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 雄
1986年至2007年间,我西下蓉城成都15趟。钦州距成都大约1923公里,每趟到成都我都要在恩师林墨根先生家里住下,少则四五天,多则七八天。在林老师悉心的言传身教下,我的太极拳技艺得以与时俱进。虽然本人资质愚钝,但对国粹的赤诚之心和对学拳的投入也换来了对传统太极拳玄妙的点滴体悟。学习太极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永无止境,须渐修方能顿悟。但一层功夫一层理,不到一定的境界,仅凭现有的体会去揣摩太极拳先哲们的话语,必然会感觉有隔阂。为了弘扬国粹,把太极拳发扬光大,为了日后能更好地体悟恩师的传授,我特将他老人家对我面授的拳理、拳法、练拳要领笔录下来,分享给太极拳爱好者。
运劲要连绵贯穿,见缝就渗,钻得进,提得起。
化劲在自己身上任何部位不要受到牵制,更不要这里动、那里推,只有这样才能把对方的劲化得干净。
发劲要沉着松净,如此则安舒稳妥,完整不偏,干脆利落,脱得开、放得远。
一个面要打中一个点,只有这样力量才稳,同时要用底面反坐力打出去。但未打出之前,要以肌肤触觉听好对方的来意。如果对方从上面来,我就从下面打出去,同时要用丹田之气打出。如果对方从下面来,我就从上面打出去,如同推小车一样。力点在左从右打出,力点在右从左打出。
推手时,我出手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重了不行,轻了也不行。要不轻不重、不快不慢,一个面要打中一个点,给对方恰到好处的一点就行了,对方就跌出去了。
推手时手跟身不跟,虚去实回;发劲时身跟手不跟,手如陪衬。
推手时,须具备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顺势接力,不丢不顶,化之于无形,发之于不觉。不管对方怎样来攻、力量多大,都要做到随心所欲、变化莫测。做到使对方东倒西歪、失去重心、惊心动魄,使对方感到满目皆兵。要经过长期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上乘的功夫。必须松静研练,只有这样才能练成此功。
松不是目的,松是手段,它的目的是要贯穿。必须心意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形态上的松。
松干净了就是松空,就是虚空粉碎,不要把松看得太玄了。
含胸拔背,胸中要溶化,要虚心实腹。
要进一步加强练拳,只有这样身体才会有适度的松柔,筋骨才能增长内在力量,脑力才有清醒的感觉,而后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松沉的分量、灵敏的感应,以及柔软而又有弹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发出来就是柔里含刚,用太极拳的话来讲就是内劲。
“招”是外面能看见的招数,而内劲是里面的东西,从外面不能看见,必须黏上手后以平常练成的灵觉来体察。
懂劲可分为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是识别对方的来劲,另一方面是运用自己本身的劲道。如何识别对方的来劲?我的视觉、听觉、触觉三方面配合起来,对方的来劲是迟还是速、是刚还是柔、是沉还是浮,他的方向、企图、动机,这些情况我都要探察清楚,这就是知彼的功夫。怎样运用自己的劲道?怎样发劲?如果对方不进攻,那我就慢慢地侵他吃进,在引化的同时要进攻。沾用于守,黏用于攻,推开了就是散手。
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即气沉下丹田)。落胯亦叫沉胯。沉胯之法,在于先抽胯,其方法是如出左步时,左胯微向后抽,同时右胯微向前挺。反之亦然。拳架中有弓步的拳式都要落胯,落胯能使弓步身正势稳。
弓步的塌胯要放松腰背部、臀部的肌肉,胯骨自然下垂,后腿膝关节不要僵直,膝宜微屈,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弹弓之势。
胯根内收就是扣胯。扣胯能使实脚更为沉稳,同时又能带动虚脚离地。
胸部含化,腰亦要同时运转走化。
用就是阳,不用就是阴。
气沉丹田,不要故意去做,而是松胸实腹,再后意念往下想。
往前推按时,不要着意去做,而是往前松出去。
沾连就是不脱开又不顶你之意,你来多少,我走多少,顺着你的惯性、方向来走,所以说“沾就是走,走就是沾”。黏随就是你走多少我就走多少,随着你的意思走,我不用劲推你,跟你的意思走。
拳架中的拳式下盘高一点低一点没多大问题,关键是气势要好,劲道要对。社会上的杨式太极拳动作稍有不同,但神、意、气和劲道是一样的。
在练拳架时要大松大软,尽力尽意去追求虚无的气势。何谓虚无?简单而通俗地讲,就是你说它有却没有,你说它没有却又有。文涛写的《心意歌》有这层意思:“一点四处都是空,意在虚无缥缈中;触物为实真变假,假里生真妙无穷。”练拳架起初是腰胯带动四肢,然后是以内带外。
推手时要练好黏的功夫,不使对方脱开,再寻机把对方打出。
要带捋意,挤要带按意,采要带靠意, 要带肘意,不能单独使用。要一动全动,一静全静,要时刻留意,处处审机,任何时候都要知己知彼,这样就能得心应手。
“丢”和“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关系到自己和对方两个方面。你丢我不丢,你顶我不顶,那就不会出现丢或顶的现象。
在拳理拳法研讨中,我曾想过四两是否拨得了千斤,这个提法是否科学。经过多次实践与思考,我认为“四两拨千斤”需要强调“牵动”二字。拳经中有“牵动四两拨千斤”,这里不宜淡化“牵动”,试问不牵动对方的重心,又怎能实现四两拨千斤之妙呢?
