捶时,右臂边内旋边向前下栽打,拳面朝前下方,要松肩、送臂、顺腕,“沉肩垂肘”,力达拳面。下搂掌时,意贯左臂后侧,撑劲的同时又要有向下和向外的采按劲,虎口向前是为了便于拿采对方,这也是传统杨式太极拳动作的独特风格。肩髋上下相对相合,避免过分向前送肩或两肩高低不平的现象(见进步栽捶1~3图)。

栽捶动作的劲力、步法的变化是极其重要的,要细心体会,可以通过单式、定式(以定式架势做较长时间的练习)体会动作的劲力。拳谚云:“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宰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

进步栽捶1

进步栽捶1(正面)

进步栽捶2

进步栽捶3

进步栽捶3(正面)

猜你喜欢
双掌劲力右掌
易筋经(七)
形意拳劲力特点及在实战中的体现
祈求严冬到来阿拉斯加北极熊双掌合十虔诚祷告
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研究
郭氏益元桩(四)
郭氏益元桩(二)
浅谈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
中国武术运动中劲力的作用
白猿通背拳前八手
杨氏八卦掌之撩阴掌技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