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静曦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不可或缺。”且两者之间又是通过第三者(即是艺术)的存在发生联系,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在于,艺术本身能够成为本源吗?因此对于进一步理解艺术本质的论述随之展开。
艺术的本质隐匿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是使艺术作品成其为艺术作品的东西。从宏观意义上来进行观照,艺术作品是以对客观自然的再现或以此为依据所进行的重构,如同梵高所描绘的鞋子,画面中的鞋子不等同于作为实体的鞋子本身,而对于观看者而言之所以能够调动日常经验来对画面中的鞋子作出判断,并由此确定是鞋子而非其他,是因为艺术家在对客观自然的呈现中提取的是作为鞋子构成要素的主要特征,然而,画面中的鞋子在此却是作为一个符号的指称过程。当然艺术创作决不仅仅包含这些,还有附着在物上的其他东西。比如所再现的对象与实物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表现对象能指意层面的探究。正是这些东西才能帮助我们去寻找艺术的本质,而在作品中唯一能使这些东西敞开来,并相互结合起来的东西,仍是作品中的“物”以及“物之物性”。因此,海氏认为世界是各种物的纠结与碰撞,并且在敞开中显现自身,以及保持其留存于此的状态。因而,接下来的论述涉及到的是对海德格尔关于“物”的理论分析。
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即存在,它是建立在颠覆主客二元对立基础上的“此在”。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既非物质也非意识,此在即本体。而艺术作品的存在就具有了物的特性和物的要素,只有阐明作品的物性,才能揭示作品本质。而物之为何?物是一种非主观非客观的存在,事物的本质也并非它某一方面的属性所规定。它既包含为人所感知的客观自然;也有不显明包括自身所谓“自在之物”。而所有的艺术作品里面,只有作品特性以外的那些物的因素的总体,才算是艺术的本质。但这并不意味着物之特性的提取或属性叠加就等同于物本身,如具备“烧灼感”这一属性的也并非单指火焰,也许还包括“滚烫的开水”。因此,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之外的“艺术”,才真正是艺术作品的本源。
艺术即真理。“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模仿,而且也是对现实的反映。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把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紧紧地联系起来,只有它才能引领我们用全新的思维去解读艺术作品的内涵。
架上绘画,似乎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剩余劳动,好像没有任何实用性的功能,然而当人们心平气静地欣赏它时,就会暂时跳出现实的束缚,产生精神上的游历,有“妙不可言”的感概,生活的品味一下子提高了,灵魂在高尚的天地里遨游,这里已经远离了铜臭味,犹如天籁。架上绘画是空间艺术,它与音乐、戏剧、电影等其它时间艺术的体验方式不同,它是单向线形的、具有时间延续性上的感官体验。一方面,它是直观的,一看到画立刻就会产生图饰和色彩上的反馈,另一方面,它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欣赏角度进行信息选择,而这时的体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物与人的互动体验更多是在思维上和精神上的,这种不确定性正是当代架上绘画的魅力。绘画之所以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发展还能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惊喜,使世人获得美的领悟,就是因为不管工具和材料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始终不变的就是人的因素,绘画作品其实就是一个人借助材料留下的思维和情感的印迹。从以上所述就可以印证海德格尔对于艺术作品本源的阐释。
当代架上绘画更具有时代性,与社会的发展和大众的审美相贴合。这种与时俱进的特点,要求作者要关注社会,生态,人文等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甚至要对人类自身的生命状态进行反思。所有动人的艺术都是表达人类的心,尤其音乐、舞蹈、绘画、文学等,人类的情感的宣泄更需要借助艺术来宣泄。只有以当代生活为出发点,艺术创作才具有意义。架上绘画艺术所能带来的审美体验或许可以我们的生活品位为目的,其它的都不重要,正是这些潜在的东西,可才能让我们重新审视做事情的目的和那些有目的的事情的意义。
以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为例,整组作品从美学结构来分析,其特点就是画面人物造型以中国上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黑白人物照片为基础,塑造出多组的人物形象。画面上,每个人的神态木讷,呆滞,怯懦,卑微,人物的五官长相一致,画面的色调以黑白灰为主,加入伤痕形式的红色块,给人一种冷静、悲凉的意味。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人为何出现那种扁平、模糊的、呆滞形象。人应该是不同的个体,艺术家通过把人物处理成统一长相,借喻那种被统一、被束缚的思想,来批判政治对于人的影响。画面看似一幅幅的照片,时间是停滞的、不流动的,但却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其中,有艺术家对于人性的怜悯,也有对时代的隐忍呐喊。按海德格尔的观点,我们看到的艺术作品本身是一幅幅的油画,是“有”的人物形象,色彩,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作品中的“无”得东西,这就是凝聚在其中的艺术的语言。艺术家通过“作品”传达出的这些语言,足以引起我们深深地思考与反省。
在经济快速发展、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汇的现实语境下,人们对于社会、文化、生活的思索如同黑暗中的火花一样在不断迸发,中国当代架上绘画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它反映出艺术家绘画观念多元化的趋势以及从中不断探索的进程。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好的绘画要有“灵魂”才能打动人心,当代架上绘画需要艺术创作者的关注和剖析。作者的创作观念要多元化,不仅要强调观念而不排斥修辞,而且需要观念与技艺平行展开。人是一个矛盾体,社会亦是一个矛盾体,这些矛盾既是当代架上绘画面临的课题,同时也是我们关于架上绘画的多重定义。矛盾并未给绘画带来生存上的威胁,相反,它促使绘画拥有了更多重的视觉表达和更为复杂的文化性格。“发现自我”,在于对我们存在的世界提出问题,也在于找出一句来感知“自我”存在的意义,将自我意识依托于创作,是为自己的绘画注入灵魂,来唤醒观者的认同感。
对于每一个艺术家而言,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形而上的存在,它关乎精神,关乎灵魂,关乎存在,关乎信仰,关乎个体的生命及其它。当下世界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战争、生存、环境保护、人文情感等等,无论是歌颂还是鞭笞,总有一种方式能够抒发出艺术家的感受。我们对艺术的追寻和探究是无止境的,只有发自内心的渴望它,才能于之徜徉。我想,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要有一颗热情而冷静的内心,不仅随时迸发激情而且又能随时清醒地自省自己。
[1]马丁·海德格尔. 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8: 1-70
[2]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英)逻辑哲学论[M].王平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28-30.