技击是太极拳的精华,亦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但不是最终目的。练太极拳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练拳者的身心健康。只有重武德,行善事,功夫才会提高。没有高尚的武德,是练不出上乘的太极功夫的。
击倒对方不为强,让过别人方为高。这是杨式太极拳功夫的技艺追求,也是武德的表现。如果没有良好的武德,要做到舍己从人就有心理障碍;如果做不到舍己从人,就练不好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如果练不好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发劲就做不到脱得开、放得远、干净利落。
肩根管手臂,胯根管腿脚,腰跟管全身。
打不对,不打也不对,要打在对方的脚跟才对。
“脚跟”和虚实有密切关系。就全身而言,虚实就是重心的位置;就局部而言,虚实指力量的分布。肩是上三关之根,捋就要捋对方的肩根(腋下之处),使对方东歪西倒;腰是整体之根,推按对方的腰根(软肋之处),对方就会往后跌出去;胯是下肢之根,拍打对方的胯根(髋关节之处),对方就会向外侧跌出去。破根是牵动重心的有效手段,最好是有明师悉心指教,这样才能熟练掌握。
要学会接劲。会接劲才能有提放,不会接劲就难以施展太极拳的提放技术。在接劲中,要能发现对方的“柄”,对方有“柄”就打,无“柄”找“柄”。“柄”就是对方的硬点、僵点、滞点。
接劲要引化,有接劲才能引化,接不了劲就不容易引化。比如说要把传过来的篮球拍起来,如果不能顺力引化接球,球就会触手弹出。要有接球的引化技术,只有这样才能运球、传球乃至投球。太极技击是瞬间化发连续的动作,一吸一呼之间变化莫测,太极拳的引化远比接球引化的要求高得多。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不要受到牵制,更不要这里动那里摇相互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把对方来劲引化干净。
如要发人干净利落,就得通过引化把对方来力卸到脚底,再利用地面反坐力把失机失势的对方发出去。
推手时,我的双手好像一张报纸贴在你身上,你怎么动我都跟着你,有缝就钻。
推手时,在一般情况下,先用双手轻轻地放在对方的身上毫不费力,对方有什么动向我能清楚地知道。如果对方先动了,我就顺势而予以打击;如果对方不动,我就设法引他动,方法是我松一松或探一探;如果对方稍有顶抗,我就松腰落胯将对方的劲接下来实施提放,将对方从其来力的线路反方向打回去。实战中千变万化,要因人而异。
发放是什么呢?是瞬间的引化过程。引化时要用沾连黏随,要使对方最不容易察觉的微小之力顺势牵动其根,顺其圆方向将对方来力接到自己的实脚底,借地面反坐力把对方发放出去。“发”和“放”是两种不同层次的功夫,“放”比“发”的难度大,“发”要能使对方跌出去就行了,“放”是把对方发到准确的位置放在那里。“发人如挂画”就是指这种收发自如的功夫。
推手时,要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拿人要正确,要顺着对方的来劲攻。前面的一只手要打人,后面的一只手要伸出,要前后向相反方向用劲。如挤劲时,主要是后手发劲。没有根劲,就没有反坐力;没有反坐力,就难以发劲。如果对方不进攻我,那我就慢慢侵他吃里。引化的同时要进攻。
沉重不要怕,轻要注意;明劲不要怕,没有劲要注意;真虚不要怕,假虚要注意;喂到口才来吃,不要勉强去吃;实来才发,不实不发。
含胸拔背不是凹胸,也不是驼背,而是上身松沉的自然形态。上身前面放松胸部气沉丹田,上身后面放松腰部气贴于背,手臂要松肩坠肘地 出去,含胸拔背的身法内涵就自然做出来了。含胸的用法主要是为了蓄和化,而拔背的用法主要是为了卷和发。
练习拳架中,比如“揽雀尾”的“推势”,是半马步的“坐按势”向前转为弓步的“推势”,如何体现在身势松沉之下的向前弓呢?练法是由半马步的后脚向前蹬撑,接着前脚胯根内收、气沉丹田地落胯沉下。又如“揽雀尾”的“按势”,是在弓步的“挤势”向后转为半马步的“坐按势”,如何体现在身势松沉之下的向后坐呢?练法是由弓步的前脚向后蹬地而去,接着后脚、髋关节适当向前蹬撑,接住前脚之劲力,然后松腰塌胯、气沉丹田地沉下坐稳,不是硬来坐低下盘。注意的要领是:身躯不能主动后坐,必须是被前脚推动而后坐;身躯不仅不主动后坐,而且后胯还要维持原来位置的前撑。通过这种练习,就能体悟到:只有松腰塌胯,才能使身体中正地沉到脚底地面;只有沉到脚底,才能产生地面反坐力;只有有了地面反坐力,才能驱使身体由后坐势变为前弓势或由前弓势变为后坐势。与其说实脚是蹬地而起,倒不如说实脚是借助地面的反坐力而起。
