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悠优 于 帆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
布尔迪厄的“场域”概念脱胎于社会学,着重不同身份与资本的关系讨论。而自1925年,Carl O. Sauer提出“文化景观”概念的雏形,城市和建筑开始积极探讨“场域”在设计中的位置。山水场域可说是中国设计生于斯,立于斯的基础。设计的人文精神一方面向传统回溯,当代的本土设计迫切需要挖掘本民族的文化母题;另一方面与生态美学呼应,当代生存环境的恶化使“山水”成为一种急切的消费渴望,同时也是积极的品牌营造手段。
“场域”,一般是指场所与地域,是对场所空间的界定,具有实指与虚指的含义。所谓实指,是指向具体的地理场所与物理空间 ;所谓虚指,则可以说是一种概念区域与抽象空间。简而言之,场域包括空间部分、自然部分、社会部分。本文尝试借用“场域”概念对“山水”做一个浅薄的剖析,以寻找设计在山水场域中可借鉴利用的素材以及设计的作用位置。
如果将山水文化的内容也包含在空间部分,山水场域至少有三种空间:1.真实山水空间,包括山水关系,山水与建筑的关系,这主要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讨论的部分;2.山水画、山水雕刻中的位置空间,一般来说这是一种长久积淀传承的艺术范式;3.山水诗文、禅偈中的意境空间,借由文字阐辩人与山水的关系。探索山水场域的自然部分涉及地域多元性。中国幅员辽阔,地貌变化多样,形成迥异的地域文化和山水习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形态,不同地域的不同地貌影响到城市功能分布和建筑形态,著名的山水地貌多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片出现(如桂林),设计精炼提取山水的符号作为城市形象(如杭州、无锡等)。2.色彩,地域气候的不同影响到地区植被和动物的分布,结合气候的变化形成自身独特的色彩印象和气质,设计可以据此作为地域代表色的参考;3.材质,产于本地山水环境中的物产与本土产业结合紧密,一则能有效降低生产能耗,带动本地产业;二来设计随产业的不同侧重会产生类似手工艺时期的“南北差异”。
山水场域的社会部分相对来说最为复杂,本文将其简化为经济决策与文化艺术两个领域。经济领域主导权利资本的两端主要是山水资源的开发者和消费者。决策者能够通过制定城市本土设计策略对山水场域进行重构,设计者对山水场域的利用和改造最终影响到消费行为,市场反应回馈给决策者,持续增加山水场域活性。文化艺术领域主导权利资本的两端主要是艺术创作者与接收者。无论是当代设计大师的探索,设计品牌的自我反思还是艺术家的积极创作,其结果表现为设计思想、设计作品、艺术表达等通过展览、商业宣传重构接收者的山水认知或消费认知,使得山水场域能够通过设计手段被接收和消费。
多年来,设计师一直尽力寻找一种属于中国的设计语言向世界传达。而当代设计思考的是“人工文化和自然的对立性下传统的意义”,许多设计实践者如王澍、侯正光、吕永中、贾伟、卢志荣、张雷等等,都在试图从中国山水观念、人文精神之中寻找骨子里的中国设计。山水场域的传统人文内涵主要有三个来源:1.传统五行哲学思想,五行关系来源于阴阳学说,最大程度的体现了相生互补的循环观念和系统观念。从设计的浅层应用来看,是一个可拆分的系列和连接部分与整体的系统,从深层观点来看,是设计组织构架的规则和处理设计与人的关系。2.文人精神,山水文化的形成和普及很大程度上是文人创作的结果。文人作为历代的知识精英,他们对于“山水”的理解和解读随着设计和艺术的再次创作,使得这种丰富而深刻的生命体验得以流传后世。从设计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是创造隐匿山林,寄情山水的体验和意境,另一方面是吸收文人创作的规律与精髓。3.宗教影响,儒释道对山水有各自的演绎,各自的审美倾向,儒家的包容通达、沉静庄重,禅宗的互动共生、清雅朴素,道家的飘逸浪漫、活泼灵动。设计在相似的设计语言背后仍能够寻觅有差异的文化渊源,体现精微的差异体验。
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看,山水场域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既是主要的消费资源,同时也是采取设计策略来保护的主要对象,山水场域中资本的运行、权利的支配和设计的决策必须以生存环境的保护作为先决条件。山水场域作为城市的基底,地貌形态与地域产业往往紧密相关,并因此形成特殊的文化现象和人居环境。当代地域产业往往借由设计产生群集效应,产生功能的分化和融合,最为明显的是文化创意集群。因此,设计从“山水”中取材,作用于山水场域,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展现地域特色。保护并拓展文化多元性和地域特征也正是当代设计人文精神的展现。
在资本运作下,山水资源通常与旅游业和地区特色产业捆绑营销,设计的作用通常是宣传和美化既有产品。然而随着服务业所占经济份额的增大,设计的作用应转变为结合服务设计提供相应的创新产品。例如,江南山水代表的是一种东方式休闲体验,与西方的海洋性度假方式差别悬殊;而西部山水代表的可能是一种野性的探险体验,这其中提供的旅游服务和相关产品就明显具有不同需求。地区性特色产业主要出产农林牧渔业产品,设计更多的是根据特产推出周边文化产品,因此与文化创意产业息息相关。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过“山水城市”的构想,中国很多城市也确实把山水环境作为自身的宣传资本,然而在这样宏大的设计构想下,产品设计仍然缺席了对这一问题的思索。旅游业对山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缺陷。这种即时价值只有在当下的时空中才具有意义,必须身处环境之中才可能发生消费和交互的过程,无法长久保存,无法割裂自身环境存在。产品却能够将其深化到人文层面,固化山水资源特色,延时承载其价值,并且能够实现价值的传递传播,扩大资源的商品化范围。
在山水资源的具象化和山水价值的产品化过程中,必须以现实的地域环境作为研究基础。清朝时玲珑剔透的假山艺术审美、青花山水瓷器、螺钿镶嵌工艺曾经影响了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形成,尽管只是作为一种视觉风格短暂出现,但已经展示出它独特的魅力。而当代山水设计则不仅仅将其视作一种改良的视觉风格,场域的引入其一是为了将本地生活方式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其二带有地域印记的产品展现的不仅是视觉风格,且具有了故事叙述性,有利于品牌的延续发展。因此,在山水场域中最为重要的是结合城市形象构建系统化综合性本土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