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绪帅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3)
《平沙落雁》是古琴传统名曲。曲谱最早见于明崇祯七年藩王朱常淓刊印的《古音正宗》,关于其作者,历史记载说法不一。史上不同流派传谱所产生的诸多版本也各有千秋,在此不做赘述。本文分析的是清同治年间广陵琴派秦延青编纂《蕉庵琴谱》所载版本(“《平沙落雁》臞仙作,徵羽音,凡七段,有解题”),广陵琴派一代宗师张子谦先生演奏,许健记谱。
该乐曲被普遍认为是一首借景抒情的琴曲。乐曲空灵圆润,自然恬淡清奇,舒徐幽畅。
全曲统一为F宫系统(正调定弦)。从线谱谱面上看,该乐曲两头是D五声羽调式,中间为F五声宫调式。速度方面,七个段落是这样分配的:第一段很慢,节奏自由;第二段开始逐渐加快,中间五段层层推进,由每分钟48拍到88拍,并保持这种流畅速度;第七段又回到很慢的自由节拍;尾声是中等速度,用极其简洁的下行旋律呼应主题。从调性和速度、节奏布局上看,该曲可算得上是中正平和,神闲气静,正符合传统琴者“和”与“雅”的精神追求。张子谦先生更是演奏出了豁然大度的气韵,充满魅力。
第一段以泛音开始乐句,自由缓慢的节奏加上平稳级进的旋律进行,音域最高没有超过中音re,却常出现低音、倍低音。羽音不断被强调,而八度、五度的使用则给这份气定神闲增加了空泛的感觉。泛音句结束后,左手吟揉等技法使用起来,右手弹弦后,左手按弦反复进退走数个音位的“走手音”使得“虚”“实”音色充分展现和对比,“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的传统审美追求得以体现。本段用看似简单的技法恰恰表现出了“鸿雁来也楚江空,碧云天净。长空一色,万里动微茫,江涵秋影……”的景色与精神境界。
第二段逐渐加快,但并不急促。本段依然使用大量“吟猱”“走手音”,如656、323等,并重复多次,如天际那一双双、一对对的南归大雁,数声嘹唳,给人一种踌躇、徘徊的伤怀之感。
第三段依然是D羽调式,656等“走手音”的音型依然大量反复出现,说明整体情绪应该没有太大变化。而速度上到了每分钟72拍,中间还出现了突出骨干音为目的(F调1、2、3、1……)的简单的二声部(或可说是八度和音——“撮”);在句子的落音上,我们也发现该段比第二段更多的落在do上,使该段情绪更明朗,音乐层层递进。该段为全曲篇幅最大的段落,将乐曲的音乐素材充分展衍开来。正如琴者在细细描述大雁栖宿平沙的情景,“楚江秋老,箫疎两岸芦花”,“又见雁行儿背流霞,向那水云中落下”……
对比后不难发现,第四段其实是对第三段的重复,但不是完全重复,而是将第一句进行压缩,中间几句也有细微变化。速度上升到每分钟88拍,调性也转至F宫调。句子的压缩并非只为求音乐的新鲜感,而是避开了羽音作为主干音的出现,更强调宫音的稳定(可以看作是“守调”)。由此体现出了琴者见到“雁落平沙”,产生“通感”从而引发的自己“独在异乡”的情感波动。
接下来的五、六两段延续了第四段的F宫调性和每分钟88拍的速度,但在演奏方面却给人以新鲜感。音符更加密集,尤其是弹奏的音符变多了,同样是“走手音”,但因为时值和音符数量的压缩,更突出了“实”音,从而减少了乐曲前面所制造的空旷悠远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真实感”。“试看他飞上云端,扰扰攘攘”……第六段再次出现八度和音(撮),也就是二声部的进行,低音部分5-3-5-3-1-2-6-1-2-3-2-6-1……速度也降至每分钟72拍,全曲稳下来,“……扑落江皋。乍静也,欲又哀鸣转高。”曲中6到2,3到2夸张的“绰”“注”技法使用,生动的表现了大雁“声声也嗷嗷……怆然对月哀号”的声响和形象。
第七段速度又回到很慢的每分钟36拍,自由节拍。3和6两个主干音强调了羽调的调性。段落开始即用几个连续而紧凑急促的三连音,后又加上缓慢的“走手音”,形成鲜明对比。连续十六分音符中夹着很短的小附点,给人以跳跃感,而后又是按滑音和长音级进。这种节奏方式只有自由节拍才能表现的淋漓尽致,“数声急骤,……却又从容作软商量。鸣声渐缓,余音娓娓……”
尾声沿用D羽调,并且仍然使用贯穿全曲的音乐素材(1、级进的旋律;2、主要以3和6音为基础的“徘徊式”的走手音),从而首尾呼应,在乐曲自由、开放式的发展中寻求内在的统一。尾声只有简短的六小节,乐汇也在减缩。每分钟72拍从容的速度,一连串空灵的泛音,最终一个羽音的“撮”弦稳稳地结束了全曲,既有中正平和的气质,又让听者回味无穷。“孤客不堪听,最可怜山高月冷。”
张子谦先生一直强调“字字有吟猱,而吟猱不露”的演奏手法和审美追求。听者在欣赏张老版本的《平沙落雁》时,对此定会深有感触,“吟”“猱”技法的大量使用,如歌如诉,如雁过长空,哀鸣阵阵,不绝于耳。将中国传统音乐中“韵”的内涵体现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