接劲,要引化,要接劲,只有这样才能引化;接不了劲,就不能引化。
我给你一下,你不想过来而想站稳,那我就顺势送客发你出去。
以柔克刚是这样练出来的:要遵照师传,把太极拳练好,特别是“揽雀尾”的拳式, 、捋、挤、按这四势要练到精熟,要练到舒展大方,要做到大松大软。不但要筋骨松开得软,心和气还要松开放软,要把一身僵劲去掉。这样循环地不断练习,身体就有适度的松柔,筋骨就会增长内在的劲力,脑子就有清醒的灵觉,而后自然而然地就会有松沉的分量,于是有了柔弹的力量。这样的力量发出的就叫柔里含刚,实际上也是劲的体会。有了劲的体会,就能达到以柔克刚的妙用。
松腰落胯,形正势稳。
落胯,塌胯,人就发出去了。
变化是腰腿动作,而非手动。
你如果对我顶劲,你的顶劲我不要了,我就把你提起来,你的脚就失重离地了。
太极拳的内涵是:阴阳相济,懂劲相成,虚实相依,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方圆相生。
太极拳的特性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轻制重,以小敌大,以巧制拙。
练好猫行步,能以腰胯带动四肢。猫行步是这样练的,以右弓步为例,右脚外撇,胯内扣,左脚掌起来了,接着松左肩、垂臀,左脚离地了,左脚顺势向前一步,松胯圆裆地把重心从右脚转换到左脚而弓出,左脚落胯,成为一个身正势稳的左弓步。左弓步走猫步的练法和右弓步走猫步的练法是一样的,有关部位相反而已。
不练桩功,懂不了虚实。
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要垂臀。落胯就是把人提起来,垂臀就是把人发出去。提人时要摸到对方的呼吸,对方身体下沉呼气时,帮他点忙;当他本能地上升吸气时,就顺势而发。简而言之,一呼就提。
推手时,对方手必伸,但是他的肩和肘已成焦点。我意气贯穿,寻其焦点而发,对方必跌无疑。
透劲时肚子鼓起外凸、固气,发劲时嘴出“嘘”、“哈”声音。
推手时要千变万化,要在黏中讨消息,察知彼之动静、虚实之变化。己身轻灵圆活,发挥整体的连贯功能,终达到以柔克刚的效用。
方法学会还不够,要练到;练到还不够,要悟到;悟到还不够,要得到;得到还不够,要把法脱掉,动皆是法。
化劲要柔,发劲要顺,动作要小,目标要准,乘懈而发,威力强大,无坚不摧。
推手时,不可不因而动,要有因才动。必须腰胯旋转,谓之不动手,劲整而贯穿。肩为上三关之根,根不能摇动。要把两肩忘掉,将手、腕、肩、肘、背连成一体,与腰胯相接,进退走化之间如波如浪,配合手肩不动。人不知我,如流水无隙不入,机先制人,知人之法。以柔顺为主,无论对方有什么招法攻击,我背已之处松化。
太极拳的较高表现在善化善发。太极拳是一个球体力学,黏着一点走化时,要多方面地顺势走化,做到化之于无形,这谓之善化。什么叫善发?推手时不要拖泥带水,发之于不觉,要干净利落,要脱得开,放得远,这谓之善发。
松则沉,沉则重,重则轻(把沉藏起来就变轻了),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发则打,打就是发。
杨式太极拳走架中要求得自身的平衡,松最为重要,是每一位太极拳练习者应不断追求的目标。这是因为能松才能沉,能沉才能柔,能柔才能轻灵,能轻灵才能练就虚无气势,从而步入太极拳的上乘境界。
在太极拳的走架中,一般说来两肩的放松并不是完全均衡的,常常是应着意去松虚脚所对应的肩,或者微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这样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调节身体重心,实现重心的平稳转移,从而求得走架中的自身平衡。
太极推手作为一种两人搭手按照拳架中的基本招法进行对练或竞技的对抗性运动,攻防兼备,不仅可以自卫防暴,也是检验自己和对方功夫深浅的一种手段。不练好推手,就很难深入领会太极拳法的各种技艺要求。
推手时不要仗势欺人,亦不要执意推人。否则容易让对方引化借力,对方引走你的力你还不知道,即使知道了要变化也迟了,迟了就会挨打。
推手时要善于变化,要在沾黏之中讨消息。
推手时, 、捋、挤、按要清楚, 、捋、挤、按要认真, 、捋、挤、按要齐要整。
发劲出去就是开,散发爆炸就是开,蓄劲就是合。
落胯把对方提起拔根,先提而后发。
接劲时要气贴背,要落胯。
有个发劲要领是这样的:前腿之胯内扣,后脚掌起来了;垂臀,后脚提起来了,接着顺势跟进半步,上下相随地把人发出去。垂臀